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这首诗说的是关于牡丹和武则天的一段爱恨相残的传说。而武则天本人何尝不是一株冷艳而孤傲的牡丹?
神龙元年,武曌退位后,李显给母亲上了个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于是,她在后世就有了响当当的一个名字——武则天。
我们喜欢武则天,古往今来的女性也都崇拜她。她可以是女权主义的解放者,也可以是巾帼英雄的代言人;她是一个喜爱化妆的小女子,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女皇帝;她是慈爱的母亲,也是权力的追逐者。时代创造了她,她也创造了时代。
从神龙元年(年),十一月之后,这个世间便再没有武则天,同时也不会有人能再成为武则天。她渐渐地化身成名人,吸引着无数后人。因为,她是独一无二的。所有只有抛弃世俗成见,才能感受她那独到的光芒。
武则天的老爹,武士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百姓正饱受战火摧残,活下去都成问题,武士彟居然搞起了木材生意,而且生意做的非常红火。并且作为木材经销商的他在做生意的时候还结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渊。
老李同志不久之后就在太原起兵,拉起了反抗隋朝统治的大旗。打仗是需要钱的,造反更加需要钱。而已经成为当地著名企业家的武士彟慧眼识珠,非常慷慨的资助了李渊很多军费物资。
武士彟的这笔投资无疑的是值得的,因为不久之后李渊同志就覆灭隋朝,改天换日,建立了唐朝,成为了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作为投资人的武士彟自然也获得了十分丰厚的报酬,他被李渊授予了三个官职: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和应国公。所以武士彟在当时属于是大唐的高级干部,五险一金,福利待遇杠杠的,而且还有退休保障。
而作为武士彟女儿的武则天,小时候更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加“富二代”。在父亲的庇佑下,武则天就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到了十四岁。豆蔻年华的武则天,已经显露出她得天独厚的相貌优势。根据当时一些史书的记载,十四岁的武则天很“容止美”。
“容止美”的意思就是,武则天一动一静之间都很美丽,不可方物。当时的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一听这世间居然还有此等奇女子,二话没说就把武则天召入宫来,安排成为了自己的“才人”,品阶是五品。五品才人在后宫中并不算是什么尊贵的身份。
唐太宗的才人很多,多武则天一个不多,少武则天一个不少。十四岁的武则天因为自己的俏丽容颜而得到了一个成为皇帝的女人的机会,而当她心花怒放地来到皇宫之后,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太多重视。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则天是根本见不到皇帝的。
她是武士彟的女儿,身份显赫,家世背景也很突出,但在皇帝的后宫中,不乏她这样的官家女子。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来,武则天很普通。她就是唐太宗众多不得宠的妃嫔中的其中一个而已。
进入皇宫后,唐太宗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武媚娘。有了名字后,皇帝也很快记不得这个小丫头了。之后,武媚娘开始寻找各种机会表现自己。听说皇帝喜欢书法,那行,我就先练吧。听说喜欢和别人讨论诗词,那我就学着作诗!武则天的文学兴趣可能就是这时候埋下的,后来一直陪伴了她终生!而说到出风头,武则天一直是不遗余力。但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的回应也不同。在唐太宗身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冷漠。
这天,太宗带领他的妃嫔们来看一匹新上贡来的野马。这马高大威武,毛发乍起,和狮子一样,于是唤作狮子骢。唐太宗叹惋道:“是匹好马,可惜无人驯服。”这时武则天跳出来义正言辞地说:“我能驯服!”大家都震惊了,唐太宗也颇为惊讶,问道:“爱妃如何驯服?”
武则天就说她需要铁鞭、铁锤和匕首。唐太宗更惊讶了,问:“你要这些干什么?”武则天说:“我先用铁鞭抽它,不服,再用铁锤锤它,再不服,就用匕首来刺!”唐太宗都懵了,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应该说出的话吗?
武则天可能想着太宗一生驰骋沙场,喜欢强悍的女性。但是她错了,硬汉喜欢的,反而是那种柔弱体贴的女子。武则天不是这样的人,她和唐太宗之间注定没有缘分。但是也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敢于自己为自己创造条件的人。她是女儿,却一身男子气概!
