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国介直天下无北宋东平文士韩子文,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写下“介直天下无”这个题目时,手心有些出汗。在年1月11日,“三九”第三天,这个上午虽然阳光很好,室内暖气也好,但是严冬手心出汗,还是因心里有几分紧张所致。

梅尧臣是北宋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才子苏舜钦并称“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被南宋诗人刘克庄盛赞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就是这样一位耿直的大家,竟然写诗盛赞同时的东平文士韩子文是“介直天下无”之人,我虽然在读司马光《司马温公集》时看到《送韩直讲郓州宁亲》一诗和《故玉城县君杨氏墓志铭》一文,对郓州韩子文家族有了初步了解,且在撰写《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一书时初写《力荐朱长文——韩铎与苏轼》一文介绍韩子文家族的不朽事迹,当时觉得挖掘史料挺多了,但是五年后再读自己的旧文,还是觉得把梅尧臣的诗看潜了,把韩子文的气节看扁了,我那篇文章也就是史料的罗列,根本没有写出韩子文的耿介与正直,算是水军文。

梅尧臣写给韩子文的五言诗是《送韩子文寺丞通判瀛州》,是韩子文离开京城到瀛州即今河北省河间市任通判时的送行诗。古人比今人优雅,他们送行菜肴可能十分简单,但是好诗是必备物,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诗和远方”,我们今天的菜肴比过去丰盛,但是诗基本没有了,于是远方也就一起消灭了,这是古人的幸事今人的憾事,可见远方不仅仅是物质可以丰盈的。

梅尧臣的诗这样写:

送韩子文寺丞通判瀛州

常闻河间守,介直天下无。

选才才且殊,铁网收无瑚。

无瑚得亦难,铁网取亦劬。

况兹戎马郊,为贰维多谟。

新春度滹沲,冰上少驰驱。

梅尧臣诗的首联,好似是在夸奖河间太守是“介直天下无”的好官。结合今存史料,韩子文在年左右到瀛州任通判,此时,任高阳关路安抚使、兼知瀛州河间府的长官是著名谏臣包拯,他是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高阳关路安抚使兼瀛州知州职务的。包拯生于年,此时已经54岁,经过了25年的仕途风雨,磨砺已经把他锻造成宋朝第一铁汉。如此清正的包拯,他选拔的助手就是韩子文。当时地方官有权力推荐自己的副职。包拯选取助手的标准太高,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况且这里是靠近边境的地方,时刻有战争的危险,需要来这里的人足智多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韩子文作为瀛州通判,在春天渡过滹沱河,来到瀛州帮助包拯处理各种事务,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可见其人是多么难得的治理干才。

梅尧臣之所以写诗送别韩子文,是因为他们有着国子监任职的经历和共同的诗文爱好。韩子文是郓州须城即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生人,他的父亲曾任尚书工部郎中、直史馆,妻子是司封员外郎杨蜕的女儿,生下韩鉴及韩铎即韩子文还有两个女儿后去世,韩工部郎中又娶了妻子的妹妹为妻,又生下韩镇、韩钺两个男孩。年,韩工部郎中去世,时年他的续妻才39岁。韩工部郎中和同乡以龙图阁直学士任滑州知州的郭劝关系友好,在家人要求下,郭劝为韩工部郎中撰写了墓铭。此时,郓州的梁氏才俊梁适以中书舍人的身份任代理开封知府,太子少傅孙奭迁居东平后其子孙瑜任开封府判官,后任尚书右丞的李参此时任兴元府知府,他们都是须城大家族的中坚人物,但韩工部郎中的墓志铭偏偏委托了郭劝书写,可知韩、郭两家较其他士族之间关系更为密切一些。

韩子文本名韩铎,子文是他的字。韩氏以儒学在东平站稳脚跟,其父韩工部郎中去世后,其后母杨氏抚养韩鉴、韩铎、韩镇等六个孩子长大成人。韩铎的母亲家是钱塘即今浙江省杭州杨氏,最为有影响的是谏议大夫杨覃,他是韩铎母亲的伯父,韩铎的外祖父即杨蜕为杨覃之弟,他还有一位兄长叫杨蠙,都是钱塘杨氏的著名儒士。在当时士族结亲的背景下,杨蠙子杨侃之女嫁给了著名文士欧阳修,杨蜕有一个儿子杨公适娶了王安石叔祖王贯之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时任吏部尚书的夏竦,这样推算下来,杨家和韩铎家、欧阳修家、王安石家及夏竦家都有着或近或远的姻亲关系。

