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陈抟没有无缘无故的祸福,人事可凭,天

提起周敦颐和邵雍,一般大家都知道,但提起陈抟,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不过喜欢读《水浒传》的人可能知道,因为书里面提到了陈抟。还有的人是因为陈抟的睡功而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据说陈抟睡觉,有时一百多天不醒。

实际上陈抟是宋代易学以及理学发展的重要人物,周敦颐与邵雍的思想都与他有关,但陈抟是一个隐士,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味道。陈抟一开始也是有意于功名的,根据《宋史》记载,陈抟曾参加科举,但没有成功,以后便放弃了对世间富贵功名的追求,开始了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

据传陈抟寄情山水以后,遇到了两位高人,并且得到了他们的指点,修行道术二十多年。一般以为他活了岁,绝对算是长寿了。陈抟有《心相篇》一文流传于世,其中一句”人事可凭,天道不爽“,读来还是相当震撼的。

一个人也好,一个家族也好,没落之前,大抵都有征兆或前因,只是我们常人不善于细细观察。记得《功夫熊猫》里的乌龟大师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一切都不是偶然。”是的,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有他的前因,只是有一些前因我们看不到,所以才会觉得是偶然。

但这个因与果的关系比较复杂,我们一般人很难彻底看明白,只有那些大修行人才能精细入微。道家陈抟说: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基本上一个人如果心地纯正,识大体,明善恶,知进退、刚柔,一生不会太差。为什么还有刚柔、进退这些因素?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人情的问题,一个人虽然心地不差,但如果不懂人情,仍然难有大成功。懂人情也是个人福报的一部分,属于慧的部分。

清朝曾国藩在训练湘军、打了几场胜仗后,得到了朝廷的赏识。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越往上层走,障碍越多、阻力越大,越容易受到各方的排挤。

曾国藩一开始很是郁闷,无奈退而养心,反求诸己。结果曾国藩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八个字。从此一改之前法家的作风,转为黄老之道,大柔反而能得刚的用。至刚之人不是那些看起来很刚猛的,反而是锋芒收敛的,从外表看起来甚至还有一点弱相。

所以后来很多人对曾国藩的印象,似乎是那种木讷、缺乏刚气的人,看起来很普通。左宗棠就不一样,左宗棠曾说“丈夫事业,非刚莫济”,可见他对刚的一面还是比较偏重的。

说这么多,似乎与本文的题目无关,其实我是想说,一个人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地通过相貌来判断,所谓相由心生,这个“相”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精气神三个方面。我们看曾国藩的《冰鉴》就会发现,鉴人须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这七个方面综合判断。

陈抟说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无。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讲的就是刚柔。又说“少年飞扬浮动,颜子之限难过。壮岁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讲的就是神态。

心与相互为表里,比如陈抟说: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何知端揆首辅?常怀济物之心。何知拜将封侯?独挟盖世之气。

有其心,便有其相,但这个相不一定马上就显现出来,基本都是逐渐显现出来的。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有一个周期的问题,从短周期来看,似乎善恶与福报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从长周期来看就不一样了。

从佛家的立场来看,有时一种行为种下的因,可能要多少辈子以后才能感果。另外,一个人多积德、特别是多积阴德,子孙一般也会蒙受福泽。总之,还是陈抟的那句话:人事可凭,天道不爽。

陈抟集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26购买

有时一个人说话要反过来琢磨,比如: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一个人内在虚,外在就容易多话。那些动不动就与人称兄道弟的,动不动就说为朋友两面插刀的,基本都靠不住。真能做到的,不会一直挂在嘴上,因为这些都是严肃的事,说到就要做到,不能当儿戏。

那些不管富贵还是贫穷都能处之泰然的,福气容易久远;那些稍微有点成就便不淡定,开始胡乱造作的人,前程有限,不会有太大的成功。比如:

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那些待人刻薄无情的,转眼就翻脸的,属于薄相,藏不住福泽。反过来,即使关系不再那么好,但还能挂念旧情、不反复无常的,说明心地仁厚,有常性,有富贵之相。比如: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大家可以参考原文,建议真感兴趣的人,可以与陈抟的另外一篇文章互参,就是《龟鉴》这篇文章。本文完全是讲如何识人的,与《冰鉴》有相似之处。

我们学习这些并不是为了在他人背后评头论足,而是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人心与命运的关系。同时能够识别人才,对我们的事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后人评价曾国藩的时候就说他”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可见曾国藩的长处并不在于亲自指挥作战,而是知人善用、用人用其长,知道什么性格的人摆在什么样的位置。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学会识人,能够发现真正有能力的人。所以想做事业的人,最好学一学如何识人,成大事者必识人。

更重要的是,真能明白“人事可凭,天道不爽”这句话,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一定会有所改变。可惜这样的道理实在不容易为人相信,一般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基本都是将信将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