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之顾荣施炙的故事

北京能治白癜风病的地方 http://pf.39.net/bdfyy/bdfzg/150202/4570776.html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二十五

一、背景介绍:

东吴被晋朝灭了以后,作为东吴最显赫家族之一的吴郡顾氏,也不得不投靠新政权。顾荣是东吴名相顾雍的孙子,也是顾氏家族乃至东吴士族中的佼佼者,与大将军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到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以后,被人合称为“洛阳三俊”。

三俊不是说这三个人长得有多帅,而是指他们的文采好。即便东吴士族被北方士族看不起,被称为“亡国之余”,但是顾荣和二陆的才华还是受到了西晋一些高层知识分子的欣赏,在司马炎时代和贾南风当权的时候,他们也颇受优待。

到了八王乱起,各任掌权的藩王,也曾对他们委以重任。但是陆氏兄弟却死于谗言与嫉妒。而顾荣见势头不妙,早早就抽身回老家避难。此后虽然在投靠谁的问题上有所动摇与反复,却基本上能趋利避害,最终跟琅琊王司马睿搅合到一起。他利用自己在“后孙吴时代”在江南士族中的影响力,成为了司马睿政权收买东吴士族的有力武器。

本文说顾荣在洛阳,被人请去喝酒吃烧烤,按《晋书》的说法,应该是在八王之乱前,他在尚书省当官的时候发生的。那时候顾荣这个被北方人瞧不起的南方佬,能跟同事们相处这么融洽,也能看出顾荣这货平时会来事。

初,荣与同僚宴饮,见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荣割炙啖之。坐者问其故,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及伦败,荣被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晋书顾荣传》

二、戏说新语

晋朝统一天下,苏州地界的吴郡顾氏最优秀的人才顾荣,跟陆氏兄弟到了新政府的都城找工作。虽然遭到了不少傲慢之士的白眼与冷嘲,但他们横溢的才华还是征服了许多上层人士,顾荣也顺利进了尚书省。

顾荣不比陆机那么孤傲刚直,他相当圆滑,没几天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老哥兄弟的叫上了。有天打完卡下班,顾荣正在饮水机那儿把保温杯加满水准备带回家喝,领导突然出现在身边对他道:“小顾啊,今黑到俺家喝几杯,到时候介绍几个领导给你认识认识。”

顾荣求之不得,连忙答应下来。回家换了身利郎,顾荣便揣着华子,拎着茅台到了领导家。当时四海一统,马放南山,晋武帝带头搞起了纵欲主义。于是上行下效,朝野之间奢靡之风盛行。领导家的豪宅自然也是极尽奢华,家里的奴仆都是穿的绫罗绸缎,穿行于客人之间,奉上各种美酒佳肴。

领导正在和几个挺着啤酒肚,叼着雪茄的大佬谈笑风生,看到顾荣到了,就招呼他到自己身边,向他介绍这位是某部长,那位是某省长,顾荣一番应酬,马屁拍的响亮,哄得那几个大佬开怀大笑。

等宴会正式开始,宾主分别落座,领导举起杯子道:“俺们河南洛阳嘞,喝酒有个规矩,要先干三杯才上菜,谁不喝三杯那是不给俺面子。”主人发话,谁敢不从,于是就有几个江南名士呕吐当场,一片狼藉,却换来主人和宾客们的开怀大笑。

顾荣虽然事先做足了准备,吃了碗米线又喝了碗葛根汤,但是三杯白酒下肚,胃里便翻江倒海一般。等到主人命令仆人上菜的时候,顾荣实在一点胃口都没有了。

当晚的主食是烤肉,话说那外表金黄焦脆,内里香气扑鼻的烤肉,平时可是顾荣的最爱。平日下班后,晚上和哥们儿到丽景门的夜摊上吃烤串喝洛阳宫,是顾荣在洛阳生活时最快乐的时光。但是此时此刻,他看到仆人端上来的烤肉,却只感到腻味。

