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士的教科书”,鲁迅先生曾将《世说新语》归结为一部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世风书籍”。忆往昔,魏晋南北朝时代既是“教育大退步”的时代,又是“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混乱割据、政权动荡既成就了思想混乱、无尊礼法的“退步教育”,亦成就了灵智开化、多元交融的“进步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独尊儒术”观念崩塌,儒学衰微,百花再次齐放。政权的频繁更替使得儒学不再有稳固的地位,此时的士人阶层企图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寻找治国的良方,于是,多元思想交融碰撞的局面便形成,士人阶层不再为维护皇权而奋斗,更多的是寻找解决混乱割据、残暴无道的局面的方法,这也就使得“探索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家学也便兴起。“新语”依托家学而生,附于名士而起。“三纲五常”中妇女依托夫君的大格局的破裂使得文化风气在更加广阔的范围里传播,出现了一批极具文思的女性文学大家,“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她们同男子一样站在社会政治的前端,同样关心国家大事,同样可以“替父出征”。在这个时期,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全面觉醒,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这是“人的觉醒时期”,人的主体意识在这一时期全面觉醒,不再抱有家国思想,更多的是“家家”、“国国”的以一而二的分离思想,家才是每个人该保护的最小单位,皇帝也不再是大家长的尊称,更多的是荒淫暴力的代表。所以,家族教育在此时胜过了国学教育,部分知识分子积极入世,寻找解决动荡的方法;另一批知识分子遁入山林,不愿面对知识分子的命运,此时的士人就具有了最初的独立意识。从《世说新语》的三十六纲中不难看出尊重和激励是其最主要的潜隐教育观念。儒学也许是比较开明的治国方法,但绝对不是最有效地教育方法,统治者对思想的严格把控也使得本就拘束的儒家思想更加具有局限性。所以,当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不再控制社会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才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文坛上,此时的文学颇具灵性,人性也出现开化之势。刘义庆通过三十六个不同方面的故事,包括逸闻轶事、励志故事、悲惨故事来绵绵不绝的昭告世人,不仅士人需要教育,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每一个人都需要知识的激励,需要榜样的激励;每一位知识分子都需要得到尊重,都需要参与到国家大事的管理当中,上下一统。思想的解放和多元才是教育最好的方法,宽松的格局才是教育发展的最好的天地,激励世人的社会环境才是教育前进的最好动力。你的喜欢至关重要!喜欢我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