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名人传记

l世界上存在一种天才,他们说着我们普通人从未想过,听过之后也无法完全理解的话。这种天才揭示的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巨大的鸿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就是最好的例子。值得庆幸的是,天才是少数的,人才是大多数的。

l我们可能对天才无法企及,如果我们想让自己是未来的人才,却是可以做到的。那么,怎么使自己更快地聪明起来呢?

l后天的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有知识的人学习,向已取得某种成功的人学习,或许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大的捷径。

l我认为,优秀的名人传记,既是书本,传主又是某种成功的人。所以学习名人传记,既是向书本学习,又是向某种成功的人学习,这是使自己聪明起来的一举两得的方法。

l梁启超,大家都很熟悉,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就很提倡读传记。他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里,谈到“二十四史”的读法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通俗一点讲,就是读名人传记可以让人聪明起来,这也是阅读名人传记最大的价值所在。

l当然了,学习名人传记的效果,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总体上是最能激发人的志气。

l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与传主对比联想,名人们已经走过的人生道路,不论是成功的或失败的,都有可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得到借鉴和启示。人的志气有可能从学习名人传记中被激发出来。

l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人的志气到底指的是什么?其实,它指的就是人的志向和气量。人的志向是人对个人前途的内心向往;气量也就是一个人的肚量、胸怀。人的志向和气量,不是天生的,它是受环境的影响和所受的教育而形成。

l以《中国历史名人传评50讲》第一讲的刘邦为例,谈到刘邦,我们通常会想起痞子和流氓这两个词,但是这样一个流氓混混,为什么能够建立伟大的大汉王朝呢?这和个人的志向和气量都分不开。在讲到刘邦的时候,我们分别分析了刘邦是如何用比他能力强的人、与他理想不一致的人,以及有野心的人、有污点的人,等等。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他的气量足够的大,能包容各种人才为他所用,这是他开创帝国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

l学习名人传记是激发人的志气的途径之一,而且是最能激发人的志气。一个有志气的人,有志向、有气量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太差!

l同时,学习名人传记可以帮助增长我们应事接物的智慧。所谓应事接物,就是处理事情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习名人传记,借鉴优秀传记中的人际交往经验,可以在这方面增长智慧,让自己聪明起来。

l我们是群居动物,生活在社会或集体中,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都免不了与人打交道。那我们该怎么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呢?人物传记中提供了正反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少走人生弯路。

l咱们依然是以刘邦为例。在追随楚怀王的时候,刘邦给自己的定位就忠诚顺从的老实人,楚怀王指哪儿他就打哪儿,从来不违背。而项羽则把私心表现得极为明显。楚怀王把刘邦这个老实人封为“郡长”,把项羽封为了低一级的“县公”。楚怀王又搞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怀王之约”,还多次阻扰项羽入关,虽然他最后没有当上关中王,但却成功地把“汉王”两个字,和“反项盟主”这个词划上了等号。如果项羽懂得审时夺度,经营人际关系,那么楚河汉界的历史是否会改写呢?

l现在流行一句话:关系就是生产力。关系好的时候,不行的事情也可以行;关系不好的时候,举手之劳的事也不可行。向优秀的人物学习,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为自己人生的成功基石添砖加瓦。

l最后,作为一位编辑,我也喜欢学习人物传记。每当我感到失落、焦虑、恐惧,就喜欢翻开人物传记。因为那些传记里,记录着各种各样经历过人生坎坷,不顺利的人对自己人生的记录。看看他们如何处理困境,便会收获很大的正能量,发现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也不过如此。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向上的心态,不断成长,突破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l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前言里写道:“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作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我们学习名人传记,也是在汲取伟人的智慧,激励人生的勇气,获得心灵的安慰。

l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