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青春不觉书边过学者张伟辞世百日

年1月11日,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近代文献、海派文献研究专家张伟因感染时疫不治辞世,年仅67岁。近日,在张伟先生辞世百日之际,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青春不觉书边过,愿有岁月可回首”——张伟先生追思会在沪举行。来自国内文史界、博物馆界、新闻界、收藏界等不同界别的张伟先生生前好友和上海图书馆的同事好友等余人出席,畅谈追忆张伟对于海派文献研究的贡献。年12月22日,张伟,摄于上海土山湾画馆建立周年展览布展时。十多天后,张伟因染时疫而逝张伟,祖籍浙江镇海,年9月生于上海,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近四十年,相继主持“上海年华”、“民国电影”、“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等多个学术项目,耕耘于图像文献和城市文化史等领域。张伟先生在近现代年画(上海小校场年画)、中西文化交流(上海土山湾研究)、近现代电影史研究以及近代城市史文化史等方向,成绩斐然。此次追思会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现代中文学刊》杂志社协办。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楼巍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徐汇区文旅局局长伍彦心、张伟先生的哲嗣张舒萌致辞。会议由上海图书馆党委副书记杨咏梅主持,张伟先生的哲嗣张舒萌及家属、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楼巍、副馆长徐强、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王鹤鸣、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世伟,上海图书馆原副馆长周德明,徐汇区文旅局局长伍彦心、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黄晓彦、《现代中文学刊》学术委员陈子善、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及来自文史界、博物馆界、新闻界、收藏界等不同界别的张伟先生生前好友和上海图书馆的同事好友等余人出席会议。会议伊始,与会人员起立默哀一分钟。随后,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回忆了自己与张伟先生的相识,讲述了上海图书馆与张伟先生的缘分。徐强说,张伟先生对于馆藏的近代历史文献熟稔于心,研究上建树颇多;并且工作期间为上海图书馆培养出了好几位青年骨干,体现了上海图书馆“积淀文化、致力于卓越的知识服务”的组织使命。“青春不觉书边过,愿有岁月可回首”——张伟先生追思会现场“青春不觉书边过,愿有岁月可回首”——张伟先生追思会现场伍彦心代表徐汇区文旅局对张伟先生的家属表示慰问并介绍说,张伟先生在刚工作时就与徐汇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徐汇区文旅局的重要专家、“百科全书”,二者的合作时间长达15年。土山湾文化研究离不开张伟先生,正是在张伟先生与一众学者的大力呼吁和支持下,土山湾博物馆的物理空间和土山湾研究的学术空间才得以建立与开拓。张伟先生作为海派文化的弘扬者,投身于弘扬海派文化的洪流当中,他参与主编了国内首部以“海派”命名的专题文化读物——《海派》丛刊,以使得海派文化立足上海,影响全国,辐射世界。张伟先生之子张舒萌表示,其父是位细心、博学、严谨的人,他耐得住寂寞,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问中去。父亲热心待人的品格和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他将牢记并视为榜样。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楼巍说,张伟先生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历史文献工作者,能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绩,有其独到之处。张伟先生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之后就有非常明确的人生规划与目标。他充分利用午休晚上值班的机会,将自己投入到馆藏近代文献的整理工作中,这样的工作热情实在是令人敬佩。张伟先生一生留下了许多著作和工作的成果,也留下了许多思想的成果,让人钦佩。他留下的许多无形资产,更值得上海图书馆的各位同仁学习与继承。原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王鹤鸣回忆了他与张伟先生的交往,表示学习张伟先生深入挖掘资源的勤奋精神、热爱图书馆工作的敬业精神就是对张伟先生最好的缅怀。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世伟指出张伟先生用他67年的生涯和专业智慧,诠释了古今中外图书馆的三大功能定位:文献的搜集整理、知识的阅读学习、信息的搜寻获取。今天这个追思会,实际上就体现了张伟先生的工作生涯、学术生涯和专业智慧,已经融入到图书馆的三大功能之中,它始终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原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认为张伟同志是上海图书馆“德艺双馨”的高级专家,他的离世对上海图书馆,对学术界都是重大损失。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有一批近代文献领域的专家,张伟同志的学术能力与人格魅力可以说是专家中的第一人。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郑越文转达了总编辑王卫东对张伟先生的怀念和追思。王卫东表示,他对张伟先生的学术造诣和成就早有耳闻。张伟先生的研究方向从来是兴趣使然,独树一帜,不赶时髦。40年来,张伟先生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于近现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研究领域广泛。许多不为人知的近现代文献,因张伟先生的研究而进入大众和学者的视线,更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题目。