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雜誌19南洋人物誌二

南洋人物誌(二)

在馬來西亞,有一群人用著無私慷慨的分享著自己的所知所學,將中華文化的底蘊及精神,盼能在異鄉裡,也能代代相傳。藉由琴、詩、禪、拳、茶,在大馬發光。

繼程法師

「選佛場」裡的工夫茶湯

丁酉雞年雙春兼閏月,一年中逢兩立春日和十三個月份,共計三百八十四天,意味罕見;閏六月夏至日,得能於法鼓山選佛場朝山喫茶,最極勝妙!

朝陽涼風,習習拂人,茶雜誌社長太乃兄相偕琴茶大家馬况老師與我三人,出台北城登金山法鼓山朝聖,拜謁當世素有茶僧之稱的繼程法師。

台北法鼓山選佛場

時,經萬里陽金公路段,海上平波盪漾,藍天、白雲、碧海、岸礁和對岸的基隆嶼,共成一幅翡翠灣美麗的北海岸圖景!清曠淡遠,咫尺山海,城郊之外,法鼓山入山前所見,天光與海風敞開雙臂,我們像個意外的訪客,身心已被迎進-個世外桃源。即景如實悅目,不消多久在一山坡腳下轉行而上,望三面環山、雙溪交抱,森然翠色千峰來朝,乃入得「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之境。這座由開山祖師聖嚴法師集眾願以成,擔如來家業,整合僧材教育、修行、文化的-塊人間凈土。在這裡有山海互見佛禪共乘的叢林之境,天然道場寂而常照,沉靜與思想圓融且堅定,人一下子便會進入內心裡去。

古來「香板頭上出祖師」的選佛場,是禪修警策精進的禪堂。在法鼓山選佛堂內喫得繼程法師親自沏泡的茶湯入臟腑,溫人心懷,頓時鬆解我誠惶誠恐之心,原來品啜的是-杯禪悅的茶湯呀!

繼程法師祖籍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來臺於佛光山研究佛學,受學印順、演培、真華三長老,俟後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並授記為接法之人。經年於歐美臺馬等地主持禪七等禪修課程,書畫及佛曲創作無間,著作講記豐沛,八十年代以茶僧身份弘法,推動佛教界的禪茶文化復興卓然有成。

「工夫茶」輯核旨源起袁枚《隨園食單》中〈茶酒單〉篇「七碗生風,一杯忘世,非飲用六清不可」,由茶僧繼程法師書此,禪筆禪性,茶心茶境,如同法師參語「壺裡壺世界,心中心道場」,意味深重。文末摘錄繼程法師所繪墨跡「禪詩篆筆壺天地圖」中句:「心如瀑流,剎那生滅。觀瀑觀心,即悟無常。雙山為出,出離生死,乃禪修之終極目標。敬拜天地,答謝諸方,虔奉一杯生與死彼岸的圓滿茶湯。」

歲時夏至胡碩珍記於草山

馬來西亞太平佛教會

太平訪茶僧繼程法師

現居霹靂州太平城,馬來西亞有數的高僧。於竺摩法師座下剃度,曾到臺灣佛光山研究佛學,三師和尚為印順、演培與真華法師,後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一生致力於導人禪修見性,也因大師喜好藉茶為媒介助眾信漸悟慈悲,故又號太平茶僧。

繼程法師喜歡喫茶,收壺養壺以及嚮往茶道的高遠境界。但依舊謹守著竺摩師父的模範勸誡,一如弘一大師所說的「不以藝傳人,而以人傳藝」來作為自己的修養中心。許多人都知道繼程法師愛喝茶且自詡為喫茶僧,但喫茶玩壺只為養志,在禪修的功夫上則是更為聲名遠播。除了茶及禪修,繼程法師在書藝的造詣上,也是有目共睹。先禪修而後自然產生的美感,而不是很牽強的進入藝術的領域。從未正式的學過書法及繪畫,但法師創作時,那信手拈來所呈現的美,是用一顆單純的心呈現回應作品,相應出來的美。

繼程法師喝茶時,喜歡輕鬆的氣氛。身心都處於一個輕安的狀態,細心且有條不紊的將茶泡好。身心狀況的粗細跟沏出來茶的好壞可是有很大的關聯,泡出一壺好茶,靜心慢慢品飲,也是十分愜意的。對繼程法師而言,茶從古代解毒療病,後來解渴去暑,至今日品飲享受,進而是可以修心養性的。繼程法師也藉由禪宗的十牛圖來對照茶禪十品,從尋牛(對茶生興趣),見牛(學習泡茶及品茶)一路到入廛垂手(泡好茶,品好茶,施好茶)。禪茶一味的太平閒僧,或許就是對繼程法師最好的寫照。

