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十神骨

尊上有安小下敬躬:开宗明义,规则为先,方法论是捷径,是法门,是秘籍,是众望之所求。然教育之法,法无定法,无一劳永逸之法、无万能公式之法,只道是因材而教,因人而异,若求方法者,此山虽有路,可在别处寻,教授方法者,不以方法自缚,切莫自误误人。

----行文馆-李德鹏先祝为敬

人才学教科书

神骨

清·曾国藩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冰鉴》

开门见山先观神骨

曾国藩是晚清的中兴名臣,在历史地位上和晚唐的郭子仪一样,都是凭一己之力救扶于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为王朝续命之危,此谓“中兴”。

曾国藩极具文人修养,又善察人用人,并依此法触类旁通应用于军事和教育,在曾国藩著《冰鉴》之前,历来“相术”用于教育都是秘而不宣,孔子浅言此中奥秘,记录于《论语·季氏》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在其后,唯见张良知而不言,诸葛亮用而不教,直到北魏的刘劭写了一本《人物志》,才将其巧妙地从“相术”中抽离出一套体系,修饰文字,脱胎换骨极具儒风文气,而且刘劭晚年有志于教育,推广应用。到了隋朝,教育大家文中子王通不留片字,但他的学生皆是此中高手,其后大宋鸿儒王阳明偶用点滴,也被学生如获至宝一般尽数记于《传习录》中。

文人的清浊之辨

曾国藩先从“神与骨”入手,且言“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这一句话是关键,为什么是“文人论神”?这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是文人的“文法”,不是其他流派的“相术”。神有“清浊之辨”,这是神的“相”,也可理解为神态外放的“气象”,有人一眼望去,只见明媚皓齿,眼神清澈,眉间自有英气,声音净爽,这样的“神”就是“清”,若见那人眉头紧锁,目光飘忽不定,声音尖嘶,言语模糊,面容郁结,这样的“神”就是“浊”。

曾国藩在此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是说精神全在眼睛,但是教育要多方面观察,如果看不到眼睛呢?那就听声音,观口鼻,看肤色,这些也都有精神之象,但是望“神”观“气象”绝不局限于耳、眼、鼻、口的模样,明媚皓齿的气象也并不一定都是“清”,长相丑陋之人也不一定是“浊”,“神”与外表长相无关,只与“心性”有关,这一点的学习尤为重要,一定要越过容貌之“表象”,忘外而入内,忘貌而得神。

“望”神是怎么望?“观”气是怎么观?这也是关键所在,望神以神望,观气以气观。气有清浊之分,清可见浊,浊者自见不暇,更难以见清,所以为人师者,要自身清朗,以“吾日三省吾身”,时时洗练自我,身正气清,气清要养,所以才有“善养吾浩然之气”。神有大小之分,大可观小,小只能仰慕大,而不能观大,所以为人师,重自我修养,自己一定是大人格者,格局太小,何以观人?自然也教不了人,不要以为孩子小其神就小,神的大小,与年龄无关。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这一句是曾国藩的肺腑之言,诚不欺后辈。气象只是参考,不是根本,真正的关键是心性,曾国藩以“邪正”为标注,教育以“善恶”为标注,当下应用更委婉的标注是“对错”,所以为了更照顾大众心理,被更多人接受认可,我们还是说“清浊易辨,对错难辨,欲辨对错,先观动静”吧。

曾国藩说“静”有四种状态:“静若含珠”、“静若无人”、“静若荧光”、“静若半睡”。第一种“静若含珠”,是眼球如明珠,神光内敛;第二种“静若无人”,是清澈沉稳,旁若无人,这两种都是澄明清澈,神正气清的静气。第三种“静若荧光”,是萤火微弱,闪烁不宁,这种静是善于伪饰的神情,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第四种“静若半睡”,是似睡非睡,若遮若掩,是奸心内萌的神情,深谋图巧又怕被他人窥见。

我们在此只解释了曾国藩的“静”,读者可以随即洞察,在自己身上演练,感知一下表现不同的“静”需要什么样的“心境”,由此对照,观察身边的人,便可慢慢有了感觉。“静”的对面就是“动”,能感受到“静”,自然也能感受到“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这个是最直接的教育方法,在多年的“修身教育”实践中,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作为师者只可听,不可偏信,家长的所有描述都是他们自己这扇窗看到的,只是一个视角,肯定不全面,所以要真正洞察细节还要观察分析,从何处入手观察为好?从“动静”处入手为好。千万不要如一般的心理医生那样只会坐下来和孩子聊天,只会靠言语反馈的信息分析,如同坐诊看病一样的询问方式就太片面了。

可以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看他(她)如何思考、计划、交流、行动、答复,这个过程有“动静”,动是做事,静是思考,小事验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指正”看其学习能力,通过“批评”看其反思能力,通过“提醒”看其思考能力,通过“困境”看其抗挫能力,通过“协作”看其容忍能力,最终通过“成败”看其器识大小。

《冰鉴》的教育用法

读《冰鉴》不可陷于“相人”之法,“相术”的渊源和规则我们暂且不讲,教育者只能遵循教育的规则,“教化”与“相术”是两条路,“相术”是察鉴定性,《冰鉴》走的是为方便用人这条路,不牵扯到对人的“修正”,“教化”是为了因材施教,走的是“化”这条路,使愚者智,顽者廉,心智开窍,性情转化,以“修正”为目的。

当读者阅《冰鉴》不是为求“方法”以看人,而是有取“药方”以救人的心态时,也便有了教育的视角。

下文预告:父母都爱子女,可是爱的方法不同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同,作为教育者该如何提醒和改变为人父母的教育认知和心态,且看看前人是如何说话的,下文《触龙说赵太后》见

李德鹏

建文化产业平台传中华文明智慧,中言科技一直在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