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相科学吗求神拜佛科学吗易经来回答

北京看白癜风最正规医院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如此浩瀚的宇宙,如果只有地球上才有智慧生命,人类不是太孤独了吗?”——霍金

前几日,到一企业授课,讲课主题为“传统文化精髓对事业、生活、工作及人生影响”,由于课堂上花了一些时间讲《易经》,课后交流时有不少学员问看相是否科学?更有甚者问求神拜佛是否科学?

看来对此类问题不少现代人充满着困惑,故而著文让我的“粉丝”及读者朋友增加一些了解。我讲的未必符合你的认知、更未必符合实际,但是多一点了解总是好的。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科学”。

科学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笔者相信,八十年代之前(含)出生的人对《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是不会有丝毫怀疑的。

01看相科学吗?

应该说“看相算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元素,它来源于《易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易学”当中的“小道”。

追本溯源,那《易经》是否科学呢?

我们先来看一则有趣的历史故事,顺便介绍一下《易经》研究的大成者邵子。

清代大儒黄宗羲(-)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易学大师北宋邵雍(康节、巨著《皇极经世书》作者)、邵子所作名著《梅花易数》作序,就《梅花易数》来历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邵雍一日午睡,忽然窜出一只老鼠,吱吱叫响扰其清梦,迷糊中邵雍用自己正枕头睡觉的陶枕击之,不中,但陶枕却碎为几片,枕中掉出一张纸条,上书“此枕卖与贤人康节,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击鼠枕破”。

邵雍大惊,拿着纸条去找枕头的制造商,陶匠师傅告诉他“以前常有一位老人拿着一本《周易》在此坐卧、闲耍,有时他也请老人写写书法,但是好久没来了,不过知道其住址”。随后充满好奇的陶匠就带着邵雍去了老者家里,不幸老者已经去世。离世前留下一本书,嘱咐家人“某年某月某时,有一高才会到家里来,即时就把这本书给他,他能完成我未能完成的心愿”。

邵雍接过书一看,上面有《易》例条文及案例剖析。(其实就是一本老者研究《易经》的心得及案例剖析。)

从小就酷爱“易学”的邵康节如获至宝,日夜研读。

一日,观赏门前院落梅花,见两支雀鸟争斗,于是作卦自解:第二天傍晚,邻居家女孩上树折花,掉下伤腿。第二天,果如此。

于是,后世相传,名为“梅花数”,再后来就是“梅花易数”了。

邵雍(-),谥号康节,北宋“五大儒”之一(与程颐、程颢为表兄弟),中国历史上在“易学”上成就最大者。南宋朱熹称赞其为:

天挺人豪,英迈盖世;架风鞭霆,历览无际。

手探月窟,足蹑天根;闲中今古,醉里乾坤。

当代南怀瑾先生评价邵雍:

“他是研究《易经》的专家,他的成就是跨越时代的。他把‘易学’整理出一套法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易经》是不是科学?《易经》不仅仅科学,而且是一门伟大的实践科学!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书过程“人更三圣(或四圣),历世三古”,即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文王重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下古孔子作《十翼》解经。

孔子(前年9月28日-前年4月11日)作《易传》,从人文的角度,吸收了先秦各学派思想,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伟大哲学体系。《易传》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谓经典。“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这是孔子描述精通《易经》后能有什么样的水平;“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这是孔子在强调《易经》的“科研成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

德国一位生活在我们乾隆中后期的哲学家说过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对,他就是黑格尔(-)。他还说过另外一句话“中国的孔子顶多算个格言大师,老子勉强算个哲学家”。这表明黑格尔可能只读过《论语》(即便《论语》也并非“格言”名录,黑格尔连《论语》其实都没有读懂),对于孔子最重要的著作,也就是注解《易经》的洋洋巨著,他可能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研读。而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读了孔子相关作品后表达过一个意思:中西方哲学都来源于中国的《易经》。

几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那么多人研究《易经》且从无间歇,甚至有诗曰“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且研究者多数都是社会精英!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难道《易经》还不“科学”?不必因为我们的无知亵渎了祖先们的大智慧。

虽然“看相”是《易经》中的“小道”(较之“幽明之故”“死生之说”,确实也是小道),但是还是有历史名人在这方面着力颇深,有着优秀的研究成果。代表人物其一为东汉末刘劭(主要生活在“建安”时期),名著《人物志》;其二为曾国藩,名著《冰鉴》。这两部书专讲如何“看相识人”。领导人物及人力资源专家们还真该好好读读这两部书,普通书店均能买到。

02求神拜佛科学吗?