韩铎父亲韩工部郎中生卒年均不可知,看其连襟夏竦生于年,舅兄弟杨公适生于年,而他娶续妻杨公适的妹妹生于年,推测韩工部郎中生年在年左右,其首位妻子杨氏当是夏竦妻子的妹妹杨公适的姐姐,生年在年左右。这样粗线条推测韩铎的生年略小于司马光,大约在年左右。韩铎之父是儒士出身,母亲也是爱文之人,因此和其兄韩鉴、其弟韩镇、韩钺均有着较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兄弟虽然不是考中进士为官,但其丰厚的儒学休养还是不能小觑,比如夏竦因为娶小妾和妻子杨氏闹矛盾,最后宋真宗和皇后刘娥出来调和,才使得事情得以摆平,真宗就盛赞杨氏文笔很好,是一位有才的女子,可见杨蜕在子女教育上的超前意识,嫁给韩工部郎中的两位杨氏应该比其姐姐也差不到那里去。

韩铎的成长经历十分模糊,看他在国子监任职时好友司马光写给他的送行诗,可以找出韩铎粗线条的成长经历:

送韩直讲郓州宁亲

司马光

车马俨何之,东冈旧有陂。

三年别亲意,千里达家时。

去仕元戎幕,来为太学师。

宁须负斗米,不复断机丝。

物色迎归鞚,光辉入寿卮。

人生无此乐,此乐独君知。

司马光是在年到年之间任从七品的国子直讲,这样可以看出他和韩铎一起在国子监待了三年。此时,由于范仲淹、韩琦和夏竦之间的矛盾,过去执掌国子监的泰山大儒孙复被逐出国子监,已经去世的石介甚至被开棺验尸,好在孙复的弟子文彦博任宰相,老家时郓州且推崇儒学的庞籍回京任参知政事,都对“庆历新政”的骨干分子有所庇护,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才仅仅是外放为官,国子监调整了部分新势力,司马光、韩铎、吴充等年轻文士被选拔进来担任教职。

有趣的是吴充的妻子有一位也是杨侃的女儿,这样他和欧阳修就是连襟关系,韩铎的母亲和杨侃是同辈,这样推算他和欧阳修、吴充应该是平辈的表亲戚。在国子监任职期满后,考虑到母亲年迈体弱,韩铎申请离职回到东平侍奉母亲,此时离他继母实际上是姨母离世还有三年多,在年前后,韩铎有很短时间曾回到国子监再次任职,且参与了朝廷众臣送别送光禄卿王周致仕回乡的雅集活动。

现在韩铎的送别诗不可见,但是46年后苏轼在王周之子王宗元处看到66位名士的诗集,盛赞当时所有德艺双馨的文士作品收集齐全了,这些文士中有司马光、王安石、石扬休等人,都是跨越历史的人物,韩铎位列一席,可慰平生矣。

韩铎到国子监复职不久,就再次因继母病重返回东平。苦苦侍奉半年后,到年三月,继母杨氏去世,时年五十岁,一直在家侍奉的韩铎又委托前来郓州任典学的司马光撰写了《故玉城县君杨氏墓志铭》,可见分别数年后,他们之间还保持着交密切的私人关系,在杨氏的葬事上,司马光作为一方学官一定帮助甚多,他清晰地知道此时韩铎的兄长韩鉴在做官,还有一个弟弟韩镇也在做官,只是最小的弟弟韩钺已经去世。

韩铎守孝期满,时间就到了年左右。此时,“庆历新政”的骨干分子富弼任宰相,韩琦任枢密使,欧阳修任翰林学士,他们在朝廷拥有了很大话语权。宋仁宗的表弟李端懿任京东西路安抚使兼郓州知州,他是一个爱民和喜欢文士的人,到须城后和小自己十余岁的韩铎成为好友,他上书朝廷任命韩铎为试大理评事充天平军节度推官,一起抵抗了此年的夏季洪水,安置了无家可归的灾民,修筑了须城外的河堤,李端懿、韩铎的做法受到京东西路百姓地广泛好评。