葉俊良寫於台北罐子

鄧時海

讓好茶越陳越香的宗師

「喝好茶就對了!」鄧時海如是說道。

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的鄧時海,品茶至今已數十載,常笑說自己從娘胎即開始品飲茶。年少生長於馬來西亞重要的茶業集散地─怡保的他,養成了日常喝茶的習慣。高中畢業後至臺灣攻讀大學學位,正逢臺灣的茶藝興起與蓬勃發展之時,促使他更潛心習茶,從飲茶轉為品茶,從生活習慣提升為畢生的興趣愛好。

鄧時海於年在日本富士山上的太極架式

鄧時海對於茶的態度一向是獨到精準而且與眾不同,從一開始出自於對茶的熱情,冀望能將茶的地位提升至茶藝品飲的層次。行遍萬里的走訪茶區,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開啟了品飲茶及收藏茶的一個嶄新時代,也因此奠定了鄧時海在茶界無可取代及撼動的地位。

「現在我們講茶,可分作韓國的茶禮、日本的茶道;在臺灣,則盛行茶藝。」關於茶的記載自《詩經》開始,茶原為藥用飲品。漢朝時代傳承許多重要的茶事記載,而茶也歸納在儒家禮教裡傳承而下。「按照長幼卑尊的不同身份事茶、擺茶席、搭配茶種。現在這種茶禮則轉變成了一種禮儀,祭天地、祭祖先,都有一定的規律。」至唐宋,茶與佛教結合,開啟禪茶之風,傳至日本後,變成最大宗。茶禮有許多約束、規範;茶禪,則講求透過不同的實踐方式來領悟禪機。「好比透過禪詩,去領悟一個道理,那茶就不是語言的形式,而是透過動作,得到啟悟。一舉一動都有一定的規範,不然沒有辦法引導人去體悟。」而在明代朱元璋以後,開始變成散茶,走向比較開放、自由的形式,可以說是奠基在道家思想上。「從儒家、佛教到道教,到現在我們講究自然。」

鄧時海攝於年滇南南糯山八百多年的古茶樹

針對現代工夫茶的理念,鄧時海最講究「真」,意即不做作。他表示:「茶禮、禪茶有著與工夫茶不同的意義,工夫茶是如何能將茶表現出來,是一種最高境界。一般的角度來看茶藝,或許會覺得淺薄,但時空不一樣,要求不一樣。就生活層面來講,把一壺茶泡好,來好好享受品味,才是重要的。」若只鑽研茶席設計,很容易讓人忘記茶的本質。

「現在的茶會講究過程,這個過程是有意義的。讓你去感受,並體會到某種境界及禪的要求。以現代的觀點來看,或許就算不放茶,放咖啡也是可以帶過的。但對中國人來講,就是應該要用茶,一種道家的思維,意即『真』、不做作,而不是藝術。」他延伸表示:工夫茶本身站在一個傳承及歷史的角度來看是很有意義的,而從發揚來看,現在已經百花齊放,演繹出許多支流。「我們可以用『工夫茶』作為研究泡製方式的起點,但所有的規則都是與時並進的。如舊時使用蓋碗,現今多使用茶壺,如何把茶茶的滋味及特色發揮到極致,就是精髓。」

在思茅的討論會上為普洱茶藝術提出「越陳越香」一詞

對於海外華人們來說,中華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傳承有著深遠意義,也是他們的根底。除了飲饌,鄧時海不僅精深茶,亦精湛武術,師承楊家第五代傳人王子和的他,長年推廣傳統楊家老架太極拳,不遺餘力;雖不諳古琴,但對古琴與茶的結合,也有著精闢的見解。從琴、武藝和茶等領域的經驗,鄧時海發展出對於茶不同的態度與積累。但一本初心的他,認為喝茶最重要的態度及精神即是:「把茶泡好,喝好茶。」而悠遠的中華文化,對之於華僑的他來說,如好茶一樣,越陳越香。

葉俊良寫於台北罐子

林平祥

無私的茶界泰斗「阿爺」

林平祥,在馬來西亞十分受人敬重的茶界泰斗「阿爺」,從20世紀80年代末教授茶藝至今,其對茶業的求知若渴的精神促使他孜孜不倦的展開一段茶藝人生。除了茶藝教學,亦擔任紫藤集團、茶知己中心顧問,對茶及茶文化的研究與宣傳方面作出深遠的貢獻。