求神拜佛这一现象的理论基础在《易经》,被道家及佛家发扬光大,也是伴随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社会现象。人类目前所能认知的宇宙及空间之外是否还有神秘的存在?这越来越为现代科学家、哲学家所重视和好奇!爱因斯坦晚年,总感觉宇宙当中或者宇宙之外有一个“神秘的存在”,这个“存在”主宰着宇宙的运行,但是他却始终无法做更多的研究、获得更多的认知,无奈之下皈依宗教,“信了上帝”。

至于“求神拜佛”科学与否,由于我们对人类未知领域的了解非常有限,今天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因为我们不了解就轻易去否定它的存在。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理解。《易经》实在是一部激励奋进、自强不息的书,“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名言“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得到“天”的“保佑”和帮助,首先自己的内心要有强大的“自救”意识,这样才能“感应”到“天”的能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助者天助之”,自己都不站起来还能指望谁会帮你呢?

佛家大德六祖慧能曾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意思就是说人的一切福佑其实都在于自己的“内心”,只能内求而非外求。因此我们可以将“求神拜佛”作为一种“道具”,对自己建立强烈心理暗示的道具,但实质是在“求自己”,是在向“内求”,只有自己建立了强大的“自救”信念后才能借助到外在的“神秘帮助”。我想,这样来认知这个问题对我们的人生是有积极意义的。

随着自身经历、学识的不断增长,以及对事物认知的不断深入,笔者每到一个陌生地方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当地有没有寺庙,如果有,不论大小,必然前往烧柱香、拜拜佛。不在“佛”本身,而是对于佛家、佛教、佛学、佛理的一种敬畏、虔诚、膜拜和赞叹!

佛家之学实在是博大精深,中国现代对佛学、佛理、佛法研究得最深透的大家翘楚南怀瑾先生从来就不把佛教当做宗教来看待,他认为佛学不仅是哲学,更是一门实证科学。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先生的一句“当我们的科学家历尽艰辛攀上科学顶峰时,才发现我们的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更是让笔者对佛学产生敬畏。

03文章之末

我们不能因我们的已知无法解释某些未知进而就认为它不科学;更不能用我们的已知轻易去否定我们的未知——这不符合最基本的逻辑。笔者认为,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更何况我们今天认为的“科学”明天很可能就会变成“不科学”,因此科学也是一个阶段性的、动态的概念,不能轻易就给科学与否“标签化”了。

7月27日,中国火星探测器在奔向火星途中“回眸”拍摄的地月同框照片。你居住在哪个位置呢?是不是瞬间觉得我们是多么的渺小?争来争去的是多么的无趣?

以笔者非常喜欢且敬重的一位青年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现西湖大学校长、国际顶级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放弃普林斯顿大学近1亿人民币年薪毅然回国)施一公先生在他的文章《搅乱了的哲学世界》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此文:

“我们原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没有特异功能,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立的另一种存在。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认知的物质,仅仅是这个宇宙的5%。没有任何联系的二个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发生纠缠。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既然宇宙中还有95%的我们不知道的物质,那灵魂、鬼都可以存在。既然量子能纠缠,那第六感、特异功能也可以存在。同时,谁能保证在这些未知的物质中,有一些物质或生灵,它能通过量子纠缠,完全彻底地影响我们的各个状态?于是,神也可以存在。”

戒慎恐惧,充满敬畏,是我们智慧人生的钥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