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戏冰九鉴一中国体育报

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9035.html

编者按:北京,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她正延续着十年前夏奥会无与伦比的气质,迎接着年冬奥会的到来。北京不仅具有卓越的举办奥运会的能力,她还有着深厚的冬季运动文化的底蕴。有史料记载,在明清时期,北京就盛行冰上游戏了,清末民初现代冰上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北京承袭历史,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开启了现代冰上运动的历程。作者选取这段历史中九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在本报史话栏目进行连载,说说老北京人戏冰的故事,并将其定名为“戏冰九鉴”,以期以史鉴今、以冰鉴城。   

一、冰床围酌

在宋代,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冰床了,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讥谑》篇写道:信安、沧、景之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此处的“凌床”指的就是冰床。明代宦官刘若愚在其《酌中志》载: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积雪残云,点缀如画。可见拖床上的布置很简单,就是在床板之上放置可折叠的小凳(交床)或者草席(藁荐),一架冰床即告完成。在冰床的脚部安装铁条来减少摩擦,前面有人拉着前进,因此也称为“拖床”。晚清诗人宝竹坡在《冰床》诗中形象地称其为“木躯金趾”。

在多年前的明代北京城,冰床就已经十分盛行了。有的人在冬天拉冰床来养家糊口,如《明宫史·金集》载:每于河冻之后,近京贫民,群来趁食。于皇城内外,凡有冰处,拉拖床以糊口。有的则乘坐冰床游乐,比如天启元年(年)《明实录》记载:西华门……冬则冰床作戏,春夏荷柳供观,率为寻尝游豫之场。古代称帝王出巡为“游豫”,这里的原意是说西华门外聚集了不少游乐之人,冬天他们乘坐冰床游戏,春夏则赏荷观柳,不适合皇帝到此巡游了。由此可见此地一度为百姓冬日乘坐冰床消遣的热闹所在。这里的冰床作戏,就有“冰床围酌”。大概在明正德朝,北京兴起了“冰床围酌”的游戏,日子过得不错的官僚富贾专挑严冬时节,将冰床连成一片,在其上豪饮。明天启年间的文人孙国敉在《燕都游览志》中描写道:“积水潭在都城西北隅……好事者恒觅十余床,携围炉酒具,酌冰凌中。”对于“冰床围酌”描写最生动的莫过于明末散文家刘侗的《帝京景物略》——雪后,集十余床,垆分尊合,月在雪,雪在冰。寥寥数语,就将雪后月夜之下积水潭上“冰床围酌”的情景刻画了出来。

这种玩法一直持续到清末,晚清文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中意犹未尽地引《倚晴阁杂抄》称:“明时积水潭,常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蓝酒具,铺氍毹其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诚豪侠之快事也。”

二、太液冰嬉

谈到老北京冰上运动的历史,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清代在太液池(旧时中南海、北海的总称)上举办的冰嬉盛典了。冰嬉亦称为冰戏、冰技,是指萌芽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冬季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于明末清初的传统冰上运动形式,包含多种运动项目。清代乾隆年间,冰嬉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国俗”,形成每年阅视冰嬉的制度,冰嬉一词被宫廷和民间广泛接受,成为我国北方冰上运动的总称。《清朝通典》载:国朝定例,毎岁冬令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府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棚掷彩毬,互程矫捷,并设旌门悬的演射,校阅行赏,御制《冰嬉赋》以示旌勇,均赐而归,本于观德之义。这里的御制《冰嬉赋》是指乾隆十年(年)乾隆皇帝亲撰的《冰嬉赋》,其在序言中写道: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鞋以韦。或底合双齿,使啮淩而人不踣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逾疾焉。这说明冰嬉是需要穿护具和冰鞋的,冰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底部有齿的,是为了在冰上运动时不至于滑倒,另一种是底部有冰刀的,是为了提高在冰上的运动速度的。

乾隆时期的冰嬉盛典主要有三个项目,分别是抢等(竞速为主)、抢球(类似冰上橄榄球)和转龙射球(兼有队列、花样和冰上射箭)。嘉庆朝很好地传承了冰嬉制度,道光朝期初也能很好地延续这一制度,但后来规模逐渐缩小,道光二十年(年)之后,该制度就停止了,直到光绪年间,又短暂恢复。冰嬉盛典的项目并非完全固定,在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丰富和拓展。清代的冰嬉盛典绵延百年,场面宏大,内容丰富,以冰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郭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