唐太宗李世民一病不起,顷刻之间就要撒手人寰了。如果皇帝死了,自己就成了先皇的女人。而先皇的女人,要么跟着殉葬,要么到感业寺出家为尼,命运基本上就注定了。所以武则天的心情十分沮丧,多年来的坚持的和忍耐,没有等来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等来了皇帝要驾崩的消息。
这个世界是残酷无情的,你满心期待的结局不会最坏,只有更坏。大部分人都会被生活的磨难击溃,只有少部分人能站起来,而武则天,就是那个触底反弹的人。武则天不想放弃。她咬紧牙关,告诉自己,一定要在这茫茫深宫中闯出一番名堂来。
但她需要一个机会,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个机会很快就来到了。唐太宗病重期间,太子李治经常侍奉左右,武则天借此机会,和李治渐渐相识,并谈起了恋爱。李治生性软弱,却喜欢武则天这一款刚强、爱表现的姑娘。加上她又比自己大四岁,有恋母情结的李治对武则天充满了崇拜。两人暗暗约定终身。
史书上没有过多记载她是如何跟皇太子李治勾搭到了一起,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二十六岁的武则天已经褪去了当初那份作为少女的稚嫩,变成了一个风韵十足的女人。而这样的风韵,对仍为少男的李治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讲,他们的关系显然是不合适的。
李治等于是把了自己父亲李世民的老婆给上了。所以李治在跟武则天的交往中展示了出了他的迟疑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这么做究竟是对是错,但武则天一波接一波的爱情攻势直接让李治彻底沦陷了。他爱上了武则天,真真正正的爱上了自己父亲的女人。
然而李世民将永远不会知道这个秘密。他一直认为自己钦定的太子敦厚善良,是自己皇位继承者的不二人选。贞观二十三年,公元年,一代雄主李世民驾崩,皇太子李治即位。史称“唐高宗”。
李治当了皇帝,武则天的心情是喜忧参半的。自己选择的男人当了皇帝,她当然很开心。
但当上皇帝的李治并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因为自己在此刻已经变成了先皇的遗孀,她有心做李治的才人、妃子、甚至皇后,但是满朝的文武大臣一定不会允许。
而且更为严峻的一个问题是,按照规定,从李治登基的第一天起,她就必须以先皇遗孀的身份到远离长安的感业寺去出家,为已经归天的李世民焚香祈祷,直至终生。武则天很愤怒,也很怨恨。这个一生从来没正眼瞧过自己的老皇帝白白蹉跎了自己的青春,自己凭什么要为他披麻戴孝,搭上自己的下半辈子?
李治登基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政务繁忙或别的原因,就把在感业寺当尼姑的武媚娘给忘了。可是武则天没忘啊。不仅没忘,这段感情还是她身处逆境的一张王牌。可是此时皇帝身边有皇后啊,还有不少嫔妃,为了想办法让李治回想起她,武则天写了一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李治是个懂诗的人,读完这首情真意切的断肠诗后,能够做到无动于衷吗?很快,他就亲自去看望武则天了。李治借着到感业寺行香祈福,会见了武则天。《唐会要》记载道:武氏泣,上亦潸然。能将皇帝落泪记载在正规史书中,这很了不得,说明两人的感情真的很深厚。既然深,暂时的分别自然就显得依依不舍。李治放不下武则天,那么该怎样把她接进宫呢?
此时,王皇后正和萧淑妃争宠。为了辖制对手,王皇后给皇帝提建议,让把武则天接入宫来。可见在这个时候。皇帝和尼姑之间的事,已经是广为流传了。王皇后一则为满足皇帝的愿望,达成自己贤德名声,二则让武则天来牵制萧淑妃。不曾想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武则天成功进来,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戏就快杀青了。
武则天再次入宫不到一年,就被封为昭仪。次年,又生下了李弘。有了孩子后,一方面,她更受宠爱,另一方面,也开始扶植自己的势力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变得无人问津。于是,两人又统一战线,一致对付武则天。
那么怎么扳倒皇后呢?武则天一咬牙,制造了“小公主”事件。这一招陷害,令唐高宗对皇后丧失好感。接着,她又贿赂后宫,诬陷皇后与她母亲进行厌胜。也就是诅咒。诅咒谁呢?武则天说是皇室中人。试想,一个女子胆子就再怎么大,也不敢诅咒天子,而且她的出路就靠皇帝。所以,武则天确实很聪明。诅咒一案,李治念及旧情,又是轻松处理,贬了皇后的娘家人。武则天阴谋达成,接着,就是寻找支持者了。她一面拉拢朝臣,一面紧紧抓住李治的心。到了永徽六年(公元年),唐高宗下诏:皇后、淑妃想要下毒酒谋害朕,将其废为庶人,父母兄弟,一并流放除名。
几天后,许敬宗等被武则天拉拢的官员,就开始联名上表,请求立武昭仪为皇后。于是,再度入宫,经历了三四年的斗争,武则天终于坐上了皇后宝座。那么王皇后和萧淑妃呢?
