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识牛人方法其实很简单,跟着这篇文章

王家怀看皮肤病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50605/u4vjm1k.html

作为一个爱分享、人设不够高冷、藏不住话的人,我可能大大小小线上线下的分享活动有近百场了,而在很多场分享活动中,总是有人会问到我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几个词形容自己,你会怎么说?我说很简单,就三个词:“人串串”、资源链接、“信息处理器”。

回顾了一下,我参加的国际交流项目和获得的实习及工作机会基本都是靠主动链接获得的,我做沙发客时去住的28个当地家庭也是每个都只发了一封邮件。那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想可能有三个秘诀可以分享。

天下没有陌生人

很多人奇怪我为什么热衷于“聊天”,又如何有那么多陌生人可聊。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信息的搜集和处理问题。

我们知道:有时你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可能在于你拥有的信息量不够,在于“信息不对称”,当然,也许有时最难做选择的情况便是面临多个选择……事物总是有两面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信息呢?这个我觉得看个人,就我而言,我会尽量去搜集更多相关信息辅助决策。

犹记本科快毕业那会儿,我考研失利,一方面觉得自己很委屈,明明从大一开始就刻苦学习,为什么没有像朋友们一样保送或考到很好的学校呢,感觉事倍功半。

而另一方面,深刻总结教训后,我发现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被四年埋头苦读的我忽视了,那就是信息搜索和计划制定,而后者本身也依赖于前者。

因此,我开始疯狂和朋友打听,“你觉得你朋友圈当中谁是大牛?谁是比较有想法和有特点的人?谁是你想推荐给我认识的人?”

于是我的朋友圈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在毕业前的那一个月,我交谈对象42人,囊括了本校外校,本科和研究生,留学的工作的。主要是和他(她)们探讨研究生阶段的规划。他(她)们给了我一些自身经历,许多好的建议,与我分享对事物的各种看法和读研期间的种种心情,这些都可以看作信息。

我会把它们加工整理存储入大脑,在适当的时候取用。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这些人所走的路也许并不适合我,但我至少知道有这么多的路可走呀,这样很多的判断题(比如非对即错)或者单选题就变成了多选题甚至开放性的问答题,生活的可能性也就更多了,这不也是很大的收获么。

每次我和一人聊完,我都能明显感到自我发掘能力和洞察力又提高了,能感觉到对于事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能更加深刻和客观地审视自身。犹记得《劝学》中的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便是一种收获—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的成熟。

所以,第一个秘诀就是:交流是种互动,是动态的,是持久的,克服羞怯,去找你感兴趣的人聊吧,也让自己做一个信息处理器。

做对的事,全世界都来帮你

多年前看《搭车去柏林》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很打动我:

有的事你现在不做,那么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去做。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

我想再补充一句是:尤其是你做的是一件有趣有意义、不全为私心的事情时,你会发现做一个串联人与链接资源的角色并不是难事。

年3月,我和同事聊天,同事说起教育部大力支持大学生进入国际组织实习,而学生们却普遍对国际组织一知半解。我想起9年前参加气候峰会时的情形,那时候青年走出去的形势条件远不如今天。在哥本哈根青年旅舍的地下室,最后一个凌晨,我说想要写一本关于大家故事的书—而现在,终于是时候了。

于是,通过朋友介绍、“混”入相关群聊、搜索新闻报道等各种方式,我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认识了78个新朋友,他们中有战斗在中东一线的专业救援人员,有在国际组织工作的资深官员,有在全球治理和国际发展领域求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有自己创办公益机构的青年人,有在新媒体和出版社工作的资深编辑,还有在企业从事CSR(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共关系的跨界人士……就像滚雪球一般,我充分体验到了网络带来的强大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强烈吸引。

缘分真的是相当奇妙的东西。

作者孙溪说年年底在奴隶社会上看到《从灾难见你我,从小家看世界》这篇文章,没想到我就是作者,有种被组织联系到的感觉;

和信昕聊天的时候发现,原来我们真的9年前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见过,当时特别有感触,近十年过去,我们居然还能因为同样的主题而重逢,这说明真的有一群人一直在坚持;

刚敲定泓翔的稿子,编辑就说在电视里看到了他在《朗读者》栏目的直播;

我读书时最想去的公司是麦肯锡,但因为后面的职业选择而留下了可能的遗憾,结果现在却认识一群从顶级投行和咨询行业出来的朋友……

我最近老是觉得生命中有好多这样美好的缘分和巧合,就像乔布斯说的,很多的点,可能有一天就连起来了。而这种串联,就是梦和坚持的力量。

于是9个月后,我9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年12月,国内第一本关于青年走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畅销书《视界之外:中国青年看世界》出版发售。这个事情之所以能够做成,并不是说我自己多了不起,而是这个事本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有朋友曾经问我:当你去接触大牛,你内心会有声音说“这太难,我不行”之类的吗?其实我觉得我自己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厚脸皮”,我没有太大的束缚,我觉得大家和大牛们接触时候需要建立一个观念:不是每个人都有帮你的义务,每个人都有处理事情的优先顺序;同时要摈弃胆怯,大牛们一般会有很好的修养,不会为难你,所以可以勇敢但真诚地去结交。

当然,更最要的是,我们需要成长,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成长到能够和大牛对话的水平,这与地位和金钱并不那么相关,而是让别人觉得和你对话的时间是值得的,这也是我们发展和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

还有朋友问我说:难道你就没有被拒绝过吗?其实我觉得被拒绝的话就被拒绝了呀,没有什么大不了,就像我一直强调的一点—不是每个人都有义务要来把你作为首位的,因此,被拒绝是正常的,而被接受是需要感恩的。就像我在认识78位新朋友的同时,也发送了十几个好友申请没被通过,那没关系,我盯着的是通过我的这78个人。

所以,这就是第二个秘诀: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更高的层面上去链接有趣有梦的人;做对的事,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迟早会和对的人久别重逢

其实一直以来,支撑着我不断提供“分享资源”的,也恰恰是不断认识“新的人”—当我想要认识某个人时,便会把它列为最刻不容缓的一等要事。

年的冬天,我在下班回家的地铁上看到黄泓翔“哥大毕业生去非洲做象牙走私卧底”的故事,发自心底感叹说“这太酷了!”我立刻想要认识这个人,邀请他参加我做的公益栏目Fellow人物志。于是我就在那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