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人物志一百零五庾信

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ivk_sa=1024320u

对于学汉语言文学的同学来说,南北朝时期的一篇文章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尽管它“又臭又长”,还是四六骈文,但是却是所有学习古汉语者都必须学习的一篇范文,它就是《哀江南赋》。

有关《哀江南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唐人的骈文双璧——《滕王阁序》和《讨武曌檄》出世之前,《哀江南赋》就是最伟大的骈文;在六朝文体越来越滑向华丽阴柔的时候,《哀江南赋》将国仇家恨融入进文章之中,从而在四六句之中折射出南朝末世的悲凉。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谈一谈,这篇被称为“赋史”的文章的作者——庾信,是怎样一个人。

东晋南朝时期,大凡是姓谢、姓庾的,一般出身都不会低到哪里去,庾信也是如此。尽管他并非出自颍川庾氏(庾亮的家族),但来自新野庾氏的他同样并非白衣之身。史书说他“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看来和关公有着同样的爱好。只可惜他没能成为一代武圣,还在军事上栽了大跟头。

庾信之父庾肩吾,是萧纲、萧绎兄弟的座上宾,对当时盛行的宫体诗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庾信自己,也借着这一层关系,早早步入仕途,成为了南朝宫廷里的一位御用文人。早年得意之时,庾肩吾父子进出宫禁有如无人之境,皇帝、太子两宫对其恩宠无以复加。

鼎盛之时,庾信曾和另一位江东才子徐陵合称“徐、庾”。他们不仅颜值高,水平还好,所写的宫体诗,绮丽香艳,成为了当时建康上下广为传唱的流行曲目(大约相当于如今的吴某凡、菜某鲲)。

和如今的流量明星不同,当时的流量小生庾信不仅收获了名誉和金钱,还有官职。由于父子两代都和东宫关系密切,庾信被拜为建康令,也就是首都特别市长。这个位子本来纯粹是让庾信领一份津贴、捞一份官职的,然而一场变乱,却让他几乎丧尽了脸面。

侯景之乱爆发,尽管萧纲接管了全部防务,但身为建康令的庾信也不能袖手旁观。当侯景军攻入石头城的时候,庾信被命令带着一千余人去防守台城要冲朱雀航。而当侯景的部队刚刚出现在秦淮河对面的时候,这位南京市长、朱雀航防务指挥官,自己先尿了裤子,随后丢下部队自己先跑路了。

指挥官丢弃部队先行逃跑,搁在哪朝哪代都是掉脑袋的罪过。然而在奇葩横行的南朝,这就不是个事。台城沦陷以后,庾信偷偷跑出建康逃往江陵。在萧绎那里,他反而混得更好了,甚至还被封了侯,甚至还被外派到西魏去做外交官去了。

在当时人看来,也许庾信去搞外交是萧绎有意调戏一下这个折节逃跑的文学家;但是以结果论的视角来看,萧绎对庾信恐怕才是真爱。

庾信到达长安后不久,于谨就率领大军对江陵发动了进攻。这样一来,外交使命还没完成的庾信也就没有可能再回到江陵。果然,不到半年,江陵就被攻克,庾信成了亡国之人。

对于这个南朝文坛的盟主,西魏和北周没有难为他,反而让他官做得越来越大,最后做到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位置。而庾信虽然打仗是个逃兵,治民却有一套,在地方任上基本能做到保境安民、吏民皆安。

陈朝前期一直和北周关系不错,互相也交换了不少俘虏,早年被北周扣在长安的大批南朝士人也得以回国。而只有两个人,历朝北周皇帝都坚决不放行,一个是王褒,另一个就是庾信。

(在这里提一句王褒,此人在江陵城生死存亡之际,否决了所有与敌人血战的提议,使得萧绎在无可奈何之际投降被杀。而他在投降于谨的时候,开头便是“奴王褒……”,使其琅琊王氏之后、王导玄孙的身份沦为笑柄。)

面对有家归不得的局面,庾信无可奈何,他只好“极其委屈”地成为北周皇室的座上之宾,以及北朝文坛的领军人物。在享尽荣华富贵之余,他挥笔写就了《哀江南赋》,寄托他对南朝的哀思。

七百年后,另一位与庾信有着几乎完全相同遭遇的人横空出世。他出身状元,官拜丞相,却一败再败,最后被北人俘获。草原上的大汗一次次的劝告都没有让他妥协,在得知漂泊在海上的南宋小朝廷也被剿灭以后,他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以身殉国。

这位大宋最后的孤臣,在他所自选的《指南录》里,留下了无数读起来让人足以泪目的词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他的名字,无需我多言,因为早就烙印在了中华文化的基因之中,代代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而庾信,他的《哀江南赋》尽管辞藻华丽、文采飞扬,却终究逃不过那一点点南朝文人的矫情。以至于这篇在文学史上价值极高的文章,除了学古汉语言文学的人会读一读以外,连中学课本都没收录进去。至于庾信其人,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知名度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冥冥之中,历史和人民会做出应有的判断和选择。

南北朝末期,除了庾信以外,还有另一位文学家因为江陵之围而遁入北朝。而他的经历,只比庾信更加曲折;他的文化遗产,也比庾信更加丰富多彩。那么,他是谁呢?

咱们下回再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