顾荣这边是毫无食欲,但他瞥见端着烤肉盘的那名仆人的哈喇子都要滴到肉串上了。顾荣觉得好笑,便悄悄地问:“想吃吗?”仆人边咽口水边点头,眼神中透漏出极端的渴望。

这时主人又举着酒杯发话了:“咱今黑吃烤肉,都得想法给俺吃完,吃不完就是不给俺面子,要再罚三杯酒。来,喝了这杯酒开怼。”

当时用餐施行的是分餐制,各人之间都是分开跪坐在自己的坐席上,身前摆一个几案,酒食都是每人一份,干净卫生。所以顾荣虽然也举着杯子,脸上洋溢着恭敬的微笑,却待众人仰头喝酒的瞬间,把酒倒进了左袖之中,然后发出“啧啧”的品酒声,不断重复:“好酒,好酒。”

古人喝酒影视剧照

主人和其他宾客虽然没看到,但是端着烤肉侍奉的那名仆人却一览无余。顾荣忙朝他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然后对他道:“你是不是没吃过烤肉啊?”看仆人委屈的点点头,顾荣接着道:“今天我这份烤肉归你了,你尽管吃个够。”

仆人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他看到顾荣坚定而鼓励的眼神,才不顾一切的狼吞虎咽起来。他没想到以自己的身份,居然能受到这么大的官员的关怀,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于是吃着吃着忍不住哽咽起来。

他没想到,别人也没想到,顾荣旁边那货就举手道:“报告领导,顾荣这小子耍赖皮,让仆人帮他吃烤肉,这是作弊,不给领导您面子,该罚他喝酒喝到死。”主人的脸也沉了下去,瞪着顾荣道:“小顾,你啥情况,咋叫这下等人吃你嘞烤肉,你要不给俺说出个一二三,俺可不依你。”

顾荣多能说,早就有计较,便缓缓答道:“诸位领导、各位大哥,首先刚才俺们领导说自己想办法把烤肉吃完,没说必须自己吃,我请外援不算违规吧。其次,人都有恻隐之心,这仆人天天端烤肉的,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太可怜了。再次,这仆人每日里与烤肉接触,却没吃过烤肉,说明他虽有机会却从没有偷吃过一口,这种好员工应该奖励啊。也就是咱们领导水平高,才能把奴仆这种下等人管理的这么好!”

从出土壁画看,古代就有这种烤串了

主人听罢忍不住拍着大腿道:“小顾,你说嘞太好了,就是这个理儿!来,兄弟们,咱们再走一个。”于是当晚宾主尽欢,吃烤肉的仆人也深深的铭记住了顾荣的恩情。

宴饮的欢乐喧闹声还未散尽,中原大地上却突然马蹄声起,司马炎死后不久的八王之乱及随之而来的蛮族入侵,使中原板荡,生灵涂炭。顾荣一看这阵仗,官越大死的越惨越快,那还当个球啊,赶紧蹿吧,毕竟老家那里产业丰厚,又有自己的势力。

顾荣想从洛阳回苏州,当时又没有飞机、火车、高速公路,又正值乱世,胡贼与乱兵、流贼四处活动。这不,顾荣一出洛阳城,便碰上一群流民扛着锄头,挥舞着镰刀将他围了起来。

在这危急关头,一名黑衣人突然从天而降,护在了顾荣马前。只见他抽刀一挥,白光闪过,一圈流民们的锄把、镰刀柄便全部断为两截。流民们见状便纷纷四散而逃。顾荣长出一口气,在马上一抱拳,正要对黑衣人道谢,却见那人已掠出十丈开外了。

此后的行程,但凡顾荣碰到危难,这名黑衣人总是及时出现,以高超的武艺替他化解险情,然后便飘然离去,不曾留下只言片语。直到顾荣过了长江,回到了自己的地盘,那黑衣人才在一天夜里出现在顾荣的窗外。

