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立志须是圣人之志,功到自然成

人天生禀受圆满具足的良知,所以“见父”知孝。但是普通人心中又有私欲存在,私欲来自于气质,人的气质也是天生的,所以人“知孝”却不去行孝。王阳明有必为圣人之志,他心目中的圣人是指德行完满之人。他认为孝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性,所以成圣必然要做到尽孝。他探索出的尽孝之方法在于格物致知,按照一念孝心实落去做,格除心中由私欲引发的不孝之念。王阳明要解决的是格物的动力问题。他提出了励志的思想。王阳明非常重视立志,一再强调立志之重要性。他认为立志是为学头脑,是学问的根本。工夫中如果出现困忘等问题,是立志不真切的缘故。“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学问要先立志。“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学问不成的重要原因在于不能立志,立志是在为学问指明方向,不立志则无方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壤惰,万岁情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认为立志要立必为圣人之志。“何廷仁、黄正之、李候壁、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壁起而对曰:‘琪亦顾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对曰:顾立必为圣人之志。’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史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此,不觉悚汗。”。王阳明白小树立了必为圣人之志,他也教育弟子要树立必为圣人之志。而且立志贵专一,不能三心二意。实现志向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心不能被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牵着走。“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譬之弈焉,弈者,其事也;专心致志’者,其心一也;以为鸿鸪将至’者,其心二也;惟弈秋之为听’,其事专也;忠援弓缴而射之’,其事分也。”。立志时间长了之后,人心便能够自然常存此志向。王阳明认为,立志之后,就要朝着志向一心一意下功夫,不要去过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