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志#《红楼梦》里,黛玉和宝钗作为并列的女主角,无论家世还是自身的才华,都有非常大的互补性,要说谁更完美可能还有点困难。但是,如果只说其中的某一方面,必定会各有擅长。比如在诗词写作上,黛玉更为优胜,是得到大家公认的。在前80回里,黛玉宝钗有过多次诗词大“比拼”,两人有意无意间总有点较量的心思。毕竟,从年龄上来说,她们正值芳龄,有这么点小心思,也算是人之常情。在所有的比拼里,有两场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是海棠诗社,一是菊花诗社。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这两场?因为,这两场诗社的结局,黛玉宝钗两人各胜一场,算是平分秋色。这本是皆大欢喜之事,可不经意间,却让一个本来毫不相关的人,暴露了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心事。算得上无心插柳之举。海棠诗社:宝钗的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黛玉的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两首诗,其实孰好孰坏大家心里早就已经有了评判。在黛玉的诗没有写成之前,大家公认探春第一。待到黛玉诗成,宝玉立即喝彩,大家也随即叫好。可见,黛玉获得冠军,是实至名归。而且,更难得的是,兄弟姐妹们意见出奇的一致,也从侧面提示,对诗歌的评价,大家的标准是基本相同的。而李纨却力排众议,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在李纨看来,评价一首诗词的好坏,在于风格,而不在于技巧与意境。而风格却是最难把握的,也是最容易“模仿”的,李纨的评断,是否有失公允,且看她日后如何说。菊花诗社:宝钗《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黛玉《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两首诗其实各有胜场,但李纨作为评判人,倒是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值得推敲: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首先,李纨说的是“今日公评”,也就是说,这一回需要公平来评价,难不成,上一次的评价就不公正吗?要知道,菊花诗社这一回,从出题到结社,从选题到参与人选,都是宝钗和史湘云决定的,黛玉属于“被动应战”,仓促之间竟然拔得头筹。可见,只论诗词功底,黛玉在大观园姐妹中,确实是一骑绝尘、脱颖而出的。至于宝钗,反倒几乎成了“压箱底”了。为什么两次诗社,同样的人选,作为裁判的李纨,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方式呢?参赛的选手,也还是往日的姐们们,也无需顾忌什么照顾面子之类的问题。海棠诗社,李纨力排众议推宝钗第一,菊花诗社,还是那个李纨,竟然将上一届的冠军宝钗,贬得一文不值,这其间又何心思?其实,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细节,那就是海棠诗社时,谁最后到场?最后到的就是李纨,而且还是宝钗有意无意“等”来的:探春说:“我不算俗,偶然起个念头,写了几个帖儿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宝钗笑道:“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一语未了,李纨也来了。可见,探春本来是没有下帖给李纨的,这也说得过去,李纨本来就不工诗词,住在大观园主要就是照顾妹妹们。一个寡嫂,从风光的大少奶奶的位置退下来,心中最顾忌的就是被人遗忘。姐们们起社忽视李纨,虽然李纨不工诗词,但在她心里,必定有个疙瘩。宝钗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暗中通知了李纨,此举,也就让她在李纨心中增加了分量了。于是才有海棠诗社力排众议,强推宝钗为冠军之举。而菊花诗社,宝钗和湘云连夜商议诗题以及其它细节,竟然忽视了李纨这个寡嫂。于是,李纨也就无需“投桃报李”里,本来就对诗词不大熟悉,随口附和大家,并半真半假说出了“等我从公评来”的话。其她人不知道,宝钗应该是听得懂李纨话里有话的。于是,即使自己被压在最后,仅排在宝玉的前面,也无话可说。两次诗社,客观来说,其实姐妹们的诗词基本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大的瑕疵。而且,自古文无第一,姐妹们无非是聊以遣闷,乐呵乐呵,到底是谁的冠军无关重要。关键是两场诗社,李纨所遇不同,也就表现了她内心不为人知的一面:青年丧夫的寡嫂李纨,又被王夫人从管家少奶奶的位置上拉下来,美其名曰“一心教子”,其实内心也有所不甘的,最怕被人遗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