年,朝廷调李端懿任宁远军节度使知澶州,御史大夫韩绛反对说李端懿没有多大功绩,不能给他代表身份的仪仗,李端懿知道此事后很是气恼,于是拒绝了这项任命,回到京城担任虚职的太尉,过起了写诗作画的悠闲生活,他经常和翰林学士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刘敞等人雅集,欧阳修写有《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一诗、刘敞写有《和永叔李太尉饮席闻筝》一诗,用优美的七律记录他们的愉快饮酒听筝的场景。

年二月,朝廷再次任命李端懿任宁远军节度使知澶州,并且给了他相应的仪仗,李端懿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职务,他来到澶州即今河南省濮阳市上任后,鉴于北方抗辽御西夏的形式,马上着手整肃军队,把不法扰民者逮捕流放,打击啸聚山林的盗匪,且奏请朝廷安排还在郓州候补的韩铎到难以治理的地方任职尽忠。此年八月,李端懿去世。

到年,朝廷迟迟任命韩铎到遂州遂宁县即今四川省遂宁市担任知县,担任知制诰的年轻官员王安石在《韩铎试大理评事充天平军节度推官知遂州遂宁县制》赞扬:你以建设和治理的特长被长官推荐,在国子监和路州都是出色的参谋人员,安抚百姓你是最得心应手的,赶紧去遂宁县上任吧。遂宁县离东平有三千多里地,且山高水急,地处偏远,对于这样的苦差事,韩铎愉快地接受了。不知道韩铎是如何应付这个艰难任期的,在遂宁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他一定出色的完成了安民和治理工作,经过多方努力,使得一个矛盾重重的偏远县变成了团结稳定的样板县,在他任职期满考核时,吏部给出的是优等,年,韩铎的长官包拯出任枢密副使,他竭力推荐在遂宁县任职的韩铎,稍后不久,韩铎被调任舒州潜山灵仙观提举,成了一个闲职官员。

如果按照包拯的本意,必定是推荐韩铎到一个要害部门或地方担任实职。对韩铎的能力,他比其他宰执人员要知道的多,何况担任宰相的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和韩琦也有一些仕途交集。官场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此年宰执们在做宋仁宗选立太子的工作,宋仁宗身体一直欠佳,为此对一些官员的调整搁置起来,正好潜山灵仙观的建设到了关键时刻,于是朝廷把几位懂建筑和礼仪的官员派去监工,这就是韩铎调任潜山灵仙观的缘由。正月,为了选备石料,韩铎和好友刘济同登潜山天柱峰,留下题字,其“汶阳韩铎”落款,证明此时须城别名叫“汶阳”。韩铎在灵仙观任提举有数年时间,对主要建筑的修复尽职尽责,得到礼部官员好评。

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选取皇帝题字的碑石,韩铎和任淮南提刑的贾昌衡再登天柱峰,寻找质地优良的原石。为了纪念他们的艰难寻找,他们在石牛洞壁上留下楷书题字。贾昌衡是真定获鹿人,他和韩铎一样精通建筑和礼制,他的参与,可知灵仙观的建设在宋英宗继位的时期是一项比较大的道教扩建工程。

韩铎在灵仙观的监工工作前后有数年时间,到年宋神宗赵顼继位两年后,这位21岁的青年天子想有所作为,王安石这位48岁的不安分文士逐渐上位,用人之际,加上还有和杨氏的表亲关系,在王安石力荐下,已经迁居须城的参知政事吴奎暗中支持,在灵仙观监工6年的韩铎被调到濮州即今山东省鄄城县任知州,在接近五十岁的时候,他的仕途才有所实质升迁,可知韩铎其人埋头拉车是好牛,但抬头看路的逢迎巴结之道甚生疏。

韩铎在濮州任职时间很短,期间可以留史的只有一件事:上书朝廷,请求在濮州雷泽县东榖林山帝尧陵进行春秋祭祀,且设置五户人家守陵,禁止人们到陵园内砍柴和放牧,使得帝尧的祭祀活动有所依循,把之前因黄河泛滥不能确定的帝尧陵区固定下来。正因为此,后世以崇儒文士看待韩铎,清代学着徐松编修《宋会要辑稿》一书,还把韩铎请求祭祀帝尧之事例证出来,可见在《宋会要》《永乐大典》之数百年文献编传过程中,韩铎其人在礼乐文化恢复中是做了一定贡献的杰出人物。

