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鹿砍柴书院专栏作者编辑
柳叶叨叨“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余华《活着》这是小说《活着》里的一段文字。简短几句,不言悲苦,却让人久久地哽在心头,怅然若失。年迈的福贵,牵着他的老牛,随着袅袅升起的炊烟,一步步走下地平线,直到霞光乍破。小说剧终,一生落幕。而合上书页后,留下的是读者们久久不能平静的内心。美国《西雅图时报》曾经这样评价余华:能塑造一个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人物,堪称是一个罕见的文学成就。而《活着》,就是余华写作生涯中最为不朽那的一页。在《朗读者》节目中,董卿曾面对面采访了余华。年过半百的余华,俨然对这样的场面早已习以为常,他褪去了刚刚成名时不知所措的青涩。此刻他已经能毫不拘束地谈起写作,谈起过往,语言幽默风趣。“别人都说我的作品语言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少。”一句话惹得全场哄堂大笑。唯独当他谈起故乡的时候,眼底便流露出最自然的眷念和温柔。人的一生,能够去的地方有很多,但能够回的地方却不多。故乡成了他创作灵感的来源,可以说,他笔下的一切都源自于那个他出生和成长的南方小镇。田野,油菜花,水牛,草篮子,木桥,蛙声……南方的景致风物,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对此,余华感慨万分:“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你寻找一个让你感到安全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故乡。所以我写作就是回家。”小说《活着》一经出版,就受到了文学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