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完的邓肯篇,这个系列总算完整了。
从反响来看,大家对这12篇文章的内容与水准基本认可,我十分欣慰。
谢谢你们。
说实话,写这个系列,纯粹是我自己凭空作(zuō)出来的事儿。
年9月9日发了个,当时讲得很清楚,写这个系列就为给《马刺王朝》做预热和推广。
说白了,初衷只是用这12篇来吊胃口的呀!想让更多人看到,我写马刺是认真的,也挺擅长。所以,都去买我的书看吧,哇哈哈。
此处应有硬广^_^
哪知,书的进度慢,的进度更慢。后来书出来了,最重要的几篇还没写。
写得慢,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我的拖延症(好啦我承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难写。
难度大也是我自己作的。好死不死,我一开始就对这个系列提出了要求:“尽量避免使用《马刺王朝》用过的素材,努力从冷门的角度切入,运用‘不那么重要’的事实来解读和评判人物。”
呵呵,不作死就不会死,你知道吗?
如果你就一个主题刚写完一本16万字(实际写了19万字)的书,那本书碰巧是你的心血之作,而接下来你还要写同一主题的系列文章,不光不能从书中节选,而且不能大面积使用书中用过的素材,苍天在上,这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于是,难度越来越大,篇幅越写越长,结果居然还有同学越读越嫌短-_-
你们杀了我吧!
好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如此:
实现起来越难,当它完成,成就感就越大。
我不是说比《马刺王朝》更让我有成就感。我是说:我很高兴写完这12篇,让它们与《马刺王朝》共存,这些全加到一起,让我超有成就感。
我这个人啊,就靠这点成就感活着。
年12月邓肯球衣退役仪式上,马刺队史上最重要的一些人,也是里的各位主角,几乎都在现场。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鲍文,大卫·罗宾逊,R.C.布福德,波波维奇,吉诺比利,帕克,埃利奥特,邓肯。
以上是傲娇,以下是我写这12篇过程中的情境还原——
※注:下方所有深蓝色标题,点击可跳转相关文章
[圣城人物志-12]霍尔特
老板这篇是写得最顺的,毕竟系列刚开始,而且书里没有用多大篇幅来表现皮特·霍尔特这个人。
事实上,自我评判,霍尔特这篇的水平可以排到全系列12篇的前五名。
有关霍尔特,流传最广的是他那句“我们会死在一起”。书里写了,这篇文章特意没写。
[圣城人物志-11]埃利奥特
埃利奥特这篇的写作难度也不大。
“纪念日奇迹”定义了埃利奥特的运动生涯,不提不可能,但书中有不小的篇幅在讲述那记三分球本身,于是这篇文章有意识地回避了很多细节,主要讲之前与之后。
[圣城人物志-10]小将军约翰逊
小将军运动生涯的精髓,在于抗争与领导。
抗争,是抗争那所有的偏见;领导,是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
他是真正的将军——参考上将大人的话。
这篇文章,开头结尾在其他队的两个细节很妙,素材出自《体育画报》一篇很短的报道。
[圣城人物志-9]鲍文
我把这个系列也发到了一点资讯和知乎等平台,无一例外,鲍三叔这篇争议最大。
这可以理解。如果不是马刺球迷,很容易厌恶和鄙视鲍文。
我其实无意“洗地”,可护犊子的心情又挥之不去,那么,随便吧,我写我理解的鲍文,其他人怎么想我也管不着。
比较可惜的是,我记得以前在哪里看到过鲍文为自己争辩的一个说法,大意是说,黑暗中人人把手伸向饼干桶,结果灯一亮,饼干在他手上。
写书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都刻意找过这段,没找到英文原文的引言,就没写进来。刚好评论区有刺蜜提到,感谢她/他。
我的习惯是,直接引语必须见到或听到英文原文,不以个人记忆和中文材料为信,如果找不到原文,宁可不写。
中文网络世界,以讹传讹的引言多了去了,就不一一列举得罪人了。
[圣城人物志-8]格文
冰人这篇的感觉像是一个番外篇,因为就他一个20世纪七十年代的角色,写起来没压力,算是个普通人物稿。
全文最重要的表达,是我的个人观点:为什么在中,我只能把格文老先生排到第8位。
[圣城人物志-7]卡哇伊
果然世人皆活在当下,写现役球员的文章就是阅读量和好评度比较高。
卡哇伊的成长故事,在书里有单独一个章节。这篇文章用到了少数不可逃避的细节,好在观点与态度表达比较到位。
我很清楚,假如过十年——不,都不用十年,没准过个两三年就够——修订这个,卡哇伊的位置可能要大大提前,同时,内容估计也得重写。
嘿嘿,我期待那一天。
[圣城人物志-6]布福德
R.C.这篇好评度不低,但按照我给自己设定的标准,这篇是“违规”最严重的。
实在找不出太多关于R.C.的素材,找到的大多在书里用过,哪里绕得开?
