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少年英才,有人却预言他不得善终古代

我们在初中语文课中就知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才名最盛。

王勃写文章之前,先磨好几升墨汁,然后拉过被倒头蒙面而睡,睡不半,一跃而起,奋笔疾书,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当时人们都说,他哪里是在睡觉,是在打腹稿——在肚子里构思,这就是“腹稿”一词的由来。

王勃不仅才思敏捷,而且文笔洗练,警句频出,像《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句子,至今为人称道不已。他的好诗也很多,如《滕王阁》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上巳》:“绿齐山叶满,红曳片芝销”;《九日》:“兰气添新酌,花香染别衣”;等等。

他的《咏风》诗云:“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入洞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读来韵味隽永,余音绕梁,真是天纵之才的杰作。

但是就是这样一名才子,却不被裴行俭看好。裴行俭当时任吏部侍郎(大致相当于中组部副部长),精通阴阳历法,善于鉴别人才。吏部尚书李敬玄非常推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个人,问裴行俭的意见,裴行俭说:“王勃这几个人虽然有才,但是为人浮躁,爱卖弄,不是仕途中人。这几个人中,只有杨炯比较稳重深沉,寿命较长、能享大名,剩下那几个可能不得善终。”

王勃等人正青春年少、志满意得,丝毫不以为意。后来王勃担任沛王府修撰,王爷们在沛王府斗鸡,王勃以开玩笑的笔触写了一篇讨伐英王斗鸡的文章,被唐高宗知道了,非常生气,说他这是挑拨王爷之间的关系,只怕日久生事,把他赶出了沛王府。

夜幕下的滕王阁

王勃失业后,旅居四川剑南。从四川回朝后,他的朋友、虢州司法凌季友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懂药草,为他谋得一个虢州参军的职务。

但是,他任虢州参军期间,又不检点,私自藏匿一个犯罪的官奴,后来又怕走漏风声,私下杀了这个官奴。结果事情败露,犯了死罪,幸亏遇到大赦才没有被处死。

受他的牵连,他父亲王福畤被贬为交阯县令。王勃去看望他,见到老弱贫困的父亲,很是羞愧。他在《上百里昌言疏》说:“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王勃心情烦闷,神情恍惚,返程路上失足从船上落海,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九岁。

王勃的结局果然应了裴行俭对他的预言:“不得其死。”

王勃在四川时友人去看望他,互相赋诗唱和。朋友邵大震写了一首《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卢照邻当时为新都尉,和他们在一起,他和诗道:“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王勃的诗是:“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今天再读这些诗作,想见诗人当时的情景,很是感慨,很是惋惜。

回头再说裴行俭的预言。一些材料说,裴行俭善于识人,发言必中,显然掌握了相术的奥秘。

晚清三杰

说到相术,传世的相术著作有很多,像《麻衣神相》、《袁天罡相术》、《神相全编》,等等。有一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就是《冰鉴》。

目前市面上《冰鉴》版本很多,多数直接署名“曾国藩”,认为是他的作品,并称为是曾国藩“三种学问”之一。其实这本书在曾国藩出生之前就已经雕版印刷,在市场上售卖。于是又有人附会,说曾国藩必然从《冰鉴》里学到了看相的真谛,所以他识人奇准,由此提拔了大批栋梁之才。

确实,曾国藩每次召见下属的时候,先不说话,盯着对方端详打量半天,然后对这个人作出评价,往往都很准确、很到位。

不管是曾国藩编的书也好、曾国藩看过的书也好,这本书一百多年来风行不断,的确是沾了曾国藩的光。客观地说,《冰鉴》这本书讲得很有道理,比其他相书辩证、全面,有一定科学性。

曾经听过一个节目,作者自称跟奶奶学习相术多年,而他奶奶几十年来以相面为生,经验丰富,相术神通。节目讲什么头骨分类、颜色,眉毛的形状、浓淡,预示着主人是什么样的人、有怎么样的结局,说得头头是道,然而我不以为然。他完全把《冰鉴》当成了教条主义本本,似乎读完这本书就可以成为相学大师,眼光就变成X光。哪有这么邪乎?

按我的理解,《冰鉴》这本书更看重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由内而外的气质,强调的是整体性、可塑性、易变性,把人的生理特征与声音、表情、神态、气色、临场表现等综合起来,进而形成一个比较接近客观的印象。

裴行俭对王勃等人的评点和判断,我相信绝对不是基于他们外在皮囊上的东西,而是以自己深厚的阅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对观察对象的习性、见识、品德、修养、风格等内外特征,进行整体考察判断,才准确,才有预言的性质。

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从另外两个故事印证。

皮囊上的这些东西能决定人的命运?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年,晋国的执政智宣子想让智瑶作为他的继承人。族人智果说:智瑶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长处,别人不及,却有一个致命的短处。智瑶高大俊美,精于骑射,能言善辩,才能出众,而且坚毅果敢,这都是他的长处。但是,他天性凉薄、待人尖刻,这是他的缺点。如果他做起坏事来,没有人能和他好好相处。智果预言,要是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一定会被人灭掉。

智宣子不听,智果便向朝廷申请脱离智族姓氏,另建一族为辅氏。后来,在智氏果然被赵襄子联合韩康子、魏桓子所灭,只有辅氏存活下来。

还有一个更著名的例子。孔子当了鲁国掌管刑狱的大司寇以后,当即把当时的名人少正卯杀了。子贡问他:“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您杀了他恐怕不对吗?”孔子回答说:人啊,有五个最为险恶的品质,第一是思想通透却心术不正,第二是行为怪异却死不悔改,第三是花言巧语却三观不正,第四是眼睛只盯阴暗面、传播负能量,第五是听任违法乱纪而推波助澜。这五项品质,有一项就应除掉,少正卯五项都有。这个故事是《智囊》记录的。

万世师表孔老夫子

用上面我理解的相学理论解释孔子言论也说得通,只不过,孔子不仅从言谈举止、行事风格判断出这是什么样的人,还直接判了人死刑。够狠!不过,南宋朱熹等人说,并没有孔子杀少正卯这回事,是诸子百家讲的寓言故事。

从这几个故事看,传统相学其实应该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只是古代科学并不昌明,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