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孩童在洛阳城内嬉笑打闹,他们手里拿着弹弓,大叫着往城外奔去,沿路的大人们微笑地看向他们,闪闪身,任由小孩子跑过。
然而有一个孩子落在了后面,路旁一个少妇见了他惊呼:“好漂亮的小男孩!”
众人纷纷朝小男孩看过来,那些女性遏制不住内心的欢喜,手拉着手将小男孩团团围住,不让他过,呐喊声直冲天际。
这个帅气的小男孩名叫潘岳,字安仁,后世一般称他为潘安。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世说新语·容止》
潘安很帅,帅到一出门就会引来大批女人围观,帅到人们会向他的车里丢水果,帅到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美男的代名词。然而,就像许多偶像派一样,他本人并不甘心只做一个无用的花瓶,他想靠实力来打破世俗的偏见,来为自己正名。
于是潘安刻苦学习,年纪轻轻就已经闻名乡里。《晋书》中说:“潘岳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神童。”
因为成绩优异,加上出生还算不错,他得以进入洛阳的读书。
一番努力之后,他的才华已经得到世人认可,世人把他和当时另一位文章大家陆机并称,有“潘才入江,陆才如海”的美誉。
以为摆脱刻板印象的潘安踌躇满志,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华,定能在政坛大展拳脚。然而现实远没有理想丰满。
他入仕的第一站是在权臣贾充门下当幕僚,随后一直在不入流的职位上辗转浮沉,多年的郁郁不得志让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对着镜子看着鬓角的几缕银丝,发出沉重的叹息,一个令他不耻的想法涌上心头。
为劝导农民辛勤耕种,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都会在特定的时日象征性地下田劳作,而溜须拍马之辈早已备好纸笔,对皇上的这一举动大加颂扬了。放在以前,潘安所受到的教育断不允许他拍马屁,但长久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心已经让潘安黑化,趁着晋武帝司马炎下田劳作之际,他提笔,呈上来一篇《籍田赋》。
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为他换来河阳县令的职位,潘安虽然仍觉得大材小用,但还是去上任了,此时他的内心还保留着一份希望:只要好好干,我就一定能爬上去的。
所以潘安到了河阳,认真体察当地民情,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还在全县栽种桃花,成为美谈,河阳县一时间变成全国人民憧憬的地方,“河阳一县花”也常常用来比喻地方官善于治理。
但是,出色的政绩上面的人似乎看不到,潘安梦寐以求的升职加薪一直轮不到自己,于是他大发牢骚,回京城时故意在朝廷的廊柱上题诗一首:“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鞧,和峤刺促不得休。”把朝廷里的几位当权者大骂了一通。
这样的做法很快让潘安遭到了打击,他被贬到偏远的怀县当县令,在那里呆了整整十年。这番经历让潘安彻底黑化,他终于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当上了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趋炎附势的小人。
他先是投到权臣杨骏门下,做了一名主簿,但是好景不长,杨骏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杀,他手下多人都被牵连,潘安在好友公孙弘的搭救下才幸免遇难。
这次惨痛的教训并没有让潘安收手,他随后便经石崇的介绍攀上了另一个高枝贾谧。为了前程,他开始不择手段地讨好贾谧,卑劣无耻到对贾谧的车扬起的尘土也倒头就拜,尊严与风骨在他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西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年)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前往长安,石崇等人在金谷园设宴饯别,这次聚会号称“金谷宴集”,可以说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聚会。潘安在会上饮酒写诗,其中一句“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成了他与石崇最终结局的预言。
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成功夺权,他上位第一件事便是开始疯狂报复贾谧一党,差宰相孙秀去办理此事。潘安自然免不了受牵连。他诚惶诚恐地找到孙秀,低眉顺眼地对他说:“孙大人还记得我不?”
“哈哈!”孙秀轻蔑地笑了笑:“当然记得。”
昔日孙秀官微职小时,可没少受潘安羞辱,现在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就在石崇背着沉重的枷锁,缓缓走向刑场的时候,他侧身一看,发现旁边有一个犯人十分眼熟:“安仁,你怎么也在?”
“这不是要与你‘白首同所归’么。”他苦笑。
晋孝惠帝永康元年(公元年),潘安被杀,诛灭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