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古稀之年写秦岭万物有灵,人性向善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贾平凹是土生土长的秦岭人,秦岭一直是他的创作源泉,笔下的故事都发生在秦岭及秦岭南北。但他一直没有单独地、特意地写秦岭,他想把自己的人生体悟和阅历写出来,于是有了这部《秦岭记》。

  贾平凹对秦岭的感情无比深厚,他用“厚积薄发”一词来概括自己的写作感受。“我可以不停地写下去。”贾平凹说,“一个70年秦岭人对秦岭的感情,都渗透到里边了。”

  他坦言,从事文学创作50多年,写秦岭不变,但怎么写,变化不小。“写作品实际上也是在写自己!”“年轻时写的作品更有激情,更优美、浪漫一些。年纪大了以后,更注重写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的体悟。”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分析说,《秦岭记》中有大量关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山林动植物的描述。他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贾平凹年轻时的生机活力,但现在的叙述相对沉稳,更有境界了。可以说,《秦岭记》是贾平凹沉潜累年、沉淀半生的作品。

  近60个“志人志怪”故事

  赋予作品独特魅力

  在创作《秦岭记》时,贾平凹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笔记体小说的写法,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书里的故事,有的是他听来的,有的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有的是采风了解到的。

  从内容上看,《秦岭记》可谓秦岭腹地的山川草木志、动物志、村落志、人物志。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介绍,贾平凹一个个村落、一个个人地写,写了将近60个故事。这种《山海经》式的写法,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每一个故事看上去都是独立的,像一部部短篇小说一样。但站在高处看,我们会发现其实他写了一个完整的秦岭,里面有不同样貌的人,不同地域的历史故事和玄幻传说。

  贾平凹在《秦岭记》中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意象:可以听懂人话的忠犬,高僧进入便会流出泉水的山洞,人抱着哭叶子就会一起流眼泪的皂角树,可以进入别人梦境的小职员……“这也是他的《聊斋志异》,记录了他对现实人生和超越自然的一些东西的理解。”孔令燕说。然而,那些玄之又玄的神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对人间正道的坚持。

  “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

  不同于大多数作家,贾平凹坚持手写创作。《秦岭记》出版之前,他给施战军寄去一本厚厚的手写复印稿,极具个人风格。贾平凹说:“人一生做什么事情,能写多少字,这都要经手的,不如用笔慢慢写。”

  一直以来,贾平凹始终坚持对文字的雕琢和打磨,他要求自己对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不能敷衍。对于时下文学创作中出现的轻浮、调侃的文字风格,贾平凹表示自己是不喜欢的,还是希望写真诚朴实、能准确表达自己情绪的文字。“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这是一个作家最基本的东西。”他说。

  故乡是文学创作的一大母题。施战军认为,贾平凹是用人文的态度创作《秦岭记》的,“他笔下的人物甚至器物、动植物都非常有灵气,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所以说,《秦岭记》从多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值得阅读、值得研究的文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