年复旦大学出版社邀请到张伟先生加入“海派文学大系”项目的编委队伍,从项目立项开始,出版社同仁就深感张伟先生对海派文献掌握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张伟先生的骤然离世是“海派文学大系”项目的重大损失,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大损失。复旦大学出版社将努力编好“海派文学大系”项目,用实际行动来告慰张伟先生在天之灵。“近代报刊文献辑录丛书”,张伟、孙莺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年8月版《唐大郎文集1:高唐散记(一)》(共十二册),张伟、祝淳翔编,上海大学出版社年8月版《遥望土山湾——追寻消逝的文脉》张伟张晓依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年《土山湾画馆人物志》张伟张晓依著中华书局年《书淫艳异录》,叶灵凤著,张伟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年初版、年再版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黄晓彦谈到张伟先生作为忠实的海派文化弘扬者,在小校场年画、月份牌、土山湾、电影史等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是著名的海派文化研究者。同时他受邀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接受众多媒体专题访谈、相继主持多个学术项目、作为专家受邀参与论文答辩、参与展览策划,是活跃的海派文化传播者。张伟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少有的海派文化学者。张伟先生多年的好友陈子善回忆了他与张伟先生的相识,从最开始读者与工作人员的关系到后来两位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段友情一直延续至今。陈子善老师表示张伟先生是一位学术开拓者,在诸多领域都能做得有声有色。他会发扬张伟先生的学术精神,进一步做好对海派文化的梳理与研究。民进中央委员、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表达了对张伟先生离世的哀思与遗憾,并表示张伟先生爱书爱读者,真正做到了“德艺双馨”。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认为,在学术研究方面,张伟先生一直是自得其乐的,不以为苦。他致力于海派文化研究、终其一生都在做学问,搞学术。张伟先生的一生虽短暂,但十分值得。韬奋纪念馆原馆长林丽成代表博物馆与图书馆界表达了对张伟先生的怀念,林丽成老师表示她与张伟先生的联系始于出版博物馆,张伟先生在工作上给了她很多帮助。张伟先生的一生都在做学问,他的每一天都是按照他的想法做的。张伟先生的一生,活出了他自己想要的日子,想要的人生。年10月在家看书,左侧是卡片箱和放大机。上海炎黄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陈志强谈到,虽然他比张伟先生年长10岁,但是在生活当中,在学术研究当中,张伟先生始终是他的老师。秀才入青史,张伟先生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上海近代文化研究的青史当中。作为见证了张伟先生最后背影的人,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村言表示,张伟是上海近现代海派文化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代表,为海派文化基础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张伟生前为东方早报与澎湃新闻撰写了不少海派艺术研究的文章,张伟先生为了土山湾研究,事事亲力亲为,为了展览,拼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有天真之气,正当学术的井喷期,在疫期尾声,忽然逝去,让人扼腕,真可称壮烈。”电影文化资料收藏家刘钢谈到他与张伟先生初识于电影研究,最开始他认为张伟先生只是一个老电影的研究者,后来才认识到张伟先生的博学多才。刘钢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学者,只是一个商人,他研究电影也只是作为业余爱好而已。但是张伟先生十分大气,一直积极地为刘钢推荐介绍。《张伟在土山湾》图顾村言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原副主任陈先行深切怀念了张伟先生的一生,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上海年华组长严洁琼代表上海年华项目组感谢张伟先生对后辈的厚爱。张伟先生十分和蔼可亲,经常关心后辈的工作与生活,在工作中能够遇见张伟先生这样的前辈,是后辈们的幸运。“我和我的同仁们也会在张伟老师为我们开启的这套研究之路上面继续走下去,我想他也会为此感到欣慰的。”严洁琼说道。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朱宏表示,张伟是纪实频道的老朋友,他们初识于年的一个栏目,张伟老师是他们请教最多,采访最多的,是他们当时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老师。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表示张伟老师的离世,给海派文化研究留下了虚空,这一虚空很难被填补。原上海市档案馆副馆长邢建榕认为张伟先生是一位十分纯粹的学者,有着传统学者的治学精神,又有现代学者的这种开拓意识,创新意识,为人很厚道。张伟先生打开了海派文化研究的一扇门,得益于张伟先生的研究,海派文化能够继续发展。金融文化学者何成钢谈到张伟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图书馆届的损失,张伟先生精彩的人生硕果累累,辉耀学海。张伟老师的同学、好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沈嘉禄先生表示了对张伟先生的怀念,回顾了他卓越的学术贡献和严谨的治学精神。黑龙江大学博物馆执行馆长臧伟强也发来书面悼念表达对张伟先生的追思:“与张伟先生交往不多,但他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难忘。最亲密的一次交往,是前不久的晒书会。他与我频频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