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无不胜到兵败自刎,项羽在大喜大悲之间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77514.html

文/千年人物志

图/来源网络

汉二年三月,刘邦以项羽杀义帝楚怀王为口实,号召诸侯讨伐项羽。同年四月,刘邦率56万联军向彭城进击,当时项羽在齐国灭火无法抽身。

没有悬念,刘邦胜。

项羽很快率万骑兵回援,刘邦56万联军大败。

刘邦逃到荥阳,痛定思痛。终于想出了一个损招。项羽像开了外挂一样神挡杀神,自己一个人肯定不行,那只能多叫几个人一起群殴了。

于是让韩信开辟北方战场、联合英布从南方牵制项羽、再叫上彭越打游击骚扰补给线,这样自己面对项羽的时候压力就小多了。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

项羽逐渐陷入被动,甚至等韩信消灭了项羽的20万援齐大军时,天不怕地不怕的楚霸王第一次认怂了,主动提出议和,这就是著名的“鸿沟和议”。

趁你病要你命。刘邦糊涂,他下面的人可不傻,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仅一个月后刘邦就撕毁协议再次出兵讨伐项羽。

接下来就是项羽人生谢幕一战,垓下之战了。汉军以韩信为统帅,以0万对阵楚军项羽10万,几次交锋后大败楚军于垓下。并以夜间高唱楚歌动摇项羽军心。

垓下被困,项羽自知无力回天。特意作诗一首抒发自己的感情。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项羽的诗。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意是,我是最优秀的,但是老天不帮忙,连战马都跑不动了。我肯定凶多吉少了,虞姬啊,你可怎么办呢?笔者借用《虞兮叹》里的歌词替虞姬回复项羽。

醉里挑灯看剑,妾舞阑珊;垓下一曲离乱,楚歌声四方;含悲辞君饮剑血落凝寒霜;难舍一段过往,缘尽又何妨;与你来生共寄山高水长。

垓下歌既显示了项羽舍我其谁的豪气,又表达了自己的不甘心。虽然项羽输定了,可是他输得不冤。项羽始终认为刘邦能赢是因为侥幸,自己输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天要亡他。真是这样吗?

项羽只懂打仗不懂政治。

项羽分封诸侯以后,齐国田荣因为没有被封王最先造反。项羽上去一顿组合拳把田荣揍老实了。这时候如果是刘邦就会收拢人心,安抚百姓,齐国自然也就稳定了。但是项羽是怎么做的呢?以暴制暴,继续追杀残余的败军,最后把田荣的弟弟田横逼急了组织力量继续和项羽死磕,连百姓都不站在项羽的一边,这就是不懂政治的后果。所以项羽逐渐被动,陷在齐国的泥潭出不来。这才给了刘邦的可乘之机。

仅从这一件事上就能反映出项羽做事的一大缺陷。只喜欢征服,不懂得怀柔。在这一点上确实要和他的老对手刘邦学习一下,刘邦自西进咸阳开始,一路上都是绿灯,顺风顺水。就是因为不用刚强的征服策略,而是宽厚仁义的降服策略为主;所以刘邦越打越轻松,项羽越打越艰苦。

刘邦的宽厚仁义也让他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过来,让他越来越强大。强大到让项羽四面楚歌,身陷绝境。此时项羽会选择坐以待毙吗?当然不会了。既然不放弃,只有一条路可选。

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乘夜率领八百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刘邦才知道,遂派遣五千骑兵追击。等追上时项羽身边只剩28人,最终战至最后一人,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年仅1岁。

项羽自24岁起兵反秦,短短几年就统一天下。自封西楚霸王,那是何等的风光。连自己的对手糟老头刘邦都被流放到汉中。可是好景不长,很快就被刘邦逼入绝境,自刎而亡。在此之前项羽是有机会渡过江东,重振旗鼓的。可是为什么项羽放弃了呢?

从表面上看,项羽是贵族出身,是一个很骄傲的人,心气太高。他自己也总结了打了70多场仗,一次没输过。突然输了他自己内心接受不了。内心太脆弱了。而且还是一个特别好面子的人,才输了一次就觉得没脸见江东父老了;刘邦跟他打仗从来没赢过每次都输过那不是要天天自刎?

从根源上讲,项羽失败是因为残暴不仁失去了民心。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项羽连这都看不明白,这是吃了没学问的亏。这事从他小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对学习的评价是最多记个人名,所以学两天就不学了。学剑和学兵法都是一样,没有韧性。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自己没文化又不知道后来弥补上,又不听人劝,做事不动脑子再能打充其量也就是个莽夫。

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项羽好歹是没落官二代,家里有条件学习只是他不学。可是刘邦是草根出身,吃饭都成问题,他是没有条件学习的,他为什么就没有出现项羽的问题呢?

其实很简单,刘邦有一个项羽没有的优点,就是谦虚。换句话说,虽然我不行,但是我知道谁行,我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教行的人不就可以了嘛!这就是知人善用,刘邦身边的张良、萧何、陈平都是他经常请教的对象。刘邦就是通过这次人的帮助获得民心并且夺得天下的。

那要是不得民心的表现会是什么样呢?

项羽在齐国收拾了田荣以后,继续追杀残余的败军,同时对百姓烧杀抢掠,就这样要是能得民心就怪了。不仅如此,项羽进咸阳时屠杀百姓、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既抢钱又抢美女。这跟土匪有什么区别?相比较而言,刘邦是怎么做的呢?他和百姓约法三章,严禁杀人、伤人和盗窃,保障百姓人身财产安全。你不输才没天理了呢!

小时不学兵法,长大只能挨打。这是他在战术上失败的原因。自彭城之战大胜后到垓下之战,项羽一直被刘邦牵着鼻子走,处处陷于被动。

项羽去梁地打彭越,刘邦就趁虚而入打荥阳;项羽打荥阳,刘邦就让韩信打齐国。反正就是让你首尾不相顾,把你当猴一样耍得团团转。

项羽玩的战术,刘邦玩的是战略。刘邦局部有失但是整体上占优势。项羽一个人再强,也应付不了一个团队。这就叫猛虎架不住狼多啊!

从项羽的性格上讲,他刚愎自用、不够谦虚,而且优柔寡断。史书上记载项羽身高八尺,力气还特别大,能双手举鼎。

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

项羽刚起义那会一个人杀了会稽郡百十来号人,吓得敌人跟见了鬼一样躲得远远的。个人能力太突出自然就瞧不上别人。再加上只想让部下干活,却又不想发工资,谁给你干啊?所以身边人才不断的流失。比如像韩信、陈平等。

韩信曾评价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就是说除了只会打仗,就会做表面功夫。比如见部下受伤了哭得特别伤心,没一点实际的。到了该分红的时候,把印信在手里都快磨没了也舍不得交出去。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

至于优柔寡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鸿门宴上了,范增嘴都磨出血了项羽就是下不了决心杀刘邦。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试想如果项羽当初在鸿门宴上没有放走刘邦,不给他发展壮大的机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借用伟人的一句话: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专注秦汉历史,希望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以史为鉴,共同进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