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破齐扬名
当时的齐国是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先是趁燕国子之之乱(即燕王将王位禅位给相国子之)时,齐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五十天就攻破了燕国,还是在其他诸侯国的压力之下才撤军,不然齐国当时就能消灭燕国。
后来齐国联合韩、魏两国,大败楚国;又联合韩、魏攻打秦国,联军攻入秦国函谷关,迫秦求和,又消灭了宋国,疆域拓展一千余里。齐国国势强盛,引起其余诸侯国的忌惮。
燕国内乱后,燕昭王即位,公元前年,为报齐国伐燕之仇,他以乐毅为主将,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合五国之力攻打齐国。五国联军攻入齐都临淄,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两城。
廉颇作为联军中的赵国将领,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国境内,攻取阳晋,威震诸侯,班师回朝后,赵惠文王拜廉颇为上卿(当时的最高爵位)。
负荆请罪
当时赵惠文王得到楚国和氏璧,秦国提出愿意以十五城交换,赵惠文王担心秦国拿到和氏璧反悔,不愿交割城池,不和秦国交换,又担心秦国不悦来攻。还没想好怎么处理,便想先找一个能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的使者。
这时,宦官令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可携带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也果真不负重望,以智谋成功将和氏璧完璧归赵,此后蔺相如进入了赵惠文王的视野。
后来秦国多次攻打赵国,夺取了赵国的城池,侵占了赵国的土地,但赵国也遏制住了秦国的攻势。公元前年,秦国想要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为了避免赵国在其攻楚时偷袭,于是秦昭襄王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签订同盟。
赵惠文王携带蔺相如一同赴会,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昭襄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昭襄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惠文王平安归来。
渑池会后,赵惠文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极为不满,直言我是赵国武将,靠着攻城略地的战功才得以拜为上卿,他蔺相如只不过靠着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劳,地位就能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才是一个门客平民,我对地位在他之下感到羞耻。此后更是扬言,只要见到蔺相如,一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得知后,便时常躲避廉颇,不愿与廉颇发生冲突。他的门客都对此愤愤不平,对蔺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这里当您的门客,都是仰慕您的节义,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地位还在他之上,却对廉颇处处忍让,您也太窝囊了吧。平庸的人尚且会羞耻,更何况是上卿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还请告辞。
蔺相如坚决挽留这些门客,并向他们解释,我并不是怕廉将军,当时我在渑池尚且能对一国之王不假辞色,又怎么会惧怕同国的廉将军呢?我退让廉将军是因为要把国家的安危放在个人荣辱之前,秦国之所以惧怕我们赵国,正是因为外有廉将军,内有我呀。如果我和廉将军发生冲突,那么得利的肯定就会是秦国了呀。
后来廉颇从这些门客中得知了蔺相如的话语,便脱去上衣,背负荆条,由这些门客引路来到蔺相如门前,向蔺相如请罪。此后二人便洗去前嫌,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转战四方
渑池之会后的数年间,廉颇奉命领兵先攻齐国,再攻魏国,攻城掠地,四处征战。
而秦国也由于与赵国签订了盟约,于是得以集中兵力攻打楚国,秦将白起出武关伐楚,渑池之会后的第二年就攻入楚国腹地,楚卒溃败不能战。此后数年,秦国继续扩张,侵占魏国土地。
自此,齐、楚俱衰,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势日盛,不断侵吞六国土地,而赵国有赵奢、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文武贤臣,不输于秦。天下已成秦、赵相争之势。
公元前年,秦国攻取赵地三城,赵惠文王以公子部为质于秦,并与秦签订以焦、魏、牛狐三地交换三城的协议,但协议签订后秦国将攻取三城交还赵国,赵惠文王便反悔,不愿交出焦、黎、牛狐三城。
秦昭王大怒,以胡阳为将出兵进攻赵国重镇阏与,赵惠文王问计于廉颇,可否救援?廉颇回答,道路远,而且艰险狭窄,难以救援。赵王再问赵奢,同样回答,但赵奢将此战称为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赵王便派赵奢前往支援阏与,大破秦军。
秦昭襄王不愿无功而返,便再次转而去攻打魏国的几,廉颇前往救援,再破秦军。
长平之战
公元前年,秦昭襄王听从谋士范雎远交近攻的建议,攻取了韩地野王,将韩地上党郡与本土联系切断,韩桓惠王十分惊恐,派使者前往秦国表示愿意交出上党十七城,以求秦国息兵。驻守上党的太守冯亭不愿降秦,便谋划利用赵国的力量抵抗强秦,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当时赵国在位的是赵孝成王,大将赵奢已逝世,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赵孝成王与大臣商议之后,派平原君赵胜前往接收上党土地,再以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收了秦国视为囊中之物的上党,引起秦昭襄王不满,公元前年,秦军先攻占了韩国的缑氏、纶氏二地,以威慑韩国。公元前年初,秦国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占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
公元前年4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军裨将被秦军斥候所杀,6月再被秦军夺取两座重要据点、斩杀四名都尉,面对这种情况,廉颇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伺机攻敌的作战方针。
从7月开始,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不与秦军交战,但秦军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此后,廉颇构筑的第一道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完全陷落。
赵军的接连战败,损失很大,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便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的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
