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杜保瑞儒家到底有没有身体修炼的工

儒家哲学是政治哲学也是人生哲学,谈个人的修养以扮演服务社会的知识分子的角色。他的工夫论就是本体工夫,也就是心理修养的工夫。主轴上没有身体工夫的部分,最多是对外表仪态的要求。

孔子谈身体的仪态的部分是有的,但这是心理修养活动中导出的仪态而已。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重与威都是在外表上面显现出了庄重的仪态而受人尊敬的。

孔子驾车,绝不左顾右盼,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1]也是要保持自己专注、有责任在身,而不轻挑的样态,确实,心对身是有影响的,所以调身首在修心。

《人物志》还说,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仪态,所以从你的坐姿、站相、走路、表情、眼神,就可以知道你的修养境界与人格倾向了,《人物志》还只是开了个头,一些面相学的著作,甚至将其形成理论,用于命相之术上,这还是民间数术工作者的谋生之术。

孟子对心理修养工夫的理论更具理论深度,理论上是以心主身的,主导生理的需求也主宰自己的生死,重点不在于对身体状态或能力的表达。孟子讲舍生取义,就是说生命的意义比活着的价值还要重大,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为什么?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义是价值观,生就是生命,心理活动决定了身体的结果,甚至主宰了自己的生死。虽然在死亡的问题上,儒家有立场没有知识,所以对于死亡就是死了,重点是,死有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所以要把生命的意义把握好,目的就是造福人群、为大众服务、利他的人生观。为此,可以牺牲生命,也就是,心理决定了生死。

大体小体

孟子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小体是肉体的生理需求,耳目口鼻,大体是天命的价值观,仁义礼知,人生要以服务为目的,而不是只为满足生理的需求。

所以身体的需求满足就好了,不要过度的追求,心理的意向才是生命的重点,要去终生努力实践、圆满它,而不能马虎过去。而且,这一部分其实是没有可以满足的一天。

因为,愿无穷,只是,时有止,时止了就止了,尽力了。所以,身体的存在是为了价值的追求而存在的,是价值理想要主导生命的活动的。心主宰身。曾子讲的起予手起予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这也是为了尽孝,而不是说不能劳动筋骨。

劳动筋骨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儒家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越重大的责任,困难越多,身体上就承受更多的磨难,而必须运用坚强的意志力,使自己不致于因为身体的承受力不足,而懈怠放弃。这还是心理主导身体的道德修养活动。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这人一生的意义就在修身俟命,不论夭寿,夭寿是身体的生命的长短,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修身,修身还是心理的修养,指得是一生的所作所为,以服务为目标,只要有需要,就挺身而出,这就是俟命、立命。所以生命的长短,也不是道德生活中的要点了。

关于生死

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立乎岩墙之下就是自陷险境,平常生活注意安全,不胡涂的生活,导致陷入危险,甚至死境。

但为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有必要牺牲生命时,这还是生命的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尽道而死者,正命也。若是莽撞瞎搞,把自己害死了,这不是生命正确的道路,这是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此处,儒家对待生死的问题,是注重为何而死的意义性问题,而不是处理如何不死的知识性问题,或是死后往何处去的宗教性问题。

因为,孟子想的只是尽道的事业而已。

以道殉身

孟子曰: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天下有道,就以道的价值理想来身体力行,这是以道殉身。无道,就隐身于天地之间,在自身的言行中保持道的苗种,这是以身殉道。

以道殉人

但无论如何,绝对不会牺牲道的价值理想而任人摆布,与人合谋,为非作乱,这是以道殉人,这是不可以的。所以,身体是实践道德的载体,道德是主观的心的自觉的选择,以心主宰己身,去实践道德,心主宰身。

耳目口鼻之所养

关于身体、生理、生命的需求,孟子把话说得清楚。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对于耳目口鼻四肢的天生的本性需求,固然需要满足,但这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天生使命,人之所以为人的天生使命,是仁义礼智天道的价值追求。

所以,耳目口鼻四肢的需要,必须被节制,不可无所用其极,生命的主轴要用在追求服务的人生观的事业上。这还是以心主身的形式。孟子绝对是有心志就有身体的状态,这也跟孔子一样。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只要一切行为以服务、利他为目的,将仁义礼智的价值观施行于日常生活上。

那么这个人的外表仪态也一定会显现出来端庄有气度的样态,于脸色表情,于腰感挺直,于四肢安放,全身都有庄重的姿态。这还是以心导身的道德修养活动。

以志帅气

身心固然会互相影响,但重点是提起本心。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这里的气是心情、情感、情绪的意思,情绪影响身体的状态,身体状态不好,会影响情绪,情绪又影响心理,所以要以心志带动主导情绪,不要被反过来影响。

要以志帅气,要持其志无暴其气。蹶者、趋者就是身体的不正常状态,它是会影响情绪的。

总结

儒家的修养论,就是本体工夫,也就是心理修养工夫,身体是践行的载体,以心导身,心身关系是心为主宰,身体作为实践的载体,心为主,心就是生命主体的自由意志。

从现代心灵哲学心身关系的讨论脉络来看,儒家讲的心,它究竟是否有物质性?它是否反过来为身体的物理机制所影响?

这些都不是儒家有所想到的问题,这是现代哲学的新课题,在知识论脉络历经二十世纪经验主义的发展之后的最新议题,儒学原先没有面对这个问题,现在问题来了,儒学应该如何响应呢?

儒学讲道德实践,利他服务,建设社会,为达此目的,个人需要做修养工夫,以心导身,以为践形。此心一出,行为立即产生。心如何出呢?

这是价值意识决断的事情,不是感官知觉感知的事情,感官知觉的认知容或有大脑知觉的直接结果,因此可有物理论的说法提出,但是价值意识的决断,都是思维主体的活动,且具自由性以及意志性,它是自作主张而又反过来影响身体的行为,因此没有物理论的空间。

因为,无论如何,道德哲学永远预设了心的自主主宰性地位。

至于,这个做为主宰的心,意志,它本身在我们的身体上是有位置的吗?有物质结构吗?这个问题已经是生命科学的问题了,儒学的强项与特质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