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老子当年出函谷关时,时任守令关尹子晨起,看见有紫气自东而来,便知有圣贤出现,果然就看见骑着大青牛悠然而来的老子。
关尹子以没有通关文牒为由,软硬兼施留下老子,让他写下五千言,方可出关,这老头也着实实诚,老老实实留下五千言,便云游四方去了。
这五千言便是老子留下来的《老子》,继承并传下这五千言的便是关尹子。
关尹子有个学生叫壶子,相当了得。
壶子有个学生更加了得,就是列子,列子的学生就是那个赫赫有名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
好,理清了这凡尔赛的师徒顺序,我们接着说列子。
列子,姓列,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著有《列子》八篇
道家子书有三经,分别是《老子》《庄子》《列子》。
列子所著的《列子》共八篇,《说符》是最后一篇,有大量的故事引用,也有列子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会,《说符》,顾名思义,就是指说话,每个人都是从说话开始,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妙处呢。
我们先来看《说符》之:
谨言慎行文章开篇就是列子在向老师壶子请教问题:“老师,怎样持身啊?”,持身,就是立身处世。
老师告诉他说你要持身就要先看看身后有什么。
有什么呢?列子回身看了看身后,只有自己的影子,一头雾水,于是求老师明示。
老师说,你站直,或者弯腰,看看有什么变化?
果然,“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列子恍然大悟,说道:“老师,我懂了,影子的本身没有作用,完全在于身体地变动。”
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
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都要考虑到后果,这个后果,就是影子,身正了,影子自然不会斜。
影子,自己不会经常回头去看,但是,别人能看到。
接着,师爷关尹子(羡慕啊,有这样的师父和师爷,何愁不成才)也语重心长的说到:说好话,影响也大也好,说不好的话,也会有很坏的影响。别人会看不起你,同时,也会有人被坏话影响,说话是这样的,做事情也是如此。
因此,一定要“慎而言,将有和之;慎而行,将有随之。”
这就是《列子》说的“知持后才可以言持身,要”“慎而言,慎而行”。
生活中也是如此。
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苦恼,苦恼之前,能不能想想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影子”不够直,而误导了孩子呢?
前几年很火的一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家六姑娘明兰从小跟着正直睿智的祖母长大,耳濡目染的自是端庄得体。而四姑娘墨兰从小娇生惯养,其母林小娘心术不正,长大后的墨兰自然处处心机,后来落得个众叛亲离。
父母本身的言行是否得当,不听话的孩子,必定是有不听话的缘由,孔子也说过,齐家的根本在于管好自己,身教大于言传。
也有人会为自己没有知心的朋友而沮丧,如果愿意自省,做到谨言慎行,以诚相待,必然会“德不孤,必有邻”。
常常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时时提醒自己要“持后”,考虑后果,自然便可立身处世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故事:
列子学射
列子学习射箭,认真刻苦,终于练到箭无虚发,于是开心地跑去告诉师爷关尹子。
师爷问他,
每一箭都能射中,你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列子有点懵,说”弗知也”。
关尹子说,那不行,回去吧。
于是列子又练了三年,然后恭恭敬敬的来找师爷报告战况。
师爷问他,现在知道了吗?“列子曰:知之矣”,我知道了。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那你既然懂了,就行了,去吧。
这故事讲了半天,也没明白讲出来列子懂什么了,而关尹子又想说什么呢?
这就是古人的教育方法,孔子曾说,教学的重点在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在启发,
不是给学生掰开揉碎着讲,灌下去的是别人的智慧,有什么用,他自己有所体会才最重要。
古人讲究“参悟”,就是靠自己去思考研究懂得,列子学射,前几年学的是“技术”,外在的东西,会受很多客观环境的影响。
后面悟的是“心态”,心要定下来了,那就什么都不是事了。
所以,关尹子一句“守而勿失也”,就是教育精华了,守住你的心,定下来,就可以了。
其实,万事同比一理。
有的人学了很多的知识和手艺,原指望一技在身一世无忧了,但可能一次失恋,或是一次挫败都能让他生无可恋,甚至于自残、自暴、自弃。
北大才子吴谢宇弑母一案,让世人为之震惊,据他说,弑母动机竟然是看到妈妈的日记,日记中的妈妈很累,有厌世情绪,于是就帮妈妈了结此生了,由此可见,内心的狭隘和冷酷是多么可怕。
而内心安定的人在风雨中也能岿然不动,稳如泰山,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情,个人或是亲人,相信他们都有能力完满解决,因为勇者无畏,而勇者,不是外表的强悍,而是内心强大的人。
那就让我们一起“守而勿失”,守住内心的安定,勿失勿忘。
得时与失时
鲁国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学问好,一个军事学好,两个儿子分别跑到齐国和楚国做事,都受到了极好的待遇。
他们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其才能与施氏两子无异,于是他们认真地请教了施氏弟兄求职的方法和过程,施氏兄弟也一五一十地讲给他们听。
取完经之后的孟氏弟兄便踌躇满志的出世去了。
一个去了秦国讲仁义,结果被好斗的秦王厌恶,施以宫刑。
一个去了卫国献策攻打之术,卫王惊恐,言卫国实力小,巴结大国都来不及,你老兄这一番攻略,岂不是要我国破家亡啊。因为担心他为别国所用,还砍了他的双腿,才放他回家。
你看,同样的家世,学识,结果为何如此不同呢!
