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恭①始与王建武②甚有情,后遇袁悦③之间,遂致疑隙。然每至兴会,故有相思。时恭尝行散④至京口谢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⑤。”
王大、王恭尝俱在何仆射⑥坐。恭时为丹阳尹,大始拜荆州。讫将乖⑦之际,大劝恭酒。恭不为饮,大逼强之,转苦,便各以裙⑧带绕手。恭府近千人,悉呼入斋,大左右虽少,亦命前,意便欲相杀。射无计,因起排坐二人之间,方得分散。所谓势利之交,古人羞之⑨。
①王恭(?~年),字孝伯,小字阿宁,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历任丹阳尹、中书令,领太子詹事,深得孝武帝信用。出任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②王忱(?~年),字元达,小字佛大,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汉族。东晋大臣,中书令王坦之的儿子,右仆射王国宝的弟弟。凭借太原王氏的门荫入仕,累迁吏部郎中,出任骠骑长史,有宠于执政司马道子。太元十四年(年),出任使持节、建武将军、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遏制南郡公桓玄的势力。王忱与王恭是同族叔侄关系。③袁悦(?~年),字元礼,东晋陈郡阳夏(今属河南省太康县)人。《晋书》、《资治通鉴》并作“袁悦之”。父亲是袁朗。袁悦喜读《战国策》,有口才,善谈论,义理精微。先后被谢玄、会稽王司马道子欣赏,建议会稽王专揽朝政。曾挑拨王恭、王忱的关系,导致二人失和。后于太元十四年被孝武帝司马曜杀死,一说是因王国宝事,一说是因会稽王事。④行散(xíngsàn)魏、晋南北朝士大夫好服五石散,服后须行走以散发药性,叫做“行散”。也称行药。⑤濯濯:明净貌;清朗貌。⑥何澄(4世纪-年代),字季玄,庐江郡灊qián县(今属安徽省霍山县)人。何充的侄子,何准子,晋穆帝司马聃皇后何法倪的兄弟。何澄起家秘书郎,转秘书丞,清正有器度威望,历任秘书监、太常、中护军。晋孝武帝重用他,以他为冠军将军、吴国内史。太元末年,琅邪王司马道子出居外第,选师傅,拜为尚书,领琅邪王师。晋安帝即位,隆安四年(年)六月,琅邪王师何澄为尚书左仆射yì,典选、王师如故。何澄脚疾,让官,特听不朝,坐家任事。领本州大中正。桓玄执政,以疾奏免,在家去世。⑦讫:qì,通“迄”,到。乖:分别、离别。⑧裙:古人上衣下裳(cháng),下裳多为裙子。⑨势利之交,古人羞之:语出《汉书·张耳陈馀传赞》。因为权势财利而结交,这是古人感到羞耻的。说明交友贵在志趣相投。秦朝时河南开封人张耳、陈馀感情甚笃,结为刎颈之交。后在楚汉相争中两人都拥有了权势,但却勾心斗角,争得你死我活,不共戴天。陈馀要求刘邦杀掉张耳,张耳又与韩信杀掉了陈馀。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后遇袁悦之间(jiān)B.因起排坐二人之间(jiān)
C.时恭尝行散至京口谢堂(shí)D.恭时为丹阳尹(shí)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后遇袁悦之间B.讫将乖之际
C.因起排坐二人之间D.所谓势利之交
3.下列句子中“故”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故有相思B.王大故自濯濯
C.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D.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4.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类别相同的两句是()
A.遂致疑隙B.恭目之曰
C.大左右虽少,亦命前D.所谓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错误的一项是()
A.新桐初引(绽放)B.大逼强之(勉强)
C.悉呼入斋(全部)D.方得分散(刚)
6.从这两则故事看,王恭有什么样的性格?
1.A(jiàn,离间)2.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都是助词,的)3.B(原来,其他都是所以)4.B与C(名词活用为动词:目——用眼睛看,前——走上前。A疑——动词活用作名词,猜疑D.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羞耻的事)5.D(才)6.(1)念旧,怀念过去;(2)赶时髦(行散);(3)坚持原则,不愿意为长辈和旧交情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