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字文向,琅邪莒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年轻时的徐盛因遭遇战乱从家乡莒县搬到了吴县,因为勇气而闻名乡里。孙权继承孙策的位置后,任用徐盛为自己的别部司马,率军队五百人守柴桑,而且还同时担任柴桑县令,以抵御黄祖的的侵扰。黄祖的长子黄射曾经率领数千名士兵南下柴桑,攻打徐盛。徐盛用不足二百人的兵力抵抗,杀伤黄射的部队一千多人。后来更是开门主动出战,大败黄射,黄射败退后再也不敢前来侵犯。
三国志徐盛后来孙权命徐盛为校尉、芜湖县令,又因为讨伐临城南阿一带的山贼有功,加徐盛为中郎将,督校兵。
曹操征讨濡须时,徐盛跟随孙权一同在濡须口抵御曹操。由于曹军短时间内无法攻克濡须坞所以改攻横江,徐盛与东吴众将一同前往应战。徐盛与众将乘船迎战突遇大风,将战船吹到了敌军岸边,众将惶恐,没有人敢下船交战,只有徐盛独自领兵上岸攻击敌人。曹操军队被徐盛吓退溃逃死伤很大。风停后徐盛引军而还。孙权由此很看重徐盛,史载“权大壮之”整个三国期间获得君主大壮的只有两位。另一位是名将张辽。
诸将恐惧,未有出者,盛独将兵,上突斫敌,敌披退走,有所伤杀,风止便还,权大壮之。
黄初二年,由于孙权实力不及曹操,所以孙权向曹操称藩。邢贞被派往东吴,拜孙权为吴王,孙权出都亭迎接邢贞,邢贞面有骄色,东吴重臣张昭见此愤怒,徐盛也大怒对周围人说:“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说完便泣涕横流。邢贞听说这件事后对随从说:“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后来徐盛升为建武将军,封为都亭侯,令庐江太守。黄初三年的时候刘备率军来犯夷陵。徐盛攻取了刘备的很多营寨,立下功劳,大破刘备于夷陵。此战后刘备逃往白帝城,徐盛与潘璋、宋谦等上表孙权继续进攻蜀国,但陆逊与朱然、骆统等认为曹丕虽然说支援但其实趁机偷袭,建议不要再追。孙权审时度势,采纳陆逊等人提议下令停止追击。之后曹休兵出洞口,徐盛与全琮、吕范渡江拒敌,遇到大风又受到张辽,王凌的进攻。船只和人员多有伤亡。徐盛整理残军和全琮一起迎击曹休。魏将臧霸渡江烧毁了东吴军队的攻城车,但是徐盛以少御多使臧霸无法攻克。徐盛与全琮向臧霸发起进攻,成功击破臧霸并且斩杀尹卢。此战徐盛因功劳被封为安东将军,芜湖侯。
吴黄武三年(公元年),魏文帝曹丕率领大军南征,企图渡过长江天险。徐盛献计在建业周边百里筑起围栏,制造篱笆,围栏上设下假楼稻草人,在江面设置浮船。诸将都认为没有意义,但徐盛坚持己见,孙权采纳徐盛,百里疑城一夜建成。曹丕大军到达广陵后,看到绵延数百里的围栏,心中惊愕,曹丕感叹:“虽然魏有精良骑兵,但也没有用途”,随即曹丕乘坐的龙舟遇到风浪,船身几乎完全覆灭魏国的人从江中西望,而非常恐惧。同年九月,曹丕出广陵,望着长江而不敢渡江,再次感叹苍天果然要把魏、吴分隔两边了,说道:“孙权果然有人才也,现在还不可以图谋吞并东吴啊”于是引军撤退。众人这才明白徐盛有先见之明,纷纷拜服。
公元年,徐盛逝世,去世后由子徐楷继承官爵。蒋钦与徐盛曾经不和睦但仍评价徐盛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好万人督也。陈寿将徐盛与程普、黄盖、等人并列为江表十二虎臣。毛宗岗也评价徐盛有穰苴、孙武之风。孙氏立足江东正是凭借着有徐盛这样的勇将。徐盛一生勇武,濡须之战一战成名,后来又百里疑城计退曹丕,有勇有谋,经常以少退多。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堪称江东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