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好看,原因是多,甚至产生专门的红学来研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是十分成功的。
每一个看过它的人,都会对里面的人物印象很深,痴宝玉、病黛玉、泼辣的凤姐等,都是深入人心的角色,能让读者沉浸在剧中人的喜怒哀乐中,这就是这部剧的魅力之一吧。
人物塑造是小说的核心,因为人物是读者共情的对象,读者只有跟随人物才会进入小说虚构出来的世界,通过体会人物的经历和情感,才能审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这也是曹雪芹的成功之处。
一笑作春风,编写了这本《一曲流水红颜寞——红楼梦中的多面人生》,我更愿意称之为《红楼梦人物志》。
作者把《红楼梦》里的人物分了三个部分,一一分析,让读者在点头认同的同时,又有那种,这点我怎么没想到,想回头再翻原著的感觉。
作者对多面人生的解读,其实就是对曹大大小说里人物人设的分析,让我们跟作者一起来看看,曹大大是如何巧立人设、妙写冲突的吧。
1、用场景事件巧立人设
说到《红楼梦》的人设,最深入人心、让人心疼的就是宝、黛二人,我们就以林妹妹为例,看看曹大大是怎么立人设的。
林妹妹内心敏感、生性淡泊、坦率、孤傲、才华横溢,善良,身世可怜,惹人怜爱。
可是,如果这样告诉读者,读者是没有什么认同感的,要用林妹妹的言行举止和对事情的反应来让读者自己领会。
塑造林黛玉这个角色的身世可怜、内心敏感,有三大经典场面:初入贾府、黛玉葬花、黛玉焚诗。
林黛玉幼年失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后与父亲分别,寄居贾府,自是孤苦无依,作者在“初入贾府”这场戏里,用林黛玉步步留心、处处在意,说话作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描写得十分到位。
单只一个读过书没的问题,就很有表现力,回答贾母,是读过四书五经的,后面我们也能知道,林妹妹看过的书可是不少的,妥妥的才女,可是,贾母说女孩子不需要读书后,到王夫人再问这个问题时,她就小心翼翼地回答成了:不曾读过,只是认几个字罢了。
一场戏下来,一个让人心疼、内心敏感的林妹妹就活了。
再到葬花那一幕,一举一动一行一止,哪里葬的是花,分明是悲的自己的身世,伤的是自己处境,忧的是自己未来。
一个敏感、聪慧、才情兼备的痴情女子,就显现在了缤纷的落花中,身影单薄,引人泪下。
让读者哭惨了的是焚诗。
宝玉爱情纯真深沉,然而,宝玉却被骗,娶了宝钗。
在宝玉大婚之日,林妹妹病卧在床,叫紫鹃取来自己一生的诗稿,尽数焚毁。
烧的是自己的过往,烧的是与宝玉之间的牵绊,烧得也是自己对这世间仅存的留恋,也是对这一生的告别。
然而,凡是能打动人心的人物,都是丰满的,多面的,林妹妹也是一样,如果,她只是可怜,引人同情,那么这个角色就不会这么成功。
02、妙写冲突丰富人设
黛玉虽然寄人篱下、处处小心,但是,她本也是林如海放在心尖上养大的小公主,孤傲淡泊的性子和那颗叛逆的心是变不了的,这就让黛玉这个人物变得富有层次,且人物不同的面有着强烈的冲突,这让人物更加真实动人,故事更加好看。
黛玉本性孤傲淡泊,这在葬花里也表现了出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虽然处处小心谨慎,但于心是不甘愿的,这大概也是她常年心情抑郁不快的原因。
曹雪芹在小说里不只一次描写到她小心眼,爱使性子,这与她的处境就形成了矛盾。
原本一个任性敏感、傲气淡泊的女孩子,怕到了这“一个个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豪门中,要处处小心,有了矛盾心理,这就让一个人物生动起来。
把她的行为和处境联系起来看,读者才能懂,她不是气度狭小,而是那颗自尊心在做怪,虽有一颗玲珑心,却总是言语尖刻,不是尖酸,只是一种自我保护。
当她的个性与环境的冲突表现在行为、反应上,故事就有看头了。
就如上面我们提到过的,她从小被探花郎父亲亲自教授才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却来到了女孩不需要读什么书的贾府,虽然可以回答:“不曾读过什么书。”但日子久了,又怎么能掩藏得住。
在大观园结诗社的日子,怕是她最开心的日子吧,她的“尖刻”、“促狭”,在这时表现的最多,这也是她内心纯净、直爽的释放。
这时的她,表现出自己傲然、任性的真性情,让读者看到一个与之前小心翼翼不同的黛玉,一个知世故而不世故,坚守自我的真人。
正是有了这份真,读者才会心疼她,为她悲、为她喜、为她揪心、为她伤心流泪。
03、一曲流水红颜寞
曹雪芹用场景故事来立人设,用人物不同面层的冲突来丰富人物,让人物更加生动鲜活,作者在《一曲流水红颜寞》一书中将红楼人物分为三个部分,一一解析。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圆形人物,配角是纸片人,可通过这本书,我才发现,这部小说太伟大了,这么多的人物,连一个不太重要的小丫环、门子,都是那么的鲜活个性,通过他们处事、行为、言语,把一个个人物都丰富了起来。
作者不仅着眼于主要人物,更是把目光放在了人间清醒的刘姥姥、鸵鸟男的贾政、依老卖老的焦大、人生逆袭的贾芸等一众配角身上,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世间百态,更加明白,这部著作之所以圆满,是这些具有丰富的多面性的人物造就的。
左手一本《红楼梦》,右手一本《红颜寞》,对照来看,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