年,韩铎在濮州任职还不满一年,便被降职到曹州任代理知州。原因难究,但王安石说过一句话:“韩铎其人易反复。”此时,王安石已经升任参知政事,“新法”实施步入力推阶段,韩铎作为一个在基层任职多年的官员,或许知道高利息的“青苗法”会带给百姓多大灾难,因此进行了抵制。也就因为此事,枪打出头鸟,已经顾不上表亲关系,王安石安排把韩铎的知州降为代理知州,可知这位“拗相公”实在不是浪得虚名。

宋朝曹州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和濮州同为京东西路所辖。京东西路安抚使兼郓州知州向传范很器重韩铎,但是在王安石这位宰相面前,向传范就显得人轻言微,韩铎在曹州任代理知州很短,又于年改任提点河东路刑狱一职,由地方官员改任纠察官员。当时河东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即今山西省太原市,任河东路安抚使兼太原府事的长官是比较宽厚的吕公弼,他和韩铎年纪相仿,又同在京城为官,此次到太原同为抵制新法而外放,他们在一起共事当有所互关。

可惜的是,韩铎刚以屯田郎中的从六品职衔任职两个月,朝廷又下了一道圣旨,调他到陕西路任提点刑狱一职,治所在京兆府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当时,任永兴军路安抚使的人是韩铎的故友司马光,他是在正三品的翰林学士任上因为反对“新法”被排挤出京以端明殿学士前来任职的。两人多年重逢,转眼过去十余年,都由意气风发的中年步入知天命之年,他们在京兆府合作的时期,当是人生中十分快乐的一段难忘日子。虽然两人的官位已经拉开,韩铎仅是正六品官衔,司马光已经是正三品的地方大员,这都没有阻碍两人的持续友谊。

年左右,由于庆州知州刘复圭轻举妄动,引起宋、西夏之战,朝廷不得不派出大员处理边事。支持“新法”的宰相韩绛出任陕西路宣抚使,直接处理对西夏的战事指挥。为了筹集财务,韩绛向朝廷提出改任韩铎前去担任代理河东转运使。此前,任河东转运使的是天章阁待制刘庠,他对“新法”也是比较排斥,因此朝廷免了他的职务。神宗说:“让有点不听话的韩铎担任,还比让做不成事的郎中陈汝义、提点河北刑狱张问担任这个职务要好。”陈汝义后来曾担任兵部郎中、应天知府,是苏辙的伯乐之一;张问也升到秘书监、给事中,官衔为正四品的正议大夫,是苏轼、苏辙、黄庭坚的忘年之交。由二人之办事能力尚不及韩铎来看,其人的治理能力确实是让宋神宗和韩绛、王安石两位宰相所肯定,虽然在这几位“新法”执掌者看来,韩铎是一位不太听话的拗官员。

韩铎在代理河东转运使任上任职两个月,朝廷再次下诏,改任他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接替他的是盩厔即今陕西周至县的文士职方员外郎梁端,他是“新法”的支持者。韩铎在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的位置上日子也不好过,年12月,朝廷把韩铎的官衔由正六品的屯田郎中降为七品的职方员外郎,理由竟然是在年的庆州兵变中,韩铎招安反叛士兵不利。韩铎所任是陕西路任提点刑狱,他和庆州兵变的将领并不熟悉,把这个罪名放到他的身上,足足就是主帅韩绛的替罪羊。此时,韩绛因兵变而降职以吏部侍郎身份出知邓州,大权独揽的王安石拥有了处置官员的权威,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击韩铎也就无人辩驳了。

虽然韩铎本人对降级没有表示不满,但是还是有人对王安石的做法有所置疑,这个人就是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他生于年,略小于韩铎。此时,范纯仁的姑表哥李师中因为反对“新法”由正五品的右司郎中降职为从五品度支郎中任舒州知州,而他的住所则由楚丘即今河南省商丘市迁往东平,和韩铎成为老乡关系,范纯仁和韩铎又同是理学大家“泰山先生”孙复的弟子,因此他们在开封共事时就是要好的同事。韩铎迁往南京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时,范纯仁也被改任河中府即今山西省永济县任知府,韩铎托人带诗给范纯仁,范即写诗托人转给韩铎为谢:

