曾国藩是怎样打造人才团队的

公元年3月12日,晚清重臣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所以今天是曾国藩逝世一百五十周年。

曾国藩像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虽然去世,但其对于晚清政坛的影响仍然很大。正如《清史稿》本传所说,他“成就荐拔”的人才“不可胜数”,以致“疆臣阃帅,几遍海内”,就是说他所推荐的人才,很多都在全国各地担任封疆大吏。

据学者统计,曾国藩一生举荐、培养人才共四百多人,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学术研究、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其中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级别的有李鸿章、左宗棠等;官至督抚堂官的有彭玉麟、杨载福、丁日昌、沈葆桢、陈宝箴、郭嵩焘等;从事学术研究的有合称“曾门四大弟子”的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等;从事翻译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则有数学家华蘅芳、李善兰等。

左宗棠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能造就培养这么多人才?他究竟是如何打造人才团队的呢?简单来说,在打造人才团队方面,曾国藩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即重视搜罗人才,重视鉴别人才,重视教导督责。下面分别来谈一谈。

划重点

01

重视搜罗人才

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大业的人,无不重视人才。曾国藩对于人才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早在做京官时期,他就广事交游,注重结交人才。道光三十年()三月,在道光帝刚刚去世,咸丰帝即位之初,曾国藩就在《应诏陈言疏》(见《曾国藩全集》第一册《奏稿一》卷之一)中指出“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专门讨论人才问题,详细阐述用人“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的主张,可见其对人才问题筹谋已久。

《曾国藩全集》

到创建湘军同太平军作战时期,战事的发展需要大量军事指挥人才、后勤供应保障人才、参谋文职人才,也使得曾国藩更加注意搜罗人才,他的幕府也可谓人才济济。然而,他仍然不无“乏才”之叹。如他曾在给胡林翼的书信中慨叹“添营甚易,得统领之才千难万难”(见《曾国藩全集》第八册《书札一》卷之七),可见其求才心切。他奉命署两江总督,即发告示,“令绅民保举人才”,强调“以两江之才,足平两江之乱”(见《曾国藩全集》第十二册《年谱》卷之六)。

胡林翼铜像

到战事平定之后,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时,发布的《直隶清讼事宜十条》(见《曾国藩全集》第十册《杂著》卷之四),其中第十条就是“奖借人才,变易风俗”,认为“欲厚风俗,不得不培养人才”,提出“本部堂分三科以求贤士:凡孝友为宗族所信、睦姻为亲党所信者,是为有德之科;凡出力以担当难事,出财以襄成善举者,是为有才之科;凡工于文字、诗赋,长于经解、策论者,是为有学之科”,并详细规定了举荐及奖励的办法。

由此可见,曾国藩无论在哪个时期,做什么官,注重搜罗人才的做法是一以贯之的。

划重点

02

重视鉴别人才

当然,仅仅搜罗人才还是不够的,还要善于鉴别人才,发现不同人才的个性、特长,知人善任。

曾国藩素有知人善任之名,《清史稿》本传中称“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把他鉴别人才的本领说得神乎其神,以致后来人们将讲识人术的《冰鉴》一书(见《曾国藩全集》第十二册附录一)也挂在曾国藩名下。

《冰鉴·挺经》(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曾国藩确实非常重视对人才的鉴别使用,他曾在笔记《才用》(见《曾国藩全集》第十册《杂著》卷之四)中说:“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以生动的比喻说明用人要“当其时当其事”的重要性。

曾国藩曾在给学生李瀚章的书信中提到如何区别使用人才,其中说:“大抵人才约有两种:高明者好顾体面,耻居人后。奖之以忠,则勉而为忠;许之以廉,则勉而为廉。若是者,当以吾前信之法行之,即薪水稍优,夸许稍过,冀有一二人才出乎其间,不妨略示假借。卑琐者本无远志,但计锱铢。驭之以严则生惮,防之稍宽则日肆。若是者,当以两君此信之法行之,俾得循循于规矩之中。”(见《曾国藩全集》第八册《书札一》卷之十三)所谓“高明者”大约就是较有上进心者,对这类人要予以优待,“卑琐者”大约是胸无大志者,这类人要用规矩管束。

