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是谁?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出身卑微,最终青史留名。
他游历全国,遍访名茶美泉,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就是——陆羽。
陆羽自画像茶仙、茶圣、茶神,一个神一般的标签。
然而这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他的人生起点却低到了尘埃——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到了乱草堆里。
公元年,一个寒冷的清晨,竟陵城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正走在西郊的石桥上,忽闻桥下群雁鸣叫。原来是在桥下的滩涂上,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着一个冻得发紫的弃婴。随即将其收养,取名为“陆羽”。
虽然陆羽不确定自己长大到底想做什么,但是他非常确定自己不喜欢佛道,而是喜欢烹茶之术。于是在12岁那年离开寺庙,因为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陋,于是他入戏班,当了一名丑角。后被竟陵名臣李齐物发现,觉得他是可造之材,于是收为门僚,送到火山门的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直到19岁那年才学成下山。
后与湖北杼山妙喜寺和尚皎然结识,其间坐享品茶,让陆羽大开眼界,尝到了各地的名茶,收集整理了茶事资料。于是有一天,他决定要写一本关于茶的书。他深知闭门不出难以挖掘茶道精要,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于是他便辞别了皎然和尚,开始了“访茶”之旅。
临行前忘年交崔国辅鼎力相助,“赠白驴、乌犎牛一头,文槐书函一枚。云:‘白驴、乌犎,襄阳太守李憕见遗;文槐书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
陆羽这一走,就注定要改写“茶”的命运,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件可俗可雅的事儿,上至王公贵族,下迨市井百姓,争相追捧,宋朝诗人梅尧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行者陆羽,用双脚丈量出"茶圣”美名
陆羽一生到底走过了多少地方?
陆羽寻山问水,穷究茶理,转展大半个华夏,他先从湖北天门出发,到河南潢川、信阳、桐柏,然后转入湖北襄阳一带,取道陕西洛南,转经陕西安康、汉中进入四川龙安、北川、广汉,再从彭州深入邛崃、丹棱、雅安、夹江,在四川泸州短暂歇脚后,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到湖北归州、峡州、宜昌等地,最后由荆州回到故乡天门。路程长达几万公里。可以说这一路上陆羽是昼夜急行,不畏艰辛,不避虎狼,逢山采茶,遇泉品水,留下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陆羽走过的路公元年,陆羽在故乡天门稍作休整后,再度背起行囊出发。陆羽一路走过的山山水水,流传下来的传说轶事,比唐玄奘西游取经更接地气,更有人间烟火味。公元年,陆羽不仅完成《茶经》三卷的初稿,还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由此可知,陆羽涉猎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而且绝对是个高产文人。直到年《茶经》正式出版,轰动整个大唐,流芳百世。
《茶经》忻州紫庐茶具博物馆藏
《茶经》出版之后,陆羽开启了第三次漫游人生,但这次出游已经是功成名就后的逍遥与信从,权德舆《萧侍郎喜陆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观诗序》有云:太祝陆君鸿渐,以词艺卓异,为当时文人,凡所至之邦,必千骑效劳,五浆先馈。这种待遇对于陆羽来说,已是稀松平常的事了。年陆羽应戴叔伦之邀,赴湖南,在李皋幕府任职;年移居江西上饶,受御史萧瑜之请又于年到江西南昌玉芝观闲住,年与周愿等人一同南下到广州,在李复幕府谋事,最后返回江南,年在湖州驾鹤西去。
唐代贡茶院陆羽行走一生,用双脚丈量了“茶圣”之路的艰辛,知行合一,以一部《茶经》开创了中国茶文化的新纪元,上下五千年,茶界无人逾越。其间他不羡权势,创作诗歌《六羡歌》,这首歌也是他的真实精神写照。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事实上,就《陆文学自传》中涉及的书目而言,再加上《全唐文》《新唐书》等佐证,陆羽尤其擅长地方志、人物志和游记等,如《吴兴志》《吴兴图经》《顾诸山记》《武林山记》《虎丘山记》《游惠山寺记》《天竺灵隐二寺记》等,《湖州刺史记》《南北人物志》《江表四姓谱》《道标传》《僧怀素传》《唐五僧传》等,其他著书有《教坊录》《谑谈》《占梦》等。宋人陈师道《茶经序》这样评价: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在中国古代贤圣之中,能够完美融合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实属凤毛麟角,而茶圣陆羽则是其中一位堪称完美的“三体”,身为佛家,心是儒家,行乃道家。在《茶经》中,“三教合一”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儒家的“精行俭德”,有道家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有佛家的流通法理的高妙运用“十之图”。
空门年少,后逍遥入世羁旅红尘。笃定跟随内心指引却是无憾人生,陆羽笔触疆域之辽阔,叹服!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