和江东运使韩子文见寄

范纯仁

岁寒君子意,穷达见情均。

多谢江南信,偏怜泽畔人。

明珠惊照夜,寒谷顿生春。

白首论交地,须看管鲍亲。

因为韩铎的赠诗早于范纯仁之诗,因此他们的五律是韩铎唱、范纯仁和。诗中的“岁寒”暗示王安石对反对派的打击,“君子”则是范纯仁对韩铎的人格仰视。“泽畔”是指在江边吟诗自杀的屈原,韩铎的仕途此时够糟糕的了,他还安慰自己的好友范纯仁,可见其爱友之气度。韩铎的诗就如暗夜里的明珠,使得身如寒冰的范纯仁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年老了回顾一生的交往,才知道管仲和鲍叔牙那样的生死之交是十分罕见的。范纯仁以“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和韩铎的友情,这位“布衣宰相”不是巧言花语之人,他的直述之笔正是二人君子之交的恰当表现。

年近五十的韩铎虽然仕途不顺,但对于本职工作仍尽职尽责,从不因待遇不公而自暴自弃。年三月,因为被王安石排挤看城门的廉吏安上门监郑侠上《流民图》,再加上连续十个月没有下雨确实刺激了宋神宗的神经,于是罢免王安石的宰相,让他以从二品的观文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身份任知江宁知府。此时韩铎在此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他们之间又有了仕途交集。

虽然屡受王安石打击,好似此时他们之间没有再生矛盾与不快,南京城西北栾家矶一段水路风高浪险,往来商船常常在此遭遇不测,江南东路转运司和江宁府一起修复了栾家矶和马鞍山河道,工程完工后主持建设的韩铎和代理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的青州人张稚圭获得了朝廷赏赐的二百两和匹,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赏赐了。张稚圭和王安石是好友,且此时还代理江宁府的事务,王安石上奏为他请功自是顺理成章,但同时也为互相敌对的韩铎请功,且把韩铎放在张稚圭的前面,足见王安石已经缓和了和韩铎的互殴关系。

在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任上,韩铎还根据朝廷规划完成了江南东路和荆湖路厢军的合并。以前各路的厢军属于路、州管理,出现了严重的吃空饷和各自为政现象,在朝廷决定各路厢军归属枢密院管理的过程在,韩铎联系荆湖路转运副使孙珪一起完成了本路的厢军改制工作,再次受到朝廷嘉奖。

孙珪是山东北海即今山东潍坊市人,他和韩铎一样崇尚儒学和喜欢诗文,相传《集马相书》就是孙珪所整理,他和东平后来的宰相刘挚关系也十分友好,可见韩铎在处事理念上属于“旧党”体系。

韩铎在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任上治绩突出,再加上姻亲吴充先后担任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步登上相位,王安石短暂担任相位即辞职,再次通判江宁府,失去了掌控全国政事的权力,韩铎处境更为改善。到年,已经55岁左右的韩铎以度支郎中的正六品官衔担任苏州知府,为苏州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喜欢太湖石,于是在书房旁边竖起两块,在石下和朋友吟诗唱和,命名自己的书房叫“介轩”;他筹集资金,修缮了苏州众多的桥梁,且为石桥题名立石,增加城市的文化韵味。范纯仁任和州即今江苏省扬州市的知州,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余公里,这对有着数十年友谊的文士又在公余诗文唱和,留下了让人羡慕的诗篇:

和韩子文题王摩诘画寒林

范纯仁

摩诘传遗迹,家藏久自奇。

高人不复见,绝艺更谁师。

水石生寒早,烟云结雨迟。

笔端穷造化,聊可敌君诗。

王维所画《寒林图》,开创了用水墨表现寂寥荒寒境界的先河。因为材质、自然灾害、战争等,到宋朝之时,王维的画作就已十分罕见。范纯仁在诗中指出韩铎家有传承的王维《寒林图》,可知韩氏是诗书传家的豪门家族。范纯仁除了赞美王维画技之高,还称赞韩铎的题画诗可以和王维画艺媲美,可见他对韩铎诗意之高极度褒扬,以为韩铎之诗是可以传世者。

此时,吴充和舒州即今安徽省潜山县文士曾中榜眼的王珪任宰相,他们对“新法”多有抵触,为此施政以温和为基调,使得“旧党”人士多有施展之机会。年长于韩铎的苏州吴县文士程师孟在年10月任越州即今浙江省绍兴市的知州,和苏州相距只有数百里之遥。在相对宽松的大环境里,众多文士对程师孟调任越州给予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