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第十四篇,卧冰求鲤的王祥算不

原文

王祥①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②好,母恒③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zhuó)④之。值祥私起⑤,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

①王祥:字休征,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他以孝顺出名,有“孝圣”之称.

②殊:副词,很、非常。

③恒:经常、常常。

④斫:砍。

⑤私起:起床小便。

译文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恭敬。他家有一棵李树,结出的李子特别好,后母经常让他守护李树。有时忽然来了风雨,王祥就抱着树哭泣。王祥曾在另外一张床上睡觉,后母自己去偷偷地砍他;赶上王祥起床小便去了,只砍到了空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为此遗憾不已,就跪倒在她面前请求她处死自己。后母因为这件事而感动醒悟,从此疼爱他像对亲生儿子一样。

开始胡扯

一、沂水上“卧冰求鲤”的美丽传说

今天要扯的这位可是大有来头,他是“王与马,共天下”中琅琊王氏实际上的奠基者,更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这篇故事的主人公。

在流传最广的《卧冰求鲤》版本中,王祥成了毫无生活常识的缺心眼。一年的冬天,王祥的继母生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王祥跑到沂水一看,冰冻三尺,于是光着膀子趴在冰面上,试图通过释放小宇宙的方式,把冰面化开。结果他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了坚冰和大鲤鱼,于是冰面自行融化,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直接跃到他身边。

东北的朋友们可能知道,大冬天要捕鱼,只要把冰面凿开,鱼是会出来透气的,捕捉起来也很容易,像王祥那样赤身裸体的卧在冰面上,大概率是要为艺术献身的。这种神话故事般的演绎,实在让人难以信服,但是在古代以孝道为先的社会里,王祥的天人感应正代表了“孝”是上天所推崇的。

实际上,在早期的版本中,王祥只不过是把上衣脱了,露出健硕的胸肌,这样凿起冰面比较利索。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水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晋书王祥传》

“祥解褐扣冰求之,忽冰少开,有双鲤出游,祥垂纶获之而归。”——师觉《孝子传》

这些记载的王祥变成了个正常人,智商直逼喝水的乌鸦,还知道用钓鱼工具。但是古人的想象力不逊于今人,慢慢的王祥就成了“卧冰”的傻子了。

不得不说,王祥这个后妈朱夫人,真的是个小吃嘴精。除了吃鲤鱼,在房玄龄主编的《晋书》里,还有“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的记载,这是要吃烤黄雀。还有这个记载:

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这是说这个后妈除了吃肉,也注意营养均衡,吃自家种的丹柰(一种李子)。王祥就是他的守树人,平时要防着小鸟啊,鼠蚁啊这些小动物偷吃果实,有风雨的时候,果树摇晃,王祥怕果实坠落,以自己单薄的身体抱着树干,妄图使它静止。真是太危险了,难道老师没教过王祥“下雨时不要躲在大树下”吗?还抱着树,简直是充当人形避雷针,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学他哦。

关于《晋书》里王祥守树这个记载,跟《世说新语》地十四篇里记载的大同小异,只是《晋书》没有关于后妈半夜去砍王祥的记载。

二、来自后妈的暗杀。

那后妈究竟有没有试图暗杀王祥?我们先看看《世说新语》里的记载。说“祥尝在别床眠”,这一句就大有文章。“尝”是曾经的意思,王祥在“别床眠”似乎不是经常性的行为。那他平时不在“别床眠”,莫非跟父母一起睡吗?

关于王祥的出生日期和年龄,今人多有考证,比较为人所接受的生年有公元年和公元年两种,卒年基本上确认是公元年。而王祥的后妈给他生的异母弟王览,则比较确定是生于公元年,兄弟二人至少有22岁的年龄差,以此推知,王祥的后妈朱夫人的年龄,正常情况下,不会长王祥太多,同床而眠简直是不可能的。

王祥的祖父王仁,曾经做过东汉的青州刺史,他的伯父王睿,做过荆州刺史(后来被孙坚逼死),可谓是官宦世家。王祥的父亲王融,虽然“公府辟不就”,没有做官,但是这种世家大族不差事,陈蕃年轻的时候就有独立的庭院居住,王祥住个单间应该不成问题。