两人被废之后,关在暗无天日的小黑屋里。只有一个小洞每天送入饭菜。一个月后,高宗忽然有些想念,来到了看守所,一看这个情景,顿时伤心落泪,朝着洞口喊道:皇后、淑妃安在?皇后就说:我已经被废了,又有什么尊称?接着又请求皇帝念在往日的情分上,让她们重见天日。李治说:“朕马上去办!”
前脚刚走,武则天就知道这事了。可见她的情报之迅捷。武则天一哭二闹三上吊,李治答应把这两个人彻底处置,就交由她去办吧。武则天是怎么做的呢?先把二人各打一百大板,又砍去手足,泡在酒缸的。之后得意洋洋地说:“不是喜欢做梦嘛?让你们醉到骨头里去。”两人在酒缸里又活了一段时间。临死前,王皇后说:“昭仪得宠,我就知道自己只有死的分了。”声明她确实斗不过武则天。而萧淑妃却咒骂:“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
她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对李治来说,这是爱的力量。但对武则天来说,则是她一步一步筹谋策划的结果。我们不能否认,武则天也真心爱过李治,但她同样也在利用李治。并且,这个女人已经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她有了更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那就是参与到大唐的政治中来。
她不想做一个困在后宫里,乖乖听话,安心侍奉夫君的皇后。她从来也不是这样的人。或者说,武则天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一个身份来路都不正当的女人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皇后,这已经是滑天下之大稽,如今她又想插手大唐的政治中心,岂非是比登天还难?
武则天先是废了太子李忠,立自己的儿子李弘为太子。接着拉唐高宗一起改换门庭。那些反对武则天的,整天和唐高宗叫板的,全部被赶出朝廷。一时间,太宗留下的顾命大臣没人了。就连国舅长孙无忌也被陷害至死。媳妇的这番操作,李治看在眼里,心里却很支持。
“武皇后”三个字已经引得人人自危了。她又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先是参加了亲蚕之礼。以前的皇后都是做做样子,从小贵族身份,衣食不愁,根本不知道劳作的辛苦。可是武则天清楚,她亲自带领大家干了好几天。那些平民妇女见了,都纷纷称赞:这个皇后不一般啊!
接着,要提倡节俭,把衣服改一改,减少材料浪费。做完这些,又要安置娘家人了。娘家人应不应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其他人那肯定就直接提拔了。但武则天却只把母亲接来侍奉,她那几个哥哥和叔叔,因为以前虐待过她,所以并不理会。甚至后来还设计害死了他们。
显庆五年(年)十月,唐高宗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因为太子还小,朝中的元老重臣又全部被他清理出去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新人,缺乏信任。李治便把国家大事交给老婆处理。从入宫,封昭仪,当皇后,再到执政,李治对武则天的爱,在此还用明说吗?
