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当时士人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的人生观与审美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留下了一道瑰丽的人文景观。
01
魏晋风度与人物品鉴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其时上接东汉,下开六朝。魏晋风度,是指发生在这一时期中的文化现象,风度是指人物言行所表现出来的仪表风范和态度,魏晋是历史阶段,历史阶段不可能具有仪表风范,因此,魏晋风度实际上是指魏晋时期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风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风度,只有当时名士不同于流俗的言行才能称为风度。魏晋风度,其实是指魏晋名士的言行表现出来的风度。
魏晋名士,为大家所熟悉的如“竹林七贤”,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嵇康、阮籍。他们表现出来的风度,与世俗不同,如阮籍的青白眼故事、嵇康锻铁不理睬钟会的故事等,广为人们所乐道。后世的人因将魏晋时期的名士按照时代先后分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江左名士。其实,竹林名士和正始名士活动的时间差不多同时,都是正始年间事。但正始之音主要是指王弼、何晏所建立的玄学理论。
竹林名士给后人的影响,主要是指他们的活动。虽然嵇、阮都是著名的玄学理论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但后人所理解的竹林之游,还是指他们与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等人的活动。后人景仰魏晋名士的言行,缅怀而称之为魏晋风度。后人最为景仰的,还是魏晋名士超出凡俗的旷达、放逸、不以俗物萦怀的言行,从这一点说,东晋名士最能体现也最能代表这种风度。
与前代名士相比,江左名士在玄学理论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玄学态度,形成了令后人景仰的名士风范。唐代大诗人杜牧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东晋名士的风流就在于他们处理人与外物关系的两相得态度上,以及在两相得状态中表露出的真情性。
后人每论晋人具有令人着迷的烟水云气,其实也主要指东晋名士。因此,风度,其实是名士们言行的自然流露,是真名士自风流,如果是假名士,当然就谈不上风度和风流了。魏晋名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风流的身影,当然,这种风流,在他们本人来说,并不都是很愉快的事。比如大家都传嵇康临终前就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何等地风流,但那却是嵇康被杀之前的事,于嵇康却是十足的悲剧。但嵇康能够面临死亡,不叹自己生命将逝,而叹《广陵散》从此绝世,这便是与俗人不同的名士风度了。
当然,魏晋名士的风度,大多表现得风流潇洒,但也有许多是在死亡面前以及悲愤的心态下体现出来的,如东晋名士王濛,生病将逝,临死前在灯下转麈尾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那是怎样的一种伤感,又是怎样的一种对生命的留恋。他面对死亡,当然也是无奈,也是悲伤,但他没有陷于不可自拔的痛苦,而是就其谈玄常用的麈尾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对生命的悲感,便具有了深情和哲理,其感人之深,是后世人所不具有的。
再如阮籍,他有许多令人景仰的故事,也都具有感人的风度,但他内心的悲愤、无奈、忧伤,却是这些表面上看狂狷不羁行为的出发点。史书记他常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这是多么深的悲愤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啊!
因此,我们要深入地了解魏晋人的风度,就要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那些人具有怎样的思想、怎样的生活。魏晋是一个时间概念,事实上,据最集中记载魏晋名士言行的《世说新语》,这一时代名士们的活动,是从东汉末年就开始了。而时人对这些名士们也都充满了景仰,因而在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杂史中有记载,就如《后汉书》《晋书》这些正史中也都有记载。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