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建国前,生长在春风里,眼见高楼起,眼见日月换新天。
今年已经85岁的容嬷嬷李明启,就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
演员这个职位经过数代的更迭,已经成了暴利和娱乐代名词,被世俗的灰尘裹了一层又一层,很难再现它原本清白的面目。
也许我们可以从我国第一代演员李明启的故事里,找回这个职业最本真的样子。
一、年少时的辛酸日子
年李明启出生在辽宁丹东,家里七个孩子,李明启是老大。
十岁那年,父亲去世,最小的弟弟才五个月大,还在吃奶,长姐如母,李明启很自然地接过了父亲的重担。
那时候何止他们家穷,全国都穷,一年到头都很少见荤腥。
为了养活弟弟妹妹,才十岁的李明启就搬箱子、扛米袋,糊火柴盒,因为过度劳累,她的手指和脊梁到现在都是歪的。
那个年代的物资匮乏程度很多人想象不到,莫言在《蛙》中写过:大家没东西吃,就吃麸皮吃煤球,学校拿来烧的煤球,被同学们抢光了,上课时偷偷吃。
后来李明启被招进戏剧院,18岁师承一位教声乐的苏联老师,老师对她的要求很严格,天不亮起床吊嗓子一直唱到晚上,每天吃的就只有粗粮窝窝头加咸菜酱。
她虽然没上过学,但学习非常刻苦,曾回忆道:“这个剧院出来,那个剧院进去,梅兰芳是谁我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好呢我也不知道,每天拼命学拼命学,手不释卷的学,昼夜用功,别让我得到一部戏。”
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她拿到了国内戏剧舞台的至高奖项文华奖,她得奖后第一反应竟然是,感谢组织的栽培,让她有机会回馈社会。
这番初心在几十年后仍旧未改,在《鲁豫有约》中,她曾说过:“我八十岁了还能工作,这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
那个年代的人,真是单纯的可爱又可敬。
年,李明启被《便衣警察》剧组邀请演女一号,她听到消息后就哭了,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奉献光荣,赚钱可耻,劳动光荣,安逸可耻。
直到领导和她说,你在这部剧里演的是英雄母亲,是去宣传英雄事迹的,她才答应下来。
就这样,李明启开启了她的荧幕之旅。
二、我们错怪容嬷嬷了
其实容嬷嬷最开始另有人选,结果在开拍前一天,老人家身体抱恙演不了了。
剧组急得团团转,有人给李明启打了电话,让她过来救chang。
结果李明启到了现场后,张铁嘴看了摇头,赵薇看了摇头,林心如看了摇头,所有人都不看好她,因为她长得太慈眉善目了。
换戏服时,来自台湾的服装师也不给她拿衣服,坐在原地上下打量她。
李明启知道对方在考验她,一板脸一跺脚,怒气冲冲地说:“你还不快去!”
服装师一下子兴奋起来了,欢天喜地的拿衣服去了。
在观众眼里容嬷嬷是个十足的坏人,可在李明启眼里,容嬷嬷也有她可爱的地方。
她在自传中写道:对我而言,皇后就是我大半个女儿,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寄托。
皇后长大后,我随着皇后进宫,从这一天起,我就对天发誓,一定要皇后独得皇上的恩宠,我要让所有威胁到皇后地位的人,都死,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要灭之!
所以你看,容嬷嬷对格格们有多坏,对皇后就有多好,她的恶全部源于对皇后无私的爱。
长大后再看那场,容嬷嬷跪在地上扇耳光的戏,不免唏嘘,她坏到了极致,却也对皇后爱到了极致。
所谓经典,就是能在不同的年龄段咀嚼出不同的意味。
再说那场著名的针扎紫薇的戏,李明启担心扎着林心如,把针头捏在手里,表现痛感全靠演技,她特意把脸凑到镜头前。
三、戏里戏外两种人生
容嬷嬷演得太成功了,李明启老师的名声彻底坏了,去菜市场逛街,有人拿鸡蛋砸她,走在路上也被人说成死老婆子,打车时被出租车司机嫌弃,就连在家也遭儿子讨厌。
台湾的记者和她说,现在我们吓唬小孩子,都不说狼来了,而是说容嬷嬷来了。
老伴的同事忧心忡忡地问他,家里这么一尊大神,你受得了吗?
后来李明启去云南拍戏,看到景区有个穿民族服装的老奶奶,很想和她拍照,结果老奶奶反应很大,一个劲地说她坏,不要和她照相。
演得不好被骂,演得太好也被骂,李奶奶真是太难了。
年,一个尊老小朋友在公交车上看到了李明启,要给她让座,结果被爱幼的她一把按在椅子上。
这件事情在网上引起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