顾荣当时正在屋内吃烤串,看到窗纸上人影闪动,吓得大喊一声,便准备招呼警卫。窗外之人朗声道:“大人莫怕,我一路护送大人,您如今已经到家,小人也该告辞了,山高水长,今后恐怕再难相逢,望大人多保重。”

顾荣才知道窗外之人便是一路上救自己无数次的黑衣人,便颤声道:“恩公!您一路屡次相救,恩同再造,荣尚未报答恩公,您莫要离开,我顾家所有的产业都可送于恩公。”

窗外人道:“大人您还记得当年您送烤肉给仆人吃的事情吗?小人便是当初受您恩惠那名仆人啊。”言讫飞上屋檐,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屋里的顾荣方才缓过神来,喃喃道:“古人道:‘一餐之惠,恩今不忘’,古人诚不我欺也!”

三、故事解读

这个烤肉仆人报恩的故事,既然入得了《世说新语》的“德行第一”,说明刘义庆时代,对故事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是赞赏的。可他赞赏的是施小恩惠的顾荣,还是报答一饭之恩的仆人,或者两者皆有之呢?我们先看看此前发生的类似故事。

秦穆公的千里马被一群山民吃了,秦穆公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拿出美酒于那些山民,还对他们说:“我听说吃千里马肉,不喝酒,会有生命危险。”山民们知道秦穆公的身份后,又羞愧又感激。终于在秦晋之战,秦穆公遭遇危险之际,这群山民集体暴走,将秦穆公救出重围,报了酒肉之恩。

赵宣子赵盾,在翳桑看到一个面黄肌瘦之人,将要饿死了,便派人送食物给他。那名饿汉却只吃一半,赵盾问其故,饿汉说家有老母,剩下的一半食物是留给妈妈的。赵盾就另外送了一份食物给他,让他拿回去孝敬母亲。后来晋灵公派人杀赵盾,眼看赵盾命在旦夕,晋灵公的杀手中有个人突然反水,杀了其他杀手,将赵盾救走。赵盾问他何以这么做,那人说他就是当初翳桑的那个饿汉。

韩信年轻时穷的要饿死了,跑到河边钓鱼准备靠鱼肉充饥。可是他打仗的本领大,钓鱼的功夫却不行。河边洗衣服的大妈见他那么惨,就从家里带饭给他吃。后来韩信助刘邦灭项羽,受封楚王,找到了洗衣大妈,赠送给她千金黄金。

漂母赠饭的故事

这些历史故事,跟《世说新语》本篇的故事一样,都是宣扬一顿饭的恩情,获得了无数倍的回报,堪称是投资界的传奇。但是施恩之人,当初只是因为怜悯之心,本着“仁”的原则做事,并不奢求能有回报,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已。而受恩之人,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甚至用生命去报答当初那一顿饭,这种知恩图报体现的“义”字正是古人大力宣扬的。因此,这种正能量的故事为人所津津乐道便不足为奇了。

作为大名士的顾荣能分烤肉给仆人,用今天的话说是没有阶级歧视,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但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在士族的意识形态里,“小人都不可与作缘”,就是说高门士族都不应该跟下等人打交道,所以顾荣赠肉给仆人,还被同僚们嗤笑。这其实更能显示出顾荣的与众不同,他把“仁”字贯彻到小事上,小人物上,要不人家怎么能成为东晋开国之主司马睿的大腿,而当初嘲笑他的那些同僚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而恰恰是顾荣这次看似随意的一次分享,却意外的救了他的命。因为吃了烤肉的也是个讲究人,没有忘记顾荣当初的一顿饭,和顾荣瞧向自己时满眼的关心与尊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小人物也可以有大义气、大格局,为曾经厚待自己的人洒下一腔热血,又算得了什么。

因此,我认为顾荣是个好同志,仆人也是个大豪杰。他俩一个成“仁”,一个取“义”,一顿饭能吃出来中华民族的两大传统美德,千载之下,犹令我辈击节赞叹。对此,您是怎么看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