就算王祥的后妈是高龄产妇,得以大王祥许多岁,而此次暗杀发生在王祥小时候,自己尚未生产,王祥是王家的独苗,那她想弄死王祥,王祥的老爸能愿意吗?她又何必要半夜搞暗杀,直接来个溺亡、坠井,死无对证,岂不是不招惹嫌疑。如果说她这次暗杀事件,发生在儿子王览出生以后,为了争夺家产而生出谋害之心,则当时的王祥,至少是二十多岁的青壮年,她半夜持凶器杀王祥,难道不怕被不明真相的王祥当做是盗贼而反杀吗?并且既然已经下定决心除掉王祥,只朝着被子一顿砍,就不确定一下得手没有?发现没有得手,就不会躲在门后,等王祥回来时从背后下手吗?

王祥也是厉害,撒个尿回来看到满床的棉絮,一下子就知道是后妈来过,还知道后妈肯定要遗憾,于是自己跪到后妈面前说:“妈,孩儿令您不开心了,您现在就砍死我吧,只要能令您开心,孩儿死不足惜。”莫非王祥早就知道后妈要干掉自己,所以移床别居是为了避祸?那他作为大孝子,直接悬梁自尽得了,后妈岂非就会心满意足了。

房玄龄的《晋书》不记此事,或者是认为这事荒诞不羁,记下来有辱自己的智商;或者是认为此事违背人伦,记下来影响不好。于是宁愿记载鲤鱼投怀送抱、黄雀自己入幕这样的灵异事件,以此来表现王祥的“孝”是能感动天地的。

三、王祥到底是不是孝子?

那么,王祥到底是不是大孝子呢?如果史书上记载的都是事实的话,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在他看来肯定是“孝行”,但在别人看来却是笑话。我何出此言?看官您想,不管是为后妈抓鲤鱼、捉黄雀,还是抱树哭,抑或是后妈暗杀,以及后来所谓的“王览争鸩”,这些都是王祥的家务事。王祥的父亲和后妈,肯定不会把这些丑事逢人便说的,那自然是王祥出去宣传以后,大家才口口相传。别人在背后议论王家的事情,大嚼舌根的时候,不是当做看笑话吗?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譖(zèn)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晋书王祥传》

结果使他孝敬的父亲有了“听信妇人谗言”的昏聩之名,而后妈朱夫人有了“不慈”的骂名。以父母的恶名,换来自己的孝名,这莫非是大孝子王祥,希望得到的结果?王祥临终的时候,曾这么教育儿子们:

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故哭泣之哀,日月降杀,饮食之宜,自有制度。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王祥自己说“扬名显亲,孝之至也”,王祥的确是扬名了,但却使父母成了垫脚石,收获了恶名,这就是他的孝道?其实对王祥这样的行为,他尊崇的先师孔子,早就进行过批判: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晢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晢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孔子家语》

曾参与父亲下地干活,有了点小过错,暴躁的父亲拿大棒子打他的后背,结果把曾参干晕过去了。等曾参缓缓苏醒过来,赶紧蹦起来先关心老爸:“老爸呀,我刚才犯错了,您那么用力的教导我,可别累着啊。”还担心老爸担心自己,就抚琴而歌,以证明自己身体倍棒,一点毛病没有。

孔子听说这件事,对曾参很不屑,教育他说:“当年舜被后妈和异母弟所讨厌,在舜的老爸瞽瞍面前进谗言。瞽瞍每次用到舜的时候,舜肯定在身边服侍;瞽瞍每次要杀舜的时候,却总是不能得手。用小棒子打你,你挨两下无所谓,用大棒子伺候,你赶紧逃啊。要不然,你用身体承受父亲的暴怒,让他把你打死,而不知道躲避,就是陷父亲于不义,这跟不孝顺哪个更严重?你是天子的子民,你爸杀了你,他犯的罪怎么办?”曾参不愧是曾参,一下了就开窍了,向孔子拜谢并悔过。

