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各路诸侯应曾侯乙的邀请,来到南方云梦泽的曾国,因为曾国是周王室成员,所以曾国极为注重礼制,在举行完盛大的欢迎仪式之后,诸侯们早已大汗淋漓,不肯多看一眼天上焦灼的太阳,曾侯乙充满自豪甚至有些洋洋得意的对大家说:“等下寡人将用冰酒为大家去暑”。“冰酒”?诸侯们开始议论起来,“冰酒是什么东东”,曾侯乙看着大家不明就里的茫然,哈哈大笑起来,说:“上青铜冰鉴”,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只见几位宫廷服侍人员抬出一套精美的青铜器,人们被他的精巧结构所惊奇,更会被他繁复冗杂、精美异常的纹饰所震撼。半人多高的铜冰鉴,周身装饰着交错镂空的纹饰,本身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宝!曾侯乙命人从青铜冰鉴中将酒取出,给大家将酒杯斟满,三伏酷暑,倒出的酒竟然微冒寒气,一杯冰酒下肚,犹如瞬间掉进冰窖,不经意间打起一个冷战,人们对此冰鉴啧啧称赞,无不惊叹他的神奇。
青铜冰鉴青铜冰鉴上面精美的纹饰青铜冰鉴到底是什么原理使他夏天可“制冷”,冬天可“制热”呢?
原来青铜冰鉴,是件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酒器。它具备双层结构,鉴内套有一缶。鉴与缶的组合,还设有专门的机关。夏天的时候,人们在青铜冰鉴的鉴和缶之间装上冰,从而使缶内的美酒变凉,做冰镇酒;到了冬天,青铜冰鉴也有用场,人们在鉴和缶之间改装温水,使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暖胃的热酒。可以说,青铜冰鉴在当时就是一个既可“制冷”又可“制热”的两用“冰箱”。
青铜冰鉴结构图风推云涌,时间白马。在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也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了这件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双层方形的青铜盛酒器,专家对其命名为“青铜冰鉴”。
现在这座“青铜冰鉴”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他身上显示了中华以礼相待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的传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淳朴优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