此后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廉颇与守军根据有利地形反击秦军,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三年。
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再加上长期的相持对粮草负担很大,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向齐国请求支援粮食又被拒绝,而且当初阏与之战的大破秦军,让赵孝成王觉得集中兵力与秦决战说不定可以战胜秦国。
赵孝成王迫切想要快速结束战争,再加上秦国派人在赵国境内散布秦军不惧怕只会龟缩不应战的廉颇,只惧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的传言。于是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此时秦军也在暗中换将,将武安君白起调派至前线,原主将王龁降为副官,并且严密封锁了换帅的消息。
当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快速攻破秦军的营垒。
同时,白起分兵突袭到赵军后方,截断赵军退路,再以一支骑军插入赵军与秦军大营中间,将赵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最后再派兵切断赵军的粮道。如此布置完毕,赵军被秦军完全包围。
赵括发现被围,便下令在原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而秦昭襄王得知赵军粮道已被截断,为了抵御赵军援军,亲自赶赴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到了9月,此时被围困的赵军已经断粮四十余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被杀,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此后赵括再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突围失败,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了指挥的主将后,无力再战,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担心赵国士兵反复,于是将赵国降卒以及上党百姓四十余万,悉数坑杀。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对抗。
邯郸之战
秦国在长平之战胜利后,兵分三路扩大战果,白起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自己亲率大军准备直取赵都邯郸,想要一举灭赵,然而赵国派使者带重金入秦,游说秦相范雎,范雎便以士卒疲敝,所占领土不稳为由,向秦昭襄王建议让赵国割地议和,赵国愿割让六城,秦王答应,命白起撤军。
但此后赵国国内对割让城池一事分歧扩大,赵王决定不履行合约,秦王大怒,再命白起大举进攻赵国,邯郸之战爆发。
公元前年,秦国举兵五十万余,兵分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赵之太原,取之,以牵制赵北方边境军队不得南下;右路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率军直取赵都邯郸,一路连下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要地被秦攻破,秦军包围邯郸。
此时秦将白起因此前攻赵却被召回,而此时再远道攻赵觉得不能成事,便托病不愿领兵,领兵围攻邯郸的是秦国五大夫王陵。而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国内精锐死伤殆尽,戍守邯郸的士卒多为临时征调的普通百姓,且多以老、幼为主。(古代以超过40岁为老)
戍守邯郸的主将为廉颇、乐乘,他们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加上新征调的百姓因长平之战,几乎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死保卫赵都。
公元前年10月,秦五大夫王陵发起对邯郸的进攻,弓弩手万箭齐发掩护步兵攻城,步兵分为两队,一队肩扛云梯,强登邯郸城墙,一队推冲车直攻城门,分三军不分昼夜轮攻赵都。如此一个月,秦军伤亡两万余,仍未能克,于是王陵转为小规模进攻,但赵军却在廉颇等人的指挥下以少量精锐骑军主动出城,袭击秦军大营,反而使秦军日夜防备赵军的偷袭。
12月,得知邯郸战事不利的秦昭襄王派遣王龁率援军前往,并书信督促王陵加紧进攻(此时武安君白起病重无法前来),王陵收到秦王诏令,再向邯郸发起第二次大规模攻城,但秦军被赵军精锐连月的时常袭营,身心俱疲,在赵军弓弩下,多有伤亡,士卒战皆不利。赵出兵击之,却秦数十里,秦折兵数千人。
公元前年正月,秦将王龁率兵十万及大量的兵备粮草到达邯郸。此时邯郸已被围困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但在廉颇、乐乘诸将的鼓舞下,赵军得以保持高昂的士气。
攻城不利的秦军也在得到增援后,士气大增,随后又开始对邯郸进行猛攻,战事进行月余,廉颇率领赵军拼死抵御秦军进攻,打退秦军。秦军伤亡惨重,士卒多怨。秦王以王陵战不善,免除主将之职,由王龁代将。
王龁率军连续攻打邯郸近五个月,依然没有攻下。10月,秦王迁怒白起将其赐死,再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龁。此时邯郸已处于最危急的时刻,粮草早已断绝,幸得楚国春申君和窃取兵符的魏国信陵君及时率领援军赶至,三面合击秦军,秦军退走,邯郸之围才得以解除。
破燕拜相
公元前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出使赵国交好,栗腹回到赵国后便向燕王喜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现在国内还都是没有成年的遗孤,我们可以趁机攻打赵国。
燕王喜听从丞相栗腹的建议,而不顾其余大臣的劝阻,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命卿秦等率军进攻代地。赵孝成王派廉颇前往迎击,廉颇先赶往鄗城,打败进攻鄗城的栗腹,随后立即赶往代地,大破卿秦军。
廉颇解围之后乘胜往北五百余里,包围燕都蓟城,燕国割让五城,廉颇才率军返回。回朝后廉颇被奉为信平君,授官假相国。
抑郁而终
公元前年,廉颇奉命攻打魏国繁阳,然而此时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刚继位便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对赵王的排挤不悦,怒而起兵攻打乐乘,此后离开赵国,投奔魏国,此后一直居于大梁。
然而魏王虽然不计前嫌收留了廉颇,但却并不信任重用他,后来赵国多次被秦军围困,赵悼襄王想要再度启用老将廉颇,便派使者携带盔甲、良马前往大梁慰问廉颇,以观察廉颇是否还能征战。
廉颇见到使者后,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征战。但是使者早在出行之前便被与廉颇交恶的赵国大臣郭开贿赂,回赵向赵悼襄王禀报时便说,廉颇虽然老了,但是饭量还是很好,但是坐了没多久就如厕好几次。
于是赵悼襄王便认为廉颇已老,不能再重用他,也就没有迎回廉颇。
后来楚王得知赵国名将廉颇在魏国,便将廉颇请至楚国,让他担任楚国的将领,但廉颇在为楚将时,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也未能建立什么功劳。常常希望赵国可以重新启用他,但却始终未能等到,逐渐郁郁不乐,最后在楚都寿春郁郁而终,死前仍思报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