孔老夫子说得多明确,你又不是犯了需要父母“大义灭亲”地步的大罪恶,那么他们出于自己情绪管理失败的原因,要痛打你,你赶快跑,不然打杀了你,他们不仅犯了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还会留下“不义”的恶名。看此文章的朋友们,爸爸妈妈再喊“看我今天不打你”的时候,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要说这曾参也是一名大孝子,“二十四孝”里“啮指痛心”的故事,讲的是他与母亲两个人神奇的心灵感现象。作为孝子界的老前辈,孔子教育曾参的故事,王祥不可能不清楚,而作为儒家弟子,王祥却并没有听从孔圣人的教导,又犯了不敬之罪。

这么看来,王祥虽然博得了“孝圣”之名,却使父母留下了恶名,是只知小孝,不谙大孝。并且还不听老师孔子的话,不是个好学生。

四、矛盾的王祥

汉未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馀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晋书王祥传》

前面我们说过,王祥这个异母弟王览生于年,所以王祥传里说他“扶母携弟”避地庐江,即便是王览刚出生的时候,也就是年,他的老家琅琊,已经牢牢的处在曹操的统治之下,并且相对比较安定。而避居的庐江,则在此后几十年,成了曹氏集团和东吴的拉锯战场,在这里天天处于前线,谈何避难?

我推测,促使他拖家带口避居庐江的唯一原因,恐怕只因为他后母朱夫人,本来就是庐江人。而或许朱夫人的确比较强势,而从小缺乏父爱母爱的王祥,早已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格,于是父亲去世后,本应继承并发扬家业的王祥,被后妈裹挟着回了后妈的老家。

在后妈的势力范围里,王祥更加夹着尾巴做人,他在庐江住了大约30年,等后妈死了以后,才出来做官。注意,他这种大孝子,按理说应该是“举孝廉”入仕,结果是“举茂才”进入的仕途,这一点就很值得玩味了。也许,王祥的确很孝顺,而后妈朱夫人实在霸道,大家对王祥表示同情,便自发的搞出了那么多后妈虐待王祥,而王祥以一种受虐狂的姿态,欣然接受的诸多段子。

王祥在历史上还有两件著名的事情,一件是高贵乡公曹髦被杀以后,一把年纪的王祥痛哭道:“老臣无状。”,如此涕泪交流的真情流露感天动地,以至于让其他大臣“有愧色”。

还有一件事,当初司马昭受封晋王,其他大臣都对司马昭行跪拜之礼,只有王祥说:“相王(指司马昭)虽然尊贵,然而还是魏的宰相。我们是魏的三公,三公与王相差不过一个等级……哪有天子的三公动辄去拜人的道理?”于是,见到司马昭时,只是长揖行礼,并不下拜,从此更受到司马昭的重视。

乍一看,王祥不愧是曹魏的忠臣,够刚!与他懦弱的性格不相符。可等到司马炎正式篡位以后,王祥进位太保获封睢陵公,又以八十多岁的高龄,为新成立的西晋政府发光发热。以至于胡三省在校注《资治通鉴》时也感到迷惑:

王祥所以可尚者,孝于后母与不拜晋王耳,君子犹谓其任人柱石而倾人栋梁也。理致清远,言乎,德乎?——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晋纪一》

到了明末,王夫之开始质疑王祥不拜晋王,只不过是王祥老谋深算后的最佳选择,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忠烈的名声,也为司马昭赢得了贤明的人设,真的是双赢。此后的清朝乃至近代,批评王祥的声音越来越多,直到卢弼先生的一句:“观祥之所为忠,与其事后母之所为孝,一生都是假。晋朝优容之者,以其为无用之物耳。”把王祥已经贬低的一无是处了。

王祥到底怎么想?现在已经不可能问他了。人是复杂的,不应该只有忠孝或者是奸恶其中一张标签,我们所知道的,是王祥之一被子至少没有害过谁。王祥也许真的是老戏精,不仅骗过了恶毒的后妈,也骗过了杀人如麻的司马昭,从而苟全性命于乱世,毕竟他身后有一个大家族需要他来维系。

武汉老揭整理的琅琊王氏谱系,感谢

而这个大家族,就是此后闻名天下的琅琊王氏!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的大宰相王导,便是王祥那个异母弟王览的亲孙子,王览可以说是王祥抚养长大并提携进入官场的。如此说来,使晋朝偏安江左一百余年,还多亏了王祥的老爸当初娶的这个狠毒的后妈朱夫人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