几年后,王伏胜告武则天在宫里厌胜,诅咒唐高宗。上官仪又说她喜欢专政,导致海内不与。李治就问:“你觉得该怎么办?”上官仪说应该废后。唐高宗就说,那这事你去办吧。谁知,武则天立马就得到了消息,在李治面前又是撒娇又是哭闹,撕了圣旨。并质问李治:“我犯了什么罪?”李治一慌,把锅丢给上官仪,上官家族就完了。王伏胜也很快以谋逆罪处死。
所以说,李治也是个怕老婆的主。但他这怕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妻子的感情很深,因为他本身就很重情。二是武则天在他心里是一位有着巨大魄力的姐姐形象,李治有时甚至把她作当长辈,不敢违拗。
经历了这些事后,终于迎来了二圣临朝的局面。武则天说:“底下那些大臣,有的不怀好意,皇帝不易分辨。以后就让我和您一起上朝吧。”李治回道:“没问题。”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渐渐地,大臣们已经习惯对这位皇后俯首称臣了。
公元年,由于李治的病情更加严重,整个大唐帝国的政务处理几乎都落到了武则天的手里。她的确应该谢谢李治。这个一生敦厚仁和的皇太子为了爱情忤逆了自己的父亲,给李世民结结实实地扣上了一顶绿帽子。为了爱情,他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和天下人的耻笑,把自己父亲的遗孀立为了皇后。他无条件的信任武则天,甚至愿意把国家权力和武则天分享。只是因为他爱武则天。
这期间,太子李弘由于肺结核病死,李贤就被立为太子。当了太子的李贤,唐高宗却不让他参政,而是把更多的权力交给老婆武则天。渐渐地,因为一些大臣支持李贤,母子之间又产生矛盾了。武则天看不下去,给儿子送去了两本书——《少阳正范》和《孝子传》。李贤把书一扔,继续干自己的。
武则天于是动员手底下的人制造了“谋反案”,从太子府搜出几百领盔甲,指责太子有谋反之嫌。唐高宗听了完全懵圈,向武则天保人,武则天却“大义灭亲”,将李贤废为庶人,关押起来。
李贤被废后,又立李显为太子。这时,唐高宗为了祈求神灵庇佑,听从武则天的主意来到洛阳。本来想着封禅嵩山,但是唐高宗的病情却越来越重。请了多少名医总不见效。永淳二年(年)十二月,李治病逝洛阳贞观殿,享年五十六。武则天将丈夫灵柩运回长安安葬,还打破传统为他刻碑颂德。武则天这个老婆做得怎样呢?至少对待丈夫方面还很不错。
临终前,他留遗诏立太子李显为皇帝,命武则天临朝辅政。他一生都在为武则天奔波,为武则天着想,这是他第一次恳求武则天帮他做点什么。他希望武则天照顾好他们共同诞育的孩子,并且帮助这个孩子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唐帝王。但让李治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深爱不移的女人,仅仅在自己过世五十九天之后,就把李显从皇位上赶了下来。
李治只想让武则天辅佐朝政,但很显然,武则天有过之无不及,直接把朝政把持了起来。她一直在蛰伏,从她开始替李治批阅第一封奏疏,处理第一件政事的时候,她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整个大唐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现在她终于做到了。
她的两个儿子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分别在皇帝的位子上坐了个过山车,然后都被她一一废黜。因为武则天的一番不良操作,引发了扬州叛乱,骆宾王也写出了大名鼎鼎的《讨武曌檄》。可是大家都没想到,这个女人还会打仗。几个月时间就把乱军收拾了。骆宾王和李敬业都不知身死何处。之后,她又利用起义事件,将朝中反对的大臣一一清除。武则天的手段可谓十分高明。留在的文武百官这下都愿意臣服她了。接着,她又用特殊手段,将皇室成员彻底血洗。
排除了大障碍,武则天让男宠薛怀义修建明堂,让侄儿武承嗣等人制造祥瑞,营造舆论。翻译《大云经》,各处建寺庙,还亲自迎佛。经过这么一系列巩固后,民众的思想已经发生变化了。都觉得武则天不是一个女人,而是神仙下凡。
由神仙来带领大家有什么不好呢?于是就发生了上万人的请愿事件。一起请求武则天顺应天意民心,登基称帝。李旦一看这架势,眼明心亮地也加入请愿团,和群众一起高呼:武皇万岁!武则天就这样,在万方喝彩中,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女王。
那些在深宫中冰冷无情的岁月,那些出家为尼凄苦心酸的日子,那些受千夫所指百官鄙夷的时刻,武则天要一一在大唐帝国身上补偿回来。你们不是说我狐媚惑主吗?你们不是说我误国误民吗?你们不是说我干预朝政吗?你们当初不是要把我赶出长安,赶尽杀绝吗?我偏偏要好好地活着,立于世间,凌驾在你们所有人之上。