馬來西亞茶知己茶藝中心茶藝顧問林平祥

「我最早從學生時代開始喝茶,一開始只是因為參加社團活動,為了跟學長比賽泡茶才接觸。」原本只是玩票性質的品飲,直至阿爺在中學執教後,因為密集的講課壓力,常需要喝茶來滋潤難以負荷的聲帶功能,才越陷越深成了茶痴,到處找茶、喝茶,研究茶。

在八十年代,馬來西亞當時完全見不到茶藝館。但臺灣已經有了東坡居、紫藤廬兩個茶藝館首開先河,幾位臺灣的留學生發起的紫藤茶館,打破了傳統茶行的經營模式,舉辦和策劃各類型茶藝,文藝,陶藝,書藝,演藝座談、展覽及活動。「我從紫藤開業的第一天便找上門,擔任他們的顧問、提供在職訓練,為這些創業的年輕人講茶藝。」他透露,『阿爺』這個稱號,其實也是來自紫藤,「因為在創辦的17個人當中,我年紀最大。」

從單純分享、教學相長的方式推動茶文化,林平祥一路見證馬來西亞茶藝的興起,至百花齊放;紫藤也從單純的文藝空間,便成茶藝傳播的載體。「紫藤是最早專業喝茶的地方,我們很嚮往那個文藝的氣息。也因此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是用很真心、一種關懷的心情在經營茶館。」

「在馬來西亞,我們打出的口號是『盡賞一杯茶』。所謂的『盡賞』,意即是要盡量用最好的資源、最好的泡飲方式,全心全意地泡一杯茶。五百年來最好的茶壺是紫砂,無出其右。跟工夫茶的『講究』精神,其實是不謀而合的。」

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環境,造就器皿、茶葉種類的多樣化。他以為,無論是哪類茶種,都應該繼續保持其特有文化。「因為我們沒有茶園,所以對任何茶,都是公平對待,這是我們親近茶的方式。當然,由於茶商多是福建和廣東移民,或多或少會受其影響。早期經營茶行的以福建人居多,進口最多的也是烏龍茶。像是為什麼工夫泡會興盛,因為茶商多帶的是烏龍茶,而烏龍茶就是要工夫泡法比較好發揮。」

教習茶藝三十載,林平祥的桃李滿天下,許多學生隨他喝茶十幾二十年,學習收藏老壺與老茶。從師範畢業開始教習華文、再至講茶,「阿爺」特別注意和學生的互動與切磋,一定要讓別人先看、聞、體驗。「我帶學生還有個原則是,由我選茶來泡給學生喝,學生不能指定,這也表示對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平時的林平祥出門會帶自己的老壺、自己的茶,隨處去串門子,從生活理解茶的實踐。「喝茶的意義其實很深遠,它其實講的就是生活中萃取出的哲理,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分際和情感連結。像是婚慶時,媳婦一進門就得以茶敬公公婆婆;或是向人致歉,也是透過一杯茶。」

「阿爺」林平祥與學生品泉分享

提到品飲多年的心得,林平祥說道:「當你接觸得多,自然能分辨茶的品質優劣。隨著經驗,一個盲飲的人也能領悟到一些方法,並進一步的去衡量師傅、茶葉的好壞。但最重要的仍是回歸到自己的本心,有沒有好奇心、願不願意鑽研。若是一直迷迷糊糊、懵懵懂懂地吞下茶湯,那麼也只是原地踏步。要懂得比較,再來看有沒有機緣能繼續深入,才會提升喝茶的高度。」

在茶這條路上,林平祥一路走來都是以慷慨無私的方式及心情分享,讓許多人都能接觸認識或是更進一步懂得欣賞品鑑好茶。林平祥覺得,整個泡茶最需要注重的便是,懂得把茶葉當成人來對待,要能讓茶葉覺得舒服。除了要恆溫之外,整個泡茶的過程中,所有的動作細節及心情都要放鬆。如此一來,泡出來的茶才會清而不寡,層次豐富,茶的口感及滋味也帶給你如茶湯般的一片清明。

葉俊良側記整理於台北罐子

更多精采內容敬請見〈茶雜誌〉

年秋季號No.19

罐子

藝術網

茶雜誌相關事務洽詢

如何訂購tea茶雜誌?

請長按二維碼進入

微店-罐子茶書館便可訂購!

歡迎關注罐子茶書館@gh_7e9efb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