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对于语文科目的考试来说,是稳中有变。题型及分值都相对稳定,没有变化,但是其他也有些许的变化,比如20题,21题。这其中变化最为明显就是文言文的选材。从纪传体史书来到了纪事本末体史书,从人物传记来到了记事记言上了。
从纪传体史书到纪事本末体史书
之前的各套试卷的选材都相对独立,基本上没有任何联系,更别说来自同一篇文章了,但是今年的高考就出现了。之前的全国卷都是人物传记一统天下,其材料均来自以纪传体为体例的二十四史。但是今年的材料却是来自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中。
这两套高考卷均来自史书《通鉴纪事本末》中的《贞观君臣论治》。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的袁枢编写的一部史书。这套史书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事,另附录66事。这套书也开了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先河。这样的史书对于了解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极大的帮助。而《贞观君臣论治》讲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与君臣之间谈论如何治理国家的事的。这其中也有大臣们敢于直言进谏的事。
语文课堂教学将发生变化
在高考试卷中的阅读题中,最让学生挠头的就是文言文阅读。字都认识,但是放一块而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有很大不同,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用不到。学的和用的有脱节的想象。文言文也成为语文学习的难点,也是拉开语文分差距的因素之一。
之前在高考试卷中,文言文人物传记一统天下,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高三的文言文的复习过程中,人物传记的复习也是一统天下。也就是所谓的考什么就学什么。高中语文总结了很多关于人物传记类阅读的技巧,比如人物传记高频词语,官职变动的常用词语,人物传记的写法特点等等。
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纪事本末体的史书,那么在下一次高考之前,这一题材的文言文将是重点学习的目标,之前总结的关于人物传记的规律与技巧将不再适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将发生变化,从重视纪传体史书到重视纪事本末体史书。
纪事本末体史书只有这一套吗?
《通鉴纪事本末》这部史书具有开创性。和纪传体史书相比,有其自身的优点与特点,也让人更容易读懂历史事件。继这套书之后,出现了很多的跟风者,出现了很多纪事本末体的史书。
比如《宋史纪事本末》。元代的时候修了《宋史》,有卷,约万字,比《资治通鉴》还要庞大,阅读起来可想而知。但是《宋史纪事本末》只有卷,对宋代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梳理,相比较《宋史》来说,更易读懂,也更容易把握宋代的历史。
此后又出现了《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等等。
可以说纪事本末体的史书是了解历史的的入门的好读物。
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出现变化,该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呢?
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明年的情况如何,是继续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阅读,还是接着今年的纪事本末体的史书来考,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年的高三的复习的时候及考试中,纪事本末体的史书的材料将是一个主流。
如果自己的阅读范围足够广的话,在考试的时候遇到自己读过的文章,内心肯定是很激动的,就像遇到自己的来朋友一样。如果在考卷上读到了熟悉的文风,做题的把握自然也会加大。但是文言文的艰涩难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读不下去的。这样的话,可以从阅读一些历史的书籍来扩充知识。虽然文章不是熟悉的,没有读过,但是材料中提到的人物及事件都是了解的,熟悉的,那种做题的感觉自然也很好。
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临时抱佛脚的作用是有限的。最好是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喜欢历史,喜欢阅读历史书籍。一方面积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作文素材写到作文中,提升自己作文的文化素养。
为了提高孩子对历史的兴趣,我给自己家的孩子选了这样一套书来读,其名字是《少年读历史》,共8册,囊括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历史,符合孩子的认知心理,同时是彩绘版,可以吸引孩子去阅读。通过这套书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历史的兴趣。兴趣有了,动力也就有了。再难读的书也会克服困难去阅读。
这套书售价59元,也就是一顿饭的价格,却可以让孩子爱上历史,提高语文成绩。何乐而不为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购买。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中的人物及其为人处世可以让孩子具有更好的情商,更好地去融入社会。阅读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语文成绩,更是为了孩子人文素养的提升。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