李瀚章(李鸿章之兄)像

曾国藩强调求人“须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见《曾国藩全集》第八册《书札一》卷之十二《复李黼堂》)。所谓“有操守”就是品德要好,“无官气”就是肯实干,不浮在文牍之中,“多条理”就是做事有办法,“少大言”就是不浮夸。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人才的考察,也是在实践中考察。只是他阅历丰富,洞达人情世事,所以尤其善于鉴别人才。

划重点

03

重视教导督责

搜罗人才、鉴别人才都很重要,但理想的人才总是不易得,这就需要用人者加以培养,重视对其进行教导督责。

曾国藩非常重视对下属进行思想教导。如他在给下属请示文书的批复中,除了具体的事务性指导,也有不少思想性指导。他在《洪副将德发禀接带湘前左营日期》中说:“作营官之要,不外勤、廉、明三字。勤则足以率众,使常有奋兴之象;廉则足以服人,不致来怨讟之声。此皆人力之所能为也。惟明之一字,须带有几分天性,然亦可以由人力做去。如事理有不明者,时时向统领、僚友讲求之,退而加以思索,思之不得,仍复再问,必使了然于心然后已。如此日积月累,自觉进益无穷,心境渐几于明白矣。该营官打仗勇往,本部堂尚可放心,惟须于此三字加意用功,庶不负余厚望。勉之!勉之!”(见《曾国藩全集》第七册《批牍》卷之二)这三个字,对于今天各个岗位上的领导者,也都是非常适用的。

当然,仅仅提出指导要求往往还是不够的,对于培养人才来说,更要亲身示范,加以督责。比如李鸿章原是富家子弟,初到曾国藩幕府中时,不适应曾国藩天明吃早饭的习惯,不愿意起早床。有一天,李鸿章借口头痛,推辞不去赴宴。曾国藩派了一拨又一拨人去叫李鸿章,说:“一定要幕府人员到齐才开饭。”李鸿章无奈,只能踉踉跄跄披衣前往,曾国藩也没说什么。直到吃完饭,放下筷子,曾国藩才一脸严肃地说:“少荃(李鸿章的号),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正是在曾国藩的督导之下,李鸿章也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李鸿章后来对人说:“我后来自己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

李鸿章像

从上述的简要梳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在《曾国藩全集》的很多内容中都有体现,需要我们细心去阅读体察。当然,曾国藩培养家族子弟的方法,则更集中地体现在其家书、家训之中。

推荐阅读:

半个三不朽,两书万人师:曾国藩诞辰周年

“勤”“敬”二字为法

从曾国藩家书家训看家风建设

跟曾国藩学“训”孩子

《冰鉴·挺经》真是曾国藩写的吗?

曾国藩的自律人生

《曾国藩全集》(全十二册)

曾国藩撰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7

.00元

《曾国藩全集》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作品集,集中体现了曾国藩的政治、军事、理学思想和治学功底。此次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完整无删改地收录了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全集》的全部内容,编排体例与原版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将繁体竖排转为简体横排标点本,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另外,还将影响深、流传广的《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家训》收录进来,并以附录的形式收入了《冰鉴》和《挺经》两种。

《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全三册)

檀作文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9

.00元

《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

檀作文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平装

9

23.00元

《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子侄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以展现曾氏人生全貌。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方法的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可谓事无巨细,纤悉无遗,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曾国藩家训》(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檀作文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2

38.00元

《曾国藩家训》是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信,因为饱含父亲对于儿子的训教,故称“家训”。家训讲的主要是曾国藩教孩子如何治学修身的内容。国学大师钱穆在其《师友杂忆》中回忆称,自己就是受《曾国藩家训》中所说的读书方法启示,走上治学之路。

《经史百家杂钞》(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全八册)

余兴安等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3

.00元

在清代,《经史百家杂钞》是继《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之后,又一部流传很广、影响甚远的古文选读本。该书所选文章上起先秦两汉,下迄明清时期,按体裁分类编排为二十六卷,选录了包括政论、词赋、诏令、奏议、官箴、书牍、颂辞、祭文、碑铭、序跋、传记、叙记、游记、典志等历代文章精品七百余篇。是一部体式全备、取材广泛,熔经、史、子、集于一炉,集思想性、艺术性、致用性于一体。《经史百家杂钞》,名曰“杂钞”,其实不杂,毛泽东认为它“孕群籍而抱万有”,道旨与文采兼备,可为国学之入门书。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