R.C.太低调,作者尽力了。含泪。
[圣城人物志-5]大卫·罗宾逊
总觉得自己快被定义成“上将黑”了。
其实不是的。
上将这篇两个核心点:
一是在我们熟知的邓肯-波波维奇时代之前,上将到底有多牛——现在好多小盆友连巅峰邓肯有多牛都不是很清楚,更别说巅峰上将了;
二是为什么上将这么牛,却还不够牛。
两点都讲透了,就算成了。
[圣城人物志-4]帕克
从这篇开始,进入本系列“深水区”。
深水四篇最难写,一方面当然是人物重要,投入感情也深,另一方面则因为他们本就是《马刺王朝》核心角色,整本书写来写去就是他们,还有什么可以独立存在且有价值呢?
帕克这篇,我的想法是要把他30岁以前与马刺气质不契合的那一面写出来,通过这种不契合来表现帕克为马刺做出的改变,以及他在改变过程中遭受的各种不公平。
可能也没有“不公平”这么夸张吧,但深水四篇四个人里,帕克的确是被指手画脚最多的一个,几乎贯穿其整个NBA生涯。
包括我把他放到第四位,也许也是一种“不公平”。
[圣城人物志-3]吉诺比利
写完吉诺比利这篇,转发到 呕血不是因为耗时最长或者篇幅最长,不是的——我简单统计了一下,发现马努这篇还没上将那篇长,也是意外。
呕血是因为塞了好多我长期形成却没认真梳理的观点进去。
在我心中,马努有着绅士的脸、斗士的心;
在我心中,马努是神奇的超级英雄,是乔丹、科比那一类的球员,虽然他从来没有打出过他们那样吓人的数据;
在我心中,马努是波波维奇和马刺体系的“反对派”,是打破既有条条框框的人;
在我心中,马努是个意外,是整个马刺的意外,这意外既有杀敌一千的一面,也有自损八百的一面。
于是这篇,我把上述所有的意念都灌进去了,把以前没梳理过的东西都梳理清楚了。
所以是呕血篇。
[圣城人物志-2]波波维奇
后台留言中,有一位跟我说:“其实波波这篇并不及格。”
我问为什么,她/他说:“低于正常水准,感觉像写寒假作业。”
我当然欢迎这样的批评与挑剔,不过我想说一下——
其实在写老爷子这篇的过程中,我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至少是写这个系列的时候前所未有的。
写文章,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写你已知的东西;也有少数情况,你会一边写一边产生新知,突然自己就豁然开朗了。
老爷子这篇应该是整个系列最长的一篇,但它对我而言更特别的是:
写到“功夫在诗外”那个部分,我忽然产生了此前没有过的想法,自己突然就高兴起来了。
这也许正是“像写寒假作业”的原因吧。毕竟,寒假嘛。
[圣城人物志-1]邓肯
最难的,在最后。
还有什么呢?还能再有什么呢?
整本《马刺王朝》差不多就是邓肯传记呀!
在书里,我不仅讲述了故事、回顾了比赛,而且把观点和理解都阐述干净了。
还可以有什么新鲜玩意儿呢?
幸好,邓肯终究是邓肯,而不是R.C.布福德。
邓肯和布福德一样低调,可他毕竟是个NBA历史前十位的巨星,有关他的素材层出不穷。
于是,就用那些“私房故事”了。
邓肯这篇,我想传达的终极意念,正是结尾那句他无处不在。
因为无处不在,所以即便是飘散在空中的私房故事,即便是那些终将在时间冲刷下荡然无存的点点滴滴,也可以描述他,可以表现他,可以点亮他。
请容许我再用一遍这张图。有没有一种“Iameverywhere”的感觉?
好啦,我要说的大致就这些。还剩一点没说,在下面,请看到底好吗?
现在请你表个态,让我了解一下:
系列这12篇,你最喜欢哪三篇?
请注意,我不是想知道你最喜欢哪三个人物,而是想知道你最喜欢这个系列里的哪三篇文章。
如果只喜欢一篇,就选一篇好了-_-
最后,由于写得很有乐趣,我决定不让终结于此。
那些没进入12人榜单的伙计——比如霍里,比如杰克船长,比如小绿,比如迪奥,再比如……你们心心念念的队魂邦纳——
我都可以按照的方式,慢慢地,一个一个写下去。
来,跟我读:慢慢地。
重复一遍:慢慢地。
再来:慢慢地。
好啦,你get到我的点了。12人以外,排名不分先后,就这样。
段旭没有结束,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