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归宿,可能不是泪尽而亡,玉带林中

#红楼梦人物志#黛玉最后的结局,“玉带林中挂”早就说明,读懂的人不多。《红楼梦》里的女一号黛玉,最后的结局如何?相信很多朋友都说,这样简单的问题还要问?不就是死在宝玉结婚的前夕吗?这么理解,其实和《红楼梦》原著之意相去甚远了。黛玉死于宝玉宝钗大婚前夕,只不过是“续书”和电视剧的改编而已。她真正的结局,可能还并非这样简单。关于黛玉的结局,原著中有一首著名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般认为,这首判词是黛玉和宝钗两人共同所有。而《红楼梦》里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基本都由判词所“决定”、或者说暗示。黛玉和宝钗两人,自然也脱不了这个窠臼。这首判词里,黛玉和宝钗各占两句。“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写的是薛宝钗。大致是说,宝钗有很高的品德,却也只能赢得“一声叹息”。因为宝钗有“金锁”,才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宝玉出家,宝钗最后落得个独守空闱的结局。这个我们姑且不谈。我们要说的是黛玉的结局,自然就集中在“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这两句上。第一句:堪怜咏絮才:这一句相对好理解一些。词眼就在“怜”和“咏絮才”上。咏絮才,说的是东晋名媛谢道韫的故事,常被用来形容蕙质兰心、才华出众的女子。黛玉之灵慧、黛玉之才貌,也确实当得起“咏絮才”三字。可惜的是,关键的一个词眼“怜”,这是一个非常富含“可惜、叹息、惋惜”的词语,比宝钗的“叹”更要偏于悲剧一些。因此,这一句判词,就有了很鲜明的对比:一边是蕙质兰心、充满灵性的女子,最后的结局却是“多么可惜”、“让人惋惜”等等。由此可见,黛玉最后的结局,必定不会是喜剧收场。而这一个结论,基本是所有《红楼梦》读者公认的,争议不大。除掉那些故弄玄虚、生拉硬凑说黛玉嫁给北静王为妃的说法,基本都认同,黛玉最后的下场不好。想要弄清黛玉的结局,关键就在后一句上:玉带林中挂。关于这句判词的分析,争议很多,也由此形成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就是:黛玉最后自缢而亡,挂在高高的树木上。姑且不论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就黛玉这么一个灵慧的女子,以这么一个“尴尬”的形象收场,大家是不是觉得非常地“暴殄天物”?也不符合《红楼梦》对黛玉的定位。在原著里,黛玉的角色定位,悲则悲矣,但绝对应该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形象。白绫自缢高悬,也绝对不是黛玉这个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高冷女子所能做到的、愿意去做的。更何况,要说黛玉自缢,怎么会是“林中挂”呢?应该是“枝头挂”才对啊。《孔雀东南飞》了的刘兰芝,不就是“自挂东南枝”吗?这才是自缢的“基本形式”。而黛玉不是刘兰芝,这种归宿,应该不属于黛玉。那么,黛玉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我们将这句词倒过来读,那就会有新的发现了:玉带林中挂——挂中林带玉。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两个个关键词:“挂”和“林带玉”。“林带玉”自然没有意义,但“带”和“黛”谐音,所以从这里,我们就能获得“林黛玉”这个关键词。但重点还在“挂”字上。当然,按照我们现在的汉语知识,“挂”是一个动词,也就是悬挂的意思。可是,如果将“挂”当做一个动词理解,那“挂中”就成一个病句了,不但意思不通,也无法理解。显然,“挂”并不是一个动词。古汉语里,“挂”有很多种含义,当名词的时候,和“画”是通假关系。我认为,“挂”就是指的“画”。这样,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画中林黛玉”。当然,直到这里,还是没有清楚得出黛玉最后的结局,充其量也就是说她在画里而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一首唐诗,里面有两句: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崔辅国的《王昭君》。王昭君是什么人?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本是汉明帝的宫女,入宫多年未见明帝一面。后来匈奴和亲,画师毛延寿未能收到昭君的贿赂,故意把她画丑,从而被明帝选中,和亲匈奴。说到这里,黛玉的结局也就跃然纸上了:远嫁域外。也就是说,黛玉最后的结局,其实和探春差不多,至于是远嫁海外,还是远嫁大漠,这个倒无法考证。但总之,和昭君的下场应该是产不多的。黛玉在《红楼梦》之美,也唯有四大美女之类可以相当;黛玉之才,也不逊于明妃昭君。昭君远嫁和亲匈奴,这样“悲剧”而不失大义之举,说黛玉不幸也好,有幸也罢,这才算得上黛玉的“悲”,才是值得读者无限惋惜、叹息、怜惜的“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