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唯一朱姓之人,背后隐藏着一场惊心

不作鬼话谭,怎解红楼味?

红楼处处皆密码

——这种奇谈怪论也许不少红友听过吧?且不说这推理的逻辑有多奇怪,单这看书的认真程度就值得好好说一说,红楼梦里没人姓朱吗?那迎春嫁给孙绍祖,是谁保的媒#红楼梦人物志#?

当然,这一段出现在第七十二回时,前后只有两句话,被忽略好像也没啥可指责的:

……鸳鸯问:“哪一个朱大娘?”平儿道:“就是官媒婆那朱嫂子。因有什么孙大人家来和咱们求亲,所以他这两日天天弄个帖子来赖死赖活。”——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

什么是官媒呢,我去百度了一下:

官媒是指旧时在衙署中担任媒妁等事的妇女,也就是古时官方的婚姻介绍所、职业媒婆,在中国,官媒最早在西周的时候就出现了。

官媒职业看似没什么,其实很重要,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官府人口控制和社会治安维护的一种基础手段,因为官媒相当于掌握着本地所有成年男女的人身信息,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保证适龄男女(包括未婚和鳏寡)都不做单身狗,以免社会人口结构失调。

而那些民间的媒婆,即使是撮合两家情愿之后,还是得必须到官媒处进行登记,这个婚姻才是合法的!所以从周到清,中国的官媒始终都有很大的权力!

这么看来,官媒有点像如今的街道办,但是他们的工作似乎比街道办还积极主动。

的言论是被推翻了,那么这个是否有特殊含意呢?

当然有啊——听我慢慢道来

官媒就是官方媒婆

根据《周礼·地官·媒氏》有这样的明文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也就是说在古时候,男子到了三十岁还不娶娘子、女子如果到了二十岁还不嫁人,那官方可能就要亲自出马取缔单身狗了。

迎春在贾府四春中排行第二,正文描写不算多,到第七十来回,年纪也许的确接近二十了,她母亲不是正妻且早逝,继母邢夫人秉性愚弱,对她也是一般,因此迎春得到的疼爱多来自贾母,毕竟隔着代不说,贾母那边孙子孙女外孙女一大堆,分到她身上又能有多少?况且她自己又性格温吞不争不露,本身才华也不出众,于是乎活成了一个小透明,以至于连自己的乳母都要欺负她老实偷她的首饰去当钱赌博。

但是迎春在金陵十二钗中身列第六,这就说明她是全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我在专栏有专门撰文:

反正迎春怎么说也是国公府小姐,金枝玉叶的,又不聋哑呆瞎,按理到了年纪,父母应该早早就主动为她物色个好姑爷才是。

你看书中像史湘云薛宝琴这样有人关怀的小可爱,虽不过十三四岁,却都早已有了婚约,迎春却只被动等来了一个孙绍祖。

为什么说是呢,你看前面已经说了,是朱大娘来保的。

后面又有贾赦对此桩婚姻反应的描写:

贾赦的态度:见是世交之孙,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青目择为东床娇婿。

看起来好像有点负责的样子?且慢,我们先看看贾政和贾母的态度:

贾政的态度:又深恶孙家......因此倒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

贾母也是心里不乐意,但因贾赦向来是独断不听劝的,而且到底是迎春的亲生父亲,她也不好多管:

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

可见孙家不仅与贾府并没有十分交情,而且贾母贾政都看不上孙家,恐怕还因为孙绍祖品格上也不能让人放心,你看看贾母怎么对待刘姥姥、邢岫烟、和最开始的尤二姐就知道,她是非常看重品德修养的人。

至于贾赦的判断?那得先看看贾赦所干的一系列事:讨鸳鸯,买嫣红、抢扇子、揍贾琏,夸贾环,讽贾母,在书中每一言行,哪一桩不是透着荒唐、透着不靠谱?(包括凤姐宝玉病倒时他的忙乱,虽然看似积极,其实也是毫无章法),因此,他所认定的实在没有半点说服力。

可见迎春的可怜——父亲贾赦和继母邢夫人对她,都是谈不上真正上心,说有父母,其实等于无。

迎春小可怜

这其中,贾母贾政到底隔着亲爹娘,是有心为力、邢夫人是继母,又素来惧怕贾赦,最多不过冷漠当责、而贾赦作为亲爹,那是罪不可恕,至于孙绍祖,全无人性,简直是该千刀万剐。

最后,这个官媒朱大娘,又该当何责?

从前面迎春的哭诉和朱大娘的情况来看,官媒无疑是受孙家之托,才去贾家提亲的,说明这孙家呢就是一门心思要和贾府结亲,没有朱大娘,他也会遣牛大娘马大娘上门。

单从门第上说,孙家曾是贾府门生,如今也是个京官,袭着指挥之职,家资饶富,孙绍祖年纪上又不到三十,并没娶妻,迎春终究是个庶女,因此也还算得上门当户对,所以官媒其实算不得失职。

迎春的悲剧其实就两个原因,一在于她嫁了个禽兽,二在于她没有了靠山(书中父母有等于无)。

官媒朱大娘没有什么责任,别乱扣帽子,那些说朱大娘是害死迎春的罪魁祸首的人,脑回路实在清奇。

所谓,充其量,就是一而已。

媒婆不背锅

那么话说回来了,都说红楼梦里无闲笔,这个到底有没有肩负作者赋予的什么特殊责诉求呢?