孟家老爹带了两个儿子来施家要说法,施家爹爹给他们讲了这样一番道理: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时间不对就没有机会,眼光不对,机会就把握不好,秦王残暴,你去对他讲仁义,岂不是找死。卫王孱弱,你却同他去讲打仗,他如何不恼。
并不是说你们学问不好,只是这学问也要用对了时机才好啊,不然反而会被学问所害。
最重要的,“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天下的是非没有一定的,有时候在某个环境里它是对的,反之,它又是错的。
施氏二子,学问好的那个儿子,去齐国讲仁义道德,齐国国强民富,正是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当然会看重学问好的施家公子了。
另一个儿子,军事理论强,去到楚国,楚国一直就有称霸天下的野心,自然对军事人才青睐有加。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当然这也是道家的教育原则,即“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一个空隙,也叫时机,你要把握这个时机,因为世上的事,没有一定的方法和方向,会根据时事去做事,才是智慧啊。
智慧不同于聪明,聪明是后天培养,听力好反应快,就能成为聪明人。
智慧却是心灵的成长,比如前面说到的列子学射,头三年,够聪明,可以学到箭无虚发,再三年,才可以心有定力,获得智慧的力量。
关于教化
晋国有一段时期,特别乱,偷盗成灾,官府都抓不过来了,有一个叫郄雍的人,很厉害,只一眼就能看出对方是否是小偷,包括在哪儿作了什么案子都能看出来。
晋候非常开心,对赵文子说,只要咱们国家有这个人,就可以天下太平了,以后可以连警察都不用了。
赵文子急得连连跺脚,说万万不可,靠人来抓盗贼,是抓不完的,而且,郄雍自己也会有灾祸。
果然,没过多久,一群匪寇为除后患,把郄雍杀了。
晋候很惊恐,把赵文子找来说,你说的很准啊,那现在怎么办呢?
赵文子说,周朝时期传下来的一句话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意思是眼睛太好了,好到池里有几条鱼都知道,那是很不吉祥的,这个人必定有凶事。
为什么呢?是因为精神过于外露了,福报就差了,人就是人,他不是神,是人就应该有人的样子,你说池里有几条鱼,在哪儿藏着,你都知道,然后让人把鱼抓完,这不是超出了人的能力了吗,那你还能活吗?
“智料者”就是特别聪明的人,没看到地事情都能判断出来,从自身而言,精明过了,从别人那个角度说,你这么聪明,人能让你活着碍事吗?自然就会有灾殃啊!
这一番话说的晋候连连点头,然后又请教赵文子,那现在国家这么乱,抓贼英雄又没了,该怎么办呢?
文子又接着说,一个国家,不是在于如何治,而在于如何防,要“举贤而任之”。
要社会安定有序,需要教育文化的力量,国家要重视贤能的人,形成良好的风气,让国人有羞耻心,就可以了。
后来,晋候启用了一个道德高尚且很有能力的人来管理国家,没过多久,冥顽不化的坏人都跑到邻国嚯嚯去了,晋国的国民受到了很好的教化,使“教明于上,化行天下”的政策得到很好的施行。
家庭也是这样,有一个好的家庭风气,孩子自然就会健康成长,而不是说发现问题了,才去解决,那就很难了。
这几个故事,从个人修为、生活能力、国家管理等方面,说明了入世的法则和人生的哲理。
人生在世多风险,故而要慎言慎行,以防一步错步步错;
通过列子学射我们懂得,人要注重内心的修为,才能面对人生诸多变数;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机遇,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盲从,而是“投隙抵时”抓住时机,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一个故事是说给管理者听的,不管你是国家的要员,还是单位的领导,或是家长,如何管理好国家,职员,家庭成员,都要有防大于治的理念,才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