天授元年,公元年。武则天登基为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这在那个男权当道的时代里,简直是一桩奇迹。她背叛了李唐家族的男人们,也击败了李唐家族的男人们。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她不止是个强大而贪婪的野心家和政治家,她还是个很有作为的女皇。也许她成为女皇是因为对过去的岁月心有怨怼,但她掌握权力后却也是个负责任,有政绩,办实事的女人。
武则天一开始任用酷吏,诽谤大臣,把那些反对自己的统统换掉。换掉之后,又过河拆桥,美其名曰“顺应民意”,把自己的酷吏集团处置掉。酷吏集团都是一些没文化,只知道诬陷的小人。皇帝杀掉这些人,让百姓很拥戴。接着,她又免税,心情好了还让大家喝酒吃肉。百姓觉得,这女主人当皇帝也还不错。大家就跟着好好过日子吧。
至于此时朝堂上的大臣,有狄仁杰、徐有功、娄师德、姚崇。能打仗,能断案,都是些有能力有韬略之士。对于最倚重的狄仁杰,她能做到什么程度呢?狄仁杰年纪和她差不多,有一次骑马帽子掉下来了,武则天忙对李旦说:“去吧,赶紧给国老捡回来。免得他弯腰。”狄仁杰一年能断一万多件案子,有他在,国家清明。又因为皇帝提倡节俭,鼓励农桑,人口急剧上涨。
随着武皇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什么问题呢?就是立侄儿还是立儿子为太子的问题。其实这本不是一个问题,普通人的第一想法肯定就是立儿子啊。可是对武则天而言却是个问题。立儿子,百年之后,皇位又回到李唐一脉;立侄子,以后的继承者就都是武家子孙了。然而这个僵局很快就被狄仁杰打破了。狄卿说:“必须立儿子!”又说了一长串理由。武则天一想,还是儿子亲,武家那几个侄儿,他们的父亲可都是欺负过我的啊!于是继承人的问题解决了,李显被接回来,立为太子。距离上次离开,已经有十五年了。
也许,多年的政治生涯已经让武则天在生命中的某一刻释然了。她爱过大唐,这个曾经她以为能实现她年少时青葱梦想的地方。她也恨过大唐,她的一生都和这个残酷无情的唐王朝密不可分。太宗、高宗共同缔造了她传奇的爱情故事,中宗、睿宗共同谱写了她伟大的帝王篇章。
她与大唐帝国的爱恨纠葛就是她全部的人生。但爱恨过后,只剩下无尽的孤单和寂寥。大唐实现了她的理想和抱负,也补偿了她半生的苦难遭遇,但却永远不能抚慰武则天心里的那份孤单。
武则天感到自己身体有了变化。她承认自己老了。偶尔政务之余,她也问自己:“我拼了这么多年,就不能享受享受吗?”得,开始享受生活吧。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开始了她一生最自在的阶段。
她找来自己的心腹上官婉儿,组建了文艺社,大家没事写写诗词听听音乐。上官婉儿就是裁判。到洛阳龙门石窟,武则天让大家写诗来纪胜,先写好的赏赐锦袍一件。没一会儿,东方虬就写好了。武则天一看,不错,就把袍子给他披上了。可是还没捂热,宋之问也写好了。武则天一看,这也不错啊。就问婉儿哪个更好?上官婉儿细细品评,最终以宋之问更佳。武则天就把锦袍扒下来又给宋之问披上了。
和女儿一起游完,武则天也会即兴赋诗: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这句细品起来,自有一番滋味。自己和女儿两只风凰能够压在九龙之上,这是她一贯的气势。本来喝着美酒,尽显奢侈之态。可是思念家乡的声音,就只剩下这风入松了。眼前之景,倒勾起了她淡淡忧伤。武则天不是一个喜欢忧伤的人,可是人最怕静,一旦她不再像以前那样醉心政务,孤独就来了。
退休之后,武则天真的老了。本来是鹤发童颜,现在呢?老太太不梳头,也不洗脸,甚至连饭也不想吃,很快就面容憔悴,不堪一击了。而真正打败武则天的,不是岁月,是政治生涯的结束。
接着,李显恢复了高宗时候的一切。关于老母亲,不仅保存她的皇帝称号,每隔十天还要带文武百官去看一次。在即位大赦天下的诏书中,李显说:“高宗去世后,逆臣叛乱,我老妈妈是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又顺天应人,才登基为帝的。现在年纪大了,又把皇位传给我。”天下百姓都知道了,原来武则天是个女英雄。李显又说:“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老奶奶真是好人啊!
这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了,享年八十二。临死前要求取消帝号,并以皇后的身份与高宗合葬。很多大臣都不同意。这时孝顺的李贤立马开办了。他亲自把母亲的灵柩扶回长安,打开乾陵合葬。还给她竖了一块碑,这位母亲可不好评价。天长地久,她的碑上依旧空无一字。不过,这也许才是最好的安排吧。
寸心炼成了钢,百媚千娇下火场。她也曾一枝山花笑烂漫,转身间叱咤九天上。谁说女子不如儿郞,是谁说柔胜不了刚,看千古风流人物,还有谁独秀一枝万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