毕竟迎春那么温柔和顺的一个女子,一载而亡,实在太可怜了。

如果我是明亡派,我就可以说,你看这是作者在借进行,把贾家小姐整死了!

拜托,就算作者想寓意朱家复仇,也会找个更有份量的角色吧,坑害一个爹娘不管的可怜庶女小透明,你算什么英雄好汉!?这作者是给朱明家脸上抹黑嘛?

所以,我还是回到我自己的套路上来:

经过仔细翻查资料,我终于找到个突破点,看起来这件事情呢,应该是这样子的——

为了更好理解正文,请先阅读以下几篇相关文章:

贾迎春是「有气的死人」?薛宝钗的腹诽其实藏着意想不到的真相

《红楼梦》为何伟大?你看看她到底写了谁的梦

元宵灯谜,贾府四春的谜语诗暗含全书大布局,迎春谜语算盘有深意

声明:以下内容为索隐趣读,涉及清史——

乾隆登基的前几年,对曾经的老师、雍正爸爸留下的顾命大臣张廷玉还是非常非常信任的,而且还破例封了伯爵,让他的官场荣誉再攀高峰,但另一方面,他却把自己雍正爸爸的许多政策都推翻了,要知道这些政策,都是雍正和张廷玉的心血!所以大概磨合期里,张廷玉早就已经意识到两人八字不合了。

老张和乾隆不太合拍

到乾隆十五年(年),这时老张与乾隆的关系已经很不咋样了,偏偏这时贾璜死了——啊呀不对是爱新觉罗.永璜死了。

这个永璜,是乾隆的皇长子,当年才二十二岁,是病死的,而得病的原因呢,据说是因为在两年前乾隆最爱的富察皇后病死发丧时表现得不够悲伤,结果被乾隆爸爸好一顿训斥,并当场暗示取消立储资格,从此吓得一病不起,熬了两年,死了。

乾隆自从富察皇后死,一段时间内那是性格大变异常的暴躁,反正当时就找了很多朝廷大员有的没的各种碴,被惩治的官员中就包括了此前已经为官三朝却没有一点黑点的老张。

这回乾隆一看大儿子这死法,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迁怒于人,前面已经好几回的老张好巧不巧,竟然在这时候又来捋乾隆的倒毛了,他说我实在是老了,干不动了,你还是让我回家吧。乾隆一看火冒三丈,永璜也是你学生啊,你竟然一点忧伤的感觉都没有,这时候还说回家的话!二话不说下旨令大学士九卿议,就此罢了老张的特权,让他灰溜溜地回老家去了。

这里老张丢了特权,得了自由,千里迢迢一路颠簸从北京回到桐城,七十八岁的一把老骨头屁股还没在老家的太师椅上坐热乎,千里之外又飞来一锅——自己的亲家四川学政编修获罪了,乾隆又是一道旨意,于是抄家官踩着老张的脚后跟就进了张家大院,一顿查抄,把张家翻了个底朝天,虽然没抓人治罪,但所有带文字的东西都被翻了出来、所有原本爱新觉罗家赏赐的银两礼品都被回收打包带走,只留下老张一家人风中凌乱。

皇帝倒毛捋不得

老张的这个亲家,四川学政编修犯的罪是,这事在封建朝代到底多严重?一定要牵连到亲家被抄家?咱也不懂,但这个人在历史上实在是没啥名气,绝对是因为张廷玉被抄家,才能在后世惊鸿一瞥的留下了姓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叫做。

纵观张廷玉一生,何等聪明伶俐之人!老来糊涂其实本来就是再诡异不过,也就难怪乾隆起疑,揪着他不放。不过虽然有忘恩负义之嫌,乾小四说到底还不能划为昏君,君臣师徒博弈十年,很难说最后谁是赢家,而这个,却让乾隆对张廷玉实施了其实本是有可能致死的惊魂一击:

你想想,如果当初乾隆真的在张家抄到了半个对清朝廷不满的言论、或是《石头记》《红楼梦》的书稿,那张廷玉甚至整个张家的下场,恐怕都会是另外一番光景了吧?

然而,即使是把张家宅子翻了个底朝天,也是除了证明两代君王对张家信任的几十万两白银赏赐和证明张廷玉严谨无私的账本之外,半点能证明老张对朝廷不忠不满的证据都没有抄到。

所以,这还是只能说是张廷玉实在太厉害了,乾隆可能以为是自己的,却没想到到底还是没逃过那一把的大算盘。

人生如棋

然而这一招棋,也堪称!张廷玉在赢下了这一手之余,一颗苍老的心,也难免彻底碎了——要不是我保着你四爸爸登基成功,你的怡红公子爸爸能活多久都难说!你有没有机会生下来都难说!

这次抄家风波之后,张廷玉终于得以安宁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四五年,在这期间,黔驴技穷的乾隆还返还了抄走的张家家产(朝廷赏赐除外),而且在张廷玉死后,乾隆随即恢复了张廷玉的特权。

从张廷玉最终仅得谥号上看(文和是最低等的文头谥号),乾隆终还是有那么一丝心不甘情不愿,但那又怎么样呢,他终究还是在躺在四爸爸和张老师给他留下的大好胜局上,却输掉了这一着棋。

最后《红楼梦》是一本空前绝后的小说,无论你是喜欢索隐还是只喜欢故事,她都是从满光辉,值得一读再读,我推荐一定要读脂砚斋批本:

红楼梦:脂砚斋全评本(套装上下册)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8购买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