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国宝仿制品具有“类文物”和“类官窑”性质,相当于半个国宝。出于安保等原因,国家博物馆有时会以“高仿真品”代替重要文物参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国宝仿制品(古瓷)具有如下属性:
一、具有“类文物”和“类官窑”性质
1.中国国家博物馆监制
2.国宝级艺术大师以古法柴窑烧制
3.严守文化上的准确性以及形制上1:1的等同精准性
以上三点保证作品具有“类文物”和“类官窑”性质,相当于半个国宝。
二、具有“有限性”、不能二次复制
1.这些作品具有“有限性”,现存库存数量极少。
2.亲手制作作品的国宝级顶级大师已经故去或无所寻处,使古法手艺及制作精妙无法延续且不能二次仿制。
三、具有“年代性”
这些国博馆藏仿国宝都具有一定的年代性,有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制作的;有的是十四五年前制作的,例如明代洪武釉里红梅瓶是郑和下西洋周年纪念作品,制作于年。
四、具有“高门槛”
国博馆藏仿国宝的原作件件有来头,要么是孤品,要么是闻名遐迩的传世之作,要么就是藏在深闺无人知的“稀作”。古瓷器多是清代鼎盛时期的皇家宫廷艺术品。清朝的官窑瓷器是我国瓷器历史上的最高峰,其工艺水平无论是烧制、着色上釉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且官窑瓷器,最多只存一两件,更添珍奇。这些作品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出于安保压力在展览中用这些作品替代原件展出,这种功能性使得这些作品为了保证文化准确和质量精准而具有“高门槛”,具有典型的收藏属性。
五、多重防伪、国博制造
国博馆藏仿国宝采用“双款识”,除有国家仿制品的绝版编号外,还有国博手工加盖的国家博物馆收藏章,另附一本收藏证书,绝版收藏也使得这批仿制品在收藏者眼中价值更高。
六、是国礼和外交部订单
国博馆藏仿国宝曾经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曾经送给希拉里3个粉彩一个青花。外交部订购这些顶级作品,每年至少要下万元的订单。
国家博物馆馆藏仿国宝-鱼篓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短颈,圆腹,圜底,造型似鱼篓。
鉴赏要点:
1.人工手拉坯、手绘青花、国家博物馆款、保留原工艺
2.青花的温度不好把握,图案会不会散取决于温度的把握、
3.柴窑烧制,很难掌控
国博馆藏仿国宝-大明嘉靖年制青花凤穿花纹大缸。青花使用回青料,发色蓝中泛紫,为嘉靖“回青”之最纯正者。外壁主体饰凤穿花图案,一凤一凰鸾凤和鸣。缸沿上有的字样,如下。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
粉彩,亦称软彩,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中国画的用彩机渲染技法在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而成,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故称软才。粉彩瓷胎尤其考究,画笔纤细劲挺,画工工整秀丽,创烧于清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此盘折沿,弧壁,平底,圈足。器内外施黄地彩,通身彩绘翻莲纹等贯连,外底施松石绿釉,底款是双款,分别是:用青花书写“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另加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款。该盘使用描金技艺,金是99.9%;盘面使用刻功,有凹凸感;满花金彩;使用洋彩渐变技艺。
“民间仿制品都是照图片仿制的,而我们是照着真正的原品做出来的,技艺精细程度是民间仿制无法达到的。”仿制官窑瓷器,在民间少有。国博馆藏仿国宝技术含量高,几可乱真。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馆藏国宝仿制专家委员会,15位专家历经两年艰苦努力得以制成。从挑选原作到取材制作,整个过程由专家亲力亲为。全由景德镇出产。此次仿制过程,是先请师傅到北京看原品,再由3个瓷器专家在景德镇蹲点,完全复制了清代烧瓷的全套工艺,只要稍有一点不同于原品,就要打碎重来,成品率只有30%左右。这些作品是大概15年前由景德镇工匠进入馆藏库房,过手文物实物,对重量过秤,按原尺寸、百分之百按原物仿制。因为过手文物实物,所以与市面上的仿制明显不同。
橄榄瓶造型极为少见,惟其多见于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十分喜爱瓷器,有些官窑瓷器的造型品种、纹饰都亲自审定御批。雍正青花瓶在工艺上成就极高,讲究精工细琢,露胎处洁白细润,没有窑红出现,后代普通仿制者很难制出与其媲美的青花瓷。因此只要仔细观察青花做工是否精细,就能辨别其真伪。在胎釉造型上,从雍正开始,青花瓷的胎体开始变薄,且厚薄均匀,胎质洁白莹润,胎釉结合很好,釉质滋润,光泽度好。底款为双款,分别是大清雍正年制,中国国家博物馆。柴窑烧制。
国博监制、国宝级大师制作、类文物性、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年代性、高门槛、多重防伪、国礼担当使这些作品具有扎实确凿的收藏属性和升值空间。
除了瓷器以外,还有国博馆藏的青铜器及老玉值得鉴赏。
青铜冰鉴:鉴缶组合,肚藏玄机。夏天冰酒,冬天温酒。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也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双层方形的青铜盛酒器,专家对其命名为“青铜冰鉴”。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器,距今有着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冰鉴的铸造就是运用了范铸法和失蜡法相结合的方法。而纹饰繁密的青铜冰鉴能够制作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使用了失蜡法。失蜡法又称熔模法就是首先在泥做的内范的外面敷上一层虫蜡(内掺松香和油脂等),用这层虫蜡做成欲铸的青铜器的原大模型,并在蜡上面雕刻出精细的花纹。失蜡法铸造,制模工序简便,能够“所见即所得”,保证铸出后的铜器与原有蜡模一致,而且多么难做的青铜器也能铸出来。这款青铜冰鉴,是缩小版,底款为“国博衍艺”,限量件。
国博馆藏老玉——福寿透雕国博馆藏老玉——福寿透雕:寿字蝙蝠,有玻璃光、拉丝痕。
鉴赏要点:
1.中间为寿字,动物为蝙蝠,寓意福寿
2.有玻璃光。老玉呈现玻璃光说明是经过打磨制作的精品
3.具有拉丝痕。每个镂空和缝隙都有典型的拉丝痕。
国博馆藏和田老玉——龙纹镶嵌片鉴赏要点:
1.明代中晚期的官造和田玉
2.玉料为荔枝色,国家博物馆展厅中乾隆玉如意和笔筒也是荔枝色
3.龙纹,明代有严格的规制——龙纹当为宫廷官造
国博馆藏老玉——白玉天鸡鉴赏要点:
1.属于明代早期作品
2.玉雕最高级的是圆雕,最费料,是立体雕。
3.作品属于圆雕,是雕刻手法中比较难的一种雕刻方法。圆雕一般用来把玩,收藏。圆雕对雕刻师的考验也是很大的,因为它需要从玉的各个方面都进行雕琢,它不像浮雕一样,只能从一个方向观察的到,是从上下左右四个方面都能看到的。这就要求雕刻师要对比例有个很好的把握,而且不仅要求画像要逼真,生动,还得准确表达出情感,这是很难的。
鉴赏以上艺术品可与博索艺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