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第六冰鉴最时髦的一章要不要

为什么说本章是《冰鉴》里最时髦的一章呢?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些年社会上悄然兴起一种“声音形象”的说法,就是有人专门帮助公众人物训练发声、用气方法,改善声音的音高、音色、音质,掌握说话的节奏、语气、语速等。据我观察,身边确实有人上过这样的课。

那么,从相学的角度看,声音有那么重要吗?有没有必要注意自己的“声音形象”呢?

正文: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译文:人的声音跟充斥天地之间的气体一样,轻盈清冽的上浮,浓重浑浊的下沉。声音从丹田起始,从嗓子发出,经过舌头转变成不同语音,再经牙齿这个关口,从双唇之间发出,实际上是跟宫、商、角、徴、羽五音相匹配的。但是相术家通过声音判断一个人的命运时,并不强调这个人的声音必须符合五音声调,听听他的声音,加以思考推演,那么这个人的形象也就如在眼前了,何必一定要看见这个人才能判断他是不是个人物呢?

解说:这段文字说声音起自丹田,是正确的。学习声乐和播音的人都知道,想声音沉稳有力,一定要用腹式呼吸,腰腹用力,以推动气息冲击声带。

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尽相同,声音自然有其区别于他人的特质,从声音里可以听出一个人的虚实来。《灵山秘叶》:“察斯声气而测其度,视其声华而别其质,听其声势而观其力,考其声情而推其征。”

周董的发音,呵呵。可有几人比得?

正文:声与音不同。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喜如新竹当风,怒如阴雷起地,哀如石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清为上。

译文:声和音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声”表现的是开张、是外放,在刚出声时发现它的特质;“音”强调的是回收、内敛,可在话音刚落时分辨。判断声音好坏,一定要分辨它的喜怒哀乐。欢喜的声音就像新生的竹子在中风摇曳发出的声音(轻柔低回);发怒时声音像积聚了力量的雷暴平地生起(令人不寒而栗);哀伤的声音则像用石头轻轻敲破薄冰的响动(断裂、不连续);快乐的声音如大雪在风中飞舞回旋(轻盈飞扬),总的来说,以轻快清朗为最好。

解说:《神相全编》卷三也有专门论述声音的章节,意思跟《冰鉴》所述相似。

“论五音”:“五行散而为万物,人生万物之上,声亦辨其五音。故木音嘹亮高畅,激越而和。火音焦烈燥怒,如火烈之声。金音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如调簧奏曲,玉磬流音。水音圆而清,急而畅,感条达之间也。与形相养相生者吉,与形相克相犯者凶。”

“论声”:“夫人之有声如钟鼓之响,器大则声宏,器小则声短,神清则气和,气和则声润深而圆畅也。神浊则气促,气促则声焦急而轻嘶也。故贵人之声多出于丹田之中,与声气相通,混然而外达。丹田者,声之根也;舌端者,声之表也。夫根深则表重,根浅则表轻,是知声发于根而见于表也。”

正文: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若拍瑟。

译文:那种雄壮的声音,如果像钟声一样浑厚悠长,主人显贵;如果像铜锣似的浅薄而且尖厉,主人低贱。(有些男人)声音比较细柔,如果像雉鸡啼鸣一般(悠长清亮)为尊贵,如果像蛙鸣似的急促短暂则低贱。(好的声音)在远处听起来浑然有力,在近处听起来悠扬悦耳,话音一出像乘风飞升,话音落下则像高明的乐师奏出最后一个音符,用手按下琴弦,而余音不绝。

好的演说,好声音是重要因素

解说:关于声音的论述,古代相书大同小异。据记载,汉代著名相学家许负也有专门论断。《许负听声篇》:“声小亮高,贤贵之极。语声细嫩,必主贫寒,兼须危困。女人雄声,终身不荣,良早殒,虚有夫名。男子雌声,妨妇多男。女声急切,妨夫一绝。诗曰:‘木声高唱火声焦,和润金声最富饶。土语却如深瓮里,水声圆急又飘飘。贵人音韵出丹田,气实喉宽响又坚。贫贱不离唇舌上,一生奔走不堪言。’声大无形,托气而发,贱者浮浊,贵者清趣。太柔则靡,太刚则折,隔山相闻,圆长不缺,其乃贵人,远见风格。”

正文:大言不张唇,细言若无齿,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鸣;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联,喋喋利口;或齿喉隔断,喈喈混谈。市井之夫,何足比数。

译文:大声说话的时候嘴唇动作幅度不大,小声说话的时候牙齿不露出来,这是上等的声音。如果语音直来直去,像野外牛叫一样;或者语速太快、语气急躁而且口齿不清,像深夜偷食老鼠嚼东西的声音;或者口齿不清,字句之间没有停顿,双唇翻飞、喋喋不休;或者气息跟不上,话出口时断断续续,发音不清晰,像小鸟啁啾,不知所云。以上种种,都是那些社会底层人士,没有评判的必要。

解说:作者说这段话显得高高在上,看不起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态度需要批判。但也再次说明,《冰鉴》是写给当时有意仕途的文人们看的。

正文:音者,声之余也,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处见耳。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所谓“禽无声,兽无音”者是也。

译文:“音”是“声”的延续,离“声”不远,这要从细微处分辨。贫贱的人说话有声无音(粗声大气,缺乏美感),善于钻营的人说话有音无声(情感不实,语音飘浮),正如俗话所说“禽无声,兽无音”类似。

解说:刘君祖所用版本此段第三句作“此则从细处,曲中见直。”语句不通,语音不顺,根据别本酌改。

所谓“禽无声,兽无音”,大概是说,鸟类鸣叫声浅,只听得它叽叽喳喳,没有气息作根基;野兽是直吼,声音往而不返,没有尾音,没有起伏变化。

听不懂别人说话,一般称之为“鸟语”

正文:凡人说话是声,其散在左右前后是音。开谈若含情,话终多余响,不惟雅人,兼称国士;阔口无溢出,大舌无窕音,不惟实厚,兼获名高。

译文:人说出来的话就是“声”,声音前后左右散播开来(余音袅袅),就是话音了。开言而谈时似与对话者感情深厚,话完音不断、有回响,这样的人不但是情致高雅之人,还可能是谋国栋梁。嘴大但是说话不漏气、舌头大语音不黏滞(意即发音混浊,人听不清楚),这样的人不仅底蕴深厚,还会获得大名。

解说:这段是说,有些人不受本身生理条件的限制,说出来的话总是悦耳动听,这是贵人之相啊。

俗话说:“听话听音儿。”从发声原理上讲,声音好听的人运气也许都不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