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名士王戎的多面人生

治疗青春痘北京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60740.html

本文转自:长春日报

□邱俊霖

王戎,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出自魏晋高门士族琅玡王氏,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如今,人们对他的了解多半源自“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其实那只是他多彩人生的一个侧面而已。

不取道旁李的天才少年

王戎7岁的时候,有一天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当时路边的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树枝都被压弯了。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去摘李子吃,只有王戎一动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李子树就长在路边,还能剩下这么多,说明这棵树上的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如此。

王戎不但判断力令人叹服,性格也颇为沉着冷静。《晋书·王戎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戎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宣武场看戏,场上有一只关在栅栏里的老虎。大家正看得兴起,老虎突然“发飙”,吼声震天,看热闹的人都被吓跑了,唯独王戎站在那里,神色镇定。坐在阁楼上的魏明帝见到他的反应,啧啧称奇。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王戎的父亲王浑是朋友。有一回,阮籍去找王浑,看到年仅15岁的王戎神采非凡,便和他聊了很久。然后,阮籍对王浑说:“你儿子和你不一样,他特别清雅,和您聊天,不如与阿戎聊天。”后来,阮籍与王戎成了忘年交。

在阮籍的引荐之下,王戎早早地加入了“竹林俱乐部”,与当时的名士一起在洛水边清谈、游乐。不过,别看王戎能与竹林名士谈笑风生,却也有很“俗气”的一面,他的抠门被《世说新语》记录下来。

卖李挖核的“铁公鸡”

王戎天生与李子结缘,长大后还做起了李子生意。他家院子里有很多李子树,结出来的李子非常甜。他卖的李子很特别——“无核李子”,这倒不是他研发出来的新品种,也不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完全是怕有人得到李子核后种出同样甜的李子来,抢了他的生意。所以每次卖李子前,他都要想方设法把李子核挖出来再卖。

王戎小时候因为李子成了“神童”,上了年纪后却为了几个李子掉进了钱眼里。如果你以为王戎只想赚点钱补贴生活的话那就错了,王戎不仅爱钱,而且抠门,简直就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南朝刘义庆主持编纂了一本《世说新语》,记述了魏晋时期人物的言谈轶事。书里专门开设了“俭啬”一门,记载了魏晋时期的9个典型抠门故事,其中4个发生在王戎身上,卖李挖核只是其中1件,其他3件抠门事更令人咋舌。

有一回,王戎的一个侄子结婚,他只送去了一件单衣。没过几天,他又把那件单衣要了回去。

王戎的抠门并不是具体针对哪个人,哪怕是自己亲生女儿也不例外。王戎的女儿结婚时向他“贷”了一笔钱。要是别人,也就当成给女儿的嫁妆了,可王戎过不了这个坎,再见到女儿时就板着一张脸。他女儿当然了解这个“铁公鸡”父亲的心思,赶紧凑钱把这笔钱还了,王戎这才恢复正常。

王戎晚年官至司徒,拥有房屋、仆人、良田等众多财产,在当时的都城洛阳无人可比。即便如此,他还常常晚上和夫人点上蜡烛,把筹码算盘摆一桌,核算家里的财产,活脱脱一副守财奴形象。

不拘礼节的孝子

王戎还是晋代有名的孝子。母亲去世后,王戎没有遵从当时的礼法,该吃肉就吃肉,该喝酒就喝酒,但是越来越瘦,瘦得皮包骨头。有时王戎看着别人下棋,却面容憔悴,起身时甚至还得拄拐杖。

王戎老同事和峤的父亲刚好也去世了,和峤哭得死去活来,还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还睡草席。他们的同事刘毅(字仲雄)经常去看望他们。有一回,晋武帝司马炎见了刘毅说:“听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和峤,据说和峤悲伤过度,让人很担心啊。”刘毅却说:“和峤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和峤是生孝,王戎是以死尽孝啊。陛下不必担心和峤,此时更需要关心的是王戎呀。”王戎对母亲的哀悼可能少了几分形式上的约束,但那种由内而外的真挚情感却令人感动。

王戎的不拘礼节还体现在和妻子的生活小事上。他的妻子喜欢叫他“卿”,这个称呼在当时表示亲昵,可是在那个时代,女性叫丈夫“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于是王戎纠正了她。王戎妻子听了振振有词:“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意思是:“我因为亲你爱你,所以才叫你‘卿’。我都不能叫你‘卿’,那谁应当叫你‘卿’呢?”王戎于是听之任之。

王戎和妻子的这段对话,还为后世贡献了“卿卿我我”这个成语。他们之间少了举案齐眉的约束感,却多了几分亲近与爱恋。

坚守原则的爱财者

王戎19岁那年,父亲王浑去世了。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在当时很有名望。他去世后,一些老部下、老同事凑了几百万钱,送给王戎做慰问金,王戎坚决不收。他虽然爱钱,但知道自己不能因为贪图利益败坏了父亲一生的名节。

王戎的官越做越大,想巴结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比如南郡太守刘肇就送给他50端“筒中布”(古代一种细布)作为礼物。王戎将礼物退回,他没有揭发刘肇的违法行为,还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刘肇。

后来,有人就这件事对王戎进行口诛笔伐,认为他虽然退回了礼物,但对贪官污吏表示感谢,也不是什么好人。晋武帝司马炎却说:“王戎这样做也不是怀有私心,他还不是为了让你们这些同僚别太难堪嘛!”

