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务以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名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功劳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往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大禹不但是伟大的治水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祖。大禹死后葬于会稽,即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以后历经数千年承传不绝。祭禹之典,发端于夏王启。公元前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公元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年,举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祭。此后,绍兴本着“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则,采取公祭与民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举行祭祀活动。年5月,公祭大禹陵典礼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4月20日,公祭大禹陵典礼升格为“国祭”,形成了“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祖先的地理格局。
大禹,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依据相关史料,大禹的生卒年代和寿年,可作以下陈述。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年。禹为夏代开国之君,夏代始年即禹开国之年,同为公元前年。《史记?夏本纪》云:禹即天子位十年,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由此推定,禹崩于会稽时在公元前年。关于禹崩于会稽时的寿年,《史记?夏本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有以下相关记述:禹居外治水十三年,到第七年功未及成,但年已三十,于是在会稽登宛委山取通水之理时,娶涂山氏女娇为妻;又六年,治水成功。由以上史实可知,禹二十四岁率大军治水,毕工时年三十六。是年,帝舜赐禹玄圭,禹受嘉奖。旋而,舜又对禹进行全面考量,其中之一是“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用今天的话来表述,就是舜在让禹等人各抒政见的比较中,考察大禹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施政能力。帝舜经慎重考虑,才荐禹于天,其时应在治水成功后第二年,禹是年三十七。禹“为嗣”从三十七岁起,代行摄政,治平苗乱。十七年而帝舜崩,禹是年53岁;“三年丧毕”时,禹56岁。设使禹于“丧毕”第二年,“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则这一年即公元前年,禹时年57岁。禹在位之第十年病亡于会稽,时在公元前年,寿年66岁。禹临终前叹曰:吾晏岁年暮,寿将尽矣。《越绝书》亦载:禹遂已耆艾(qíài)将老,知时晏岁暮,年加申酉。这两者所表达的寿命含义,都与禹六十六岁时的心态相合。禹六十六岁作古那年为公元前年,于此可知禹生于公元前年(按虚龄算)。这里须加说明的是,笔者对上述陈述虽力求严谨有据,但毕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年谱可作凭借;再则,年份计算上有虚龄、足龄之差;事件的发生和连续上又有同年或上、下年之别,因此,对大禹生卒年和相关事略的研究设定,只能说基本如此,而不敢说完全正确。
感谢您的查阅支持,新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