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植之间的争斗,历来是三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出名的话题。比如大名鼎鼎的《七步诗》,据传就是曹丕逼着曹植写的,不写就要丢掉小命。原因在于曹植确实一度很有能量,曹丕最后成为世子以及魏文帝,是经历过一番很激烈的竞争的,甚至有被曹植一派发动兵变取代的风险。不仅曹丕是这样的,他的儿子曹叡也一度受到曹植的威胁,还出现了群臣拥立曹植为帝的流言。这是这样一回事呢?曹叡又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呢?
曹丕与曹植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简单说一说曹丕和曹植的关系,就是一对敌人。曹丕虽然是名义上的嫡长子,但是曹操本身也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物,没必要非得遵循嫡长子继承那一套。曹植是真真正正威胁到曹丕的地位,曹彰、杨修、丁仪、丁廙、邯郸淳、孔桂、杨俊、荀惲等人都围绕在曹植身边作为羽翼。
这些人在后人来看好像是小角色,其实不然,曹彰是曹操的儿子,军功赫赫;荀惲是荀彧的儿子;杨修出身弘农杨氏,母亲出自汝南袁氏,都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丁仪、丁廙出身沛国丁氏,与曹氏世代通婚结好;邯郸淳、杨俊是当世名士;孔桂更是曹操的男宠。这些人的意见当然会对曹操造成影响,成为曹丕、曹植天平上的筹码。
不过幸好曹丕有嫡长的优势,支持曹丕的人物也很有分量,而曹植又有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司马门事件。于是曹丕终于击败了曹植,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年),曹丕成为曹魏的太子。曹丕成为皇帝之后,就对曹植的党羽几乎清洗了一遍,幸存者寥寥无几。包括同为宗室且为兄弟的曹彰,他是受到冷落忿恨而死的,《世说新语》中说他吃毒枣子被毒死的,不过可信度不高。
曹植的党羽被尽数剪除,曹植本人也不能轻易放过。传说曹植被逼七步作诗的故事,其实也是出自《世说新语》,可信度也不高。虽然这件事大概、或许、可能是虚构出来的,不过曹丕对曹植的敌意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监国谒者灌均揣摩曹丕的意思,给曹植罗织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的罪名。曹丕本来想抓住这个机会把曹植给办了,但是碍于卞太后的压力,最后只是贬爵处理。曹丕虽然放过曹植的性命,但是对曹植严防死守,改易曹植的封国;禁止曹植与其他宗室接触;在曹植朝见的时候也不给他好脸色看。可见曹丕与曹植的关系是比较恶劣的。
曹植被拥立为帝的流言
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花费了许多工夫;曹叡的皇位也受到了曹植的威胁,甚至出现曹叡战死,曹植被拥立为帝的流言。这件事情的背景是发生在曹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即公元年),为什么要带上蜀汉的年号呢?因为在这一年蜀汉对曹魏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的军事行动,而曹叡战死的流言也与蜀汉北伐有关。
曹丕整个在位时期,曹魏与蜀汉都没有发生战争。曹丕是想往外打的,但是打蜀汉风险太高,于是选择了交通比较便利的东吴;蜀汉对曹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诸葛亮要收拾刘备留下来的烂摊子,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由于长期无战事,曹魏对蜀汉的防备比较松弛。在太和二年,诸葛亮突然率领大军北伐,一下子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
诸葛亮让赵云作为疑兵威胁关中,自己兵出陇右,曹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而降,凉州岌岌可危。曹魏令曹真抵抗赵云;张郃突破陇山支援陇右;曹叡本人也坐不住了,亲自率领大军向西行幸长安,既是安抚关中地区的局势;一旦张郃或者曹真有失,曹叡本人也是关中的壁垒。
曹叡前脚刚去长安,洛阳后脚就出现流言:说曹叡已经暴死,跟从曹叡的群臣已经迎立雍丘王曹植为帝。当时曹植刚从浚仪王徙封为雍丘王。这个消息在洛阳炸起了锅,第一、曹叡在长安暴毙,那大概率就是与蜀汉军队交战而死,也就意味着关中有失,陇右不保;第二、曹叡去世曹植即位,政权交替之下难免出现震动。尤其帮助曹丕、曹叡压制过曹植的人更是心不自安。所以当时的反应是京师自卞太后群公尽惧。至于这个流言是单纯地消息有误,还是蕴含更多的政治阴谋的意味,小编就难以做出判断了。
曹叡的处理方式
在古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有威胁到皇权的事物往往遭到严厉的打击,何况是曹植这样的有前科的宗室。我们不妨举一个同一时期的类似的例子:东吴后主孙皓的宠妾张氏(一说王氏)去世,孙皓过渡悲伤,治丧半年不出,给张氏极其奢侈的陪葬品。所以东吴出现孙皓去世的流言,认为孙奋(孙权的儿子)和孙奉(孙策的孙子)会成为东吴皇帝。结果孙奋、孙奉全部被杀,连为孙奋之母仲姬扫墓的豫章太守张俊也未能幸免,被车裂而死,夷三族。
相对于孙皓来说,曹叡处理的方式相当的宽容,基本上是以息事宁人为主。卞太后要求追究谣言的来源,曹叡的回答是:天下皆言,将何所推?表露出的态度就是不再追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曹叡为什么不追究谣言来源呢?可能与当时的环境有关。
曹叡刚刚即位不久,外有蜀汉、东吴的军事压力,内部的根基也不够牢固,要不然怎么会出现这种流言呢?在这种情况下,曹叡没有大动干戈,也算是维持了曹魏政局的稳定。这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年)发生在邺城的魏讽谋反案差不多。魏讽谋反案暴露了曹操所控制的汉室仍然有反抗力量,但当时曹操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危机,所以也是尽量缩小魏讽案的波及范围。
虽然曹叡没有追究流言,也没有杀死曹植以去除威胁,但是曹叡对曹植的态度与曹丕一样,都是严防死守,屡迁封地。给曹植的军队只有一百五十人,且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年龄往六十、七十上面走。曹植平生有相当大的抱负,希望能够在政治军事上做出贡献,青史留名。他常常向曹叡请求给自己在军政上表现的机会,曹叡虽然在回复的态度上比较优厚,但实际上根本不给曹植一丝机会。曹植壮志难酬,抑郁寡欢,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病死,博得许多文人的同情,才会有《七步诗》一事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