“与时浮沉”的职场“不倒翁”

步入职场后,王戎一路当到了荆州刺史,之后改任豫州刺史、建威将军。从官名可以看出,王戎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西晋咸宁五年(年),晋国发动灭吴战争。王戎自豫州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东吴将领杨雍、孙述以及江夏太守刘朗等望风而降。因此,王戎还在《三国演义》最后一回中扮演了一个龙套角色: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跟随琅琊王司马伷兵临石头城下,此时东吴皇帝孙皓已经投降,三国归晋。

王戎在职场上一步一个脚印。灭吴之战胜利后,他历任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要职,还被晋升为安丰县侯,后加“侍中”头衔。

太熙元年(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大权落入太后的父亲杨骏手中。不受信任的王戎得到了一个看似德高望重却没什么实权的新岗位——太子太傅,就是给太子司马遹当老师。

那时,为祸天下的“八王之乱”已经拉开序幕。第二年,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东安公司马繇发动政变,让杨骏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杨骏疏远的王戎重获当权者信任。当时,在政变中立功的司马繇权倾一时,王戎提醒他:“您现在大权在握,但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您做事要考虑深远些。”司马繇不听,依然我行我素,后来被免职流放。

不久,王戎调任尚书左仆射,这个岗位主管官员任免,权责不小。王戎发扬创新精神,推出了甲午制,凡是出来当官的新人,都要先到地方岗位上锻炼,然后按照实绩进行分配。

这个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司隶傅咸却指出了问题:“《尚书》规定,官员每三年考察一次,考察三次后才能赏罚升迁。现在的官员频繁调动,来来回回,给基层造成了很大负担,耽误百姓生产,而且滋生了不良风气。”他还建议免去王戎的官职,不过王戎与当权的皇后贾南风是姻亲,并未受到影响。

此后的两三年里,皇后贾南风接连掀起了多场政治风暴,光是王爷就杀掉两个,至于名士大臣,被杀被贬更是家常便饭,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这时的晋王朝已是一派日薄西山的景象。王戎行事非常谨慎,选官时便打太极,不用寒士,没能力的人也不辞退,就在各个门阀和部门之间来回轮换。史书称他“与时舒卷”“与时浮沉”,说白了就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过了几年,王戎继任司徒,位极人臣。但他上班时经常把公务交给僚属,自己骑着小马从便门出游。尽管工作敷衍,但王戎没有当官的架子,去自己庄园也不带随从,腰间别着一块毛巾。不认识他的人,谁能想到他是朝中高官呢?

元康九年(年),皇后贾南风准备把不是自己亲生的太子司马遹废掉,王戎曾当过太子太傅,却未提出反对,于是他的履历上多了个污点。

永康元年(年),赵王司马伦利用贾后乱政引发的社会不满发动政变,取代了她,独掌大权。司马伦有个叫孙秀的亲信,可谓臭名昭著,得势之后便滥杀无辜。按常规,王戎曾经依附贾后,理应被除掉,但他却因故逃过一劫,而这个“故”发生在很久以前。

魏晋时期有人物品评的风气,就是年轻人喜欢找名士来评价自己,如果得到好评,履历含金量就会提高不少。孙秀年轻时在琅玡当小吏,想让王戎的堂弟王衍来评价一下自己。王衍本来不想理会,可王戎却看出此人日后一定会兴风作浪,于是劝王衍给孙秀一个“满分好评”。后来,想到王氏兄弟当年这个“好评”,孙秀心一软,只是强制王戎哥俩退休了。

很快,司马伦便激起众怒,齐王司马冏取而代之,王戎成功复出。但是司马冏揽权后沉溺于酒色,太安元年(年),河间王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冏。司马冏慌了,让王戎想办法应对。王戎被迫表态:“您起义兵匡扶大业,是个大功臣。但是赏罚失当,埋怨的人很多,建议您主动回封地,还可保住爵位。”

司马冏的一位谋臣怒斥道:“汉魏以来,哪个打道回府的失势王爷能得到保全?眼下就该把提这种建议的人杀掉!”王戎听了吓出一身冷汗,找借口逃入茅房,假装五石散(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上瘾型药物)药力发作,一口气遁入粪坑,才没有招祸。只不过,这件事后来成了人们的笑料。

没过几天,司马冏便在斗争中失败,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相继掌权,而王戎依然当他的名士和高官。

生逢乱世的名士

永兴元年(年),70岁高龄的王戎和晋惠帝被东海王司马越挟持,前往讨伐驻扎在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最后一败涂地。王戎和晋惠帝都成了司马颖的俘虏、人质。史书记载,王戎在危难之际“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

随后,司马颖先后败逃洛阳、长安,王戎则趁机逃到了郏县。郏县正值饥荒,饿殍遍地,县令华谭正在设法抚恤百姓,王戎知道后捐出了斛粮食,接济百姓。在当时,这大约相当于18吨粮食。

王戎晚年时,有一次路过黄公酒垆,回头对同行的人说:“我年轻时曾和嵇康、阮籍在这里快乐地喝酒,还一起到竹林游玩。自从嵇康和阮籍去世之后,我就被时事所羁绊。现在酒垆近在眼前,但回首故人往事,却仿佛相隔万里山河。”言语中饱含怀念、无奈与伤感。

在最后的时光里,王戎终日以宴饮自娱,在“八王之乱”结束前一年(年),离开了那个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