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近年来鼎城丰硕的文艺成果
进一步推介鼎城文化名人
打响鼎城文化品牌
丰富鼎城区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内容
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区文联、区广电台
联合摄制《鼎城文艺人物志》系列电视专题
点开观看第一期节目视频↓↓↓
梅晓兰:追光逐影
梅晓兰:世上的东西都是很美的,特别是那些光,学摄影以后看世界的视角都不一样了。
纪实摄影是记录与展现反映历史痕迹的手段。
梅晓兰:我很喜欢纪实,可以记录并保存历史文化。
▼
梅晓兰
▲梅晓兰:我一开始什么都不懂,连手机相机功能也不会,后面家里添置了一个相机,我女儿就买了两本摄影教程书,我在家里退休了没事,翻了翻,就看上瘾了。
我原来开始学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拍,花啊风光啊,日出日落,特别喜欢拍日出日落,以后就慢慢发展成喜欢纪实摄影了,我觉得纪实还蛮有意义,就是记录历史,把历史文化保存下来,就拍反映时代那种东西、人物或者是物品之类的。
▼
这一幅幅或恢宏,或生动,或如诗如画,或耐人寻味的摄影作品均是出自这位“半路出家”的摄影师梅晓兰之手。
▲现场记者:据我了解,一张照片想要把它完整的表达出来,是不是还要经过一些后期处理?
梅晓兰:那肯定呀,因为那个照片拍回来了以后还需要二次构图,还有PS等等这些软件,我也是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也是听别人说,可以报鼎城老年大学后期制作班。
▼
在孜孜不倦慢慢摸索的学习长途中,梅晓兰的技艺日益精进,在改进不足的过程中学会后期制作,梅晓兰领悟到拍摄和ps,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梅晓兰:相机摸熟的话是我自己学的,把摄影和后期修图学会了以后,还是要去实践和采风。在十美堂的那个油菜花节,把我妹妹和侄女儿叫来,给我当模特。我妹妹她们玩户外的,我看到有摄影群,把我拉进群,走进这个摄影的世界,接触的摄影就多些了。
摄影是一种修炼,摄影并不是孤独的创作,灵感的来源可以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和三两好友相约去拍摄,这让梅晓兰感觉更加的开心和畅亮,会把生活和社会上的许多浮躁的东西,在摄影的过程里把它忘掉,至少可以得到当时的安宁和平静。当然这种修练一定是“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的,不会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梅晓兰:让我迷上摄影,摄影书蛮有吸引力,看了以后就想学,学了以后就感觉观察那些事物的感觉都不一样了,世上的东西都是很美的,特别是那些光啊,你学摄影了以后看世界都不一样了,视角都不一样了。
常说摄影改变了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开始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如果没有摄影,她或许不会注意到一棵枯树会有那样遒劲的力量,路边不起眼的花草会有那样旺盛的生命,阳光穿透树林的光影会那样生动美丽。发现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有着可以让我们心灵震撼的瞬间。
▼
▲梅晓兰:这是在尼泊尔巴德岗,他们那边在庆贺新年特别有意思,热闹,当时别人都是在那个房顶上面拍的,我因为没上去,就在下面抓拍的。他们好多人在拔河,而我是跟着这边,拍了个逆光。然后他们这个表情特别到位、丰富,色彩都很鲜明。
梅晓兰以《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贺新年》入选参加第三届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并让梅晓兰更加痴迷于纪实生活拍摄。
▲鼎城区摄影家协会主席陈乾松:梅老师,她酷爱摄影,在学习摄影之初,她就购买了大量的摄影书籍,有时候为了拍摄一幅满意的作品,一个景点,要进行拍摄很多次,这样她都能够不厌其烦进行拍,同时为了拍摄这个异域风情,她曾经到非洲去采风,特别能吃苦。
▲现场记者:刚刚您提到的采风,一般到目前为止,去过哪些地方采风?
梅晓兰:采风的话,国内去了大概有一二十个省,出国的话我基本上每年就是两到三个国家,到前年为止已经去了有十三个国家。
在马不停蹄的辗转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让梅晓兰记录了当时美丽风光,也记录了当时的真情实感。再多的苦与累,也融入在大自然的风光中,让她寄情于山水间,陶冶情操,表达心声,追求生活中闲情逸致的一面。
▲梅晓兰:我近期的一个拍摄计划是六月份准备去非洲肯尼亚采风,看一下他们拍动物大迁徙,非洲我也是很想去的地方,可以拍摄一组动物的,而且动物拍起来也是还蛮好看的。
唯有在路上,才不负世间的万千美景,与摄影相伴的这五年间,梅晓兰用相机定格过汉阴凤偃的万亩梯田,捕捉过凤凰古镇里的靓彩银装,记录过尼泊尔别样的热闹新春。下一个五年,梅晓兰还要拍得更多,走得更远。
▲鼎城区摄影家协会主席陈乾松:她现在是国家级的会员,国家级的会员入会是积分制,都是要通过作品啊,来达到这个入会的要求,她的作品无论从这个构图啊,从这个用光啊,都是比较好的,能够表现出一幅作品的丰富的这个内涵。
如今,梅晓兰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的“三栖会员”,多幅作品荣膺大奖,她所拍摄的《五彩滩涂》、《快乐的小喇嘛》等作品入选了年度《中国摄影年鉴》,所拍摄作品《打鱼者》、《层次》、《美女你好》分别获得了湖南省摄影家协会HPA摄影网“摄影与爱巴厘岛”“摄影与爱走进耒阳”和“摄影与爱走进泸溪”主题采风创作优秀作品。
一审/刘宏远二审/陈世杨终审/袁军
编辑/陈泽彦
声明:内容如需转载请电联,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注明出处
新闻
邮箱:dj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