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的概念虽然是舶来品,然而,辩证的思想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这也应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辩证法的名称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是,辩证思想的内容却是中国人骨子里不可分割的筋骨血肉,当我们能够准确描述辩证概念时,或让别人理解我们的辩证思维时,这本身就说明辩证法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我们之间的共识。
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中有一分为二的分析方式,中国传统的君子小人说就是这种思维的外在表现之一。当然,有人抬杠说,我是不是可以发明一个一分为三的创新成果啊?对不起,不行了,你来晚了,一分为三当然也可以,正如二进制之对应计算机当然是最主流的,其他进制同样也可以完成类似的任务,只不过,成本可能要大幅提升而已。古人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推而广之,一分为N,古人都有论述,这就像钱钟书先生描述的法国发明雨伞的乡下人似的,少见多怪而已。
除了个别故作惊人语的“才子”,很少有人自认小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小人当然不是小孩子,正如小学不是现在的小学教育、小学课本或小学生一个道理。然而,君子和小人的界限并不分明,即使被别人赞为君子,也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当然,对于正在向着这个方向迈进者来说,做到这些也还远远不够,看看刘劭《人物志》上面的要求,就知道这有多难,绝大多数人,距离中庸也有些远,这可不是一个人生小目标那么简单。
其实,对人的两分法,描述的是一种动态的模糊状态,所谓君子取向,就是我们在符合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真正的行为轨迹,而所为小人意识,就是我们内心深处偶尔泛起的不太健康的,不太符合整体利益的一些小盘算。纯粹的君子和纯粹的小人,在现实社会中都不太可能出现,对于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来说,努力向着君子的方向去努力,时刻注意克服小人思维定式带来的负能量就可以了。所以说,做个君子很快乐,我们走在迈向君子的路上也很快乐,只有那些一不小心,偏离方向,掉进沟里的,才会惶恐、害怕,惊声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