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中散①语赵景真②:“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③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④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⑤;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⑥举郡计⑦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⑧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⑨。”王大咨嗟⑩。
①嵇中散:嵇康(公元年-年,一作公元年-年),字叔夜,谯国铚zhì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景元四年(公元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名列"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②赵至(约-),字景真,后改名浚,字允元,代郡人,寓居在洛阳。出身微贱,然而从小就立志要勤学以求显达,荣养双亲,使他们远离劳作之苦。与嵇康兄子嵇蕃善,康甚称之。论议精辩,有纵横才气。因在辽西工作多年,不知母亡,后来回到家才知道,所以号愤痛哭,呕血而卒。③白起:战国时秦国的名将,封武安君。据说他瞳子白黑分明。人们认为,这样的人一定见解高明。④表:用来观测天象的一种标竿。玑衡:“璇玑玉衡”的省称。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
⑤管:指古代用来校正乐律的竹管。往复之气:乐器音节的高低。⑥
向子期:向秀,字子期,和嵇康很友好,标榜清高。嵇康被杀后,他便改变初衷,出来做官。到京城后,去拜访大将军司马昭。这里记的就是他和司马昭的一段对话。⑦郡计:计是计薄、帐簿,列上郡内众事的。⑧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尧时巢父、许由在箕山隐居。这里说箕山之志,就是指归隐之志。⑨狷(juàn)介:孤高;洁身自好。多慕:称赞、羡慕。⑩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恨量小狭()B.但问识如何耳()
C.向子期举郡计入洛()D.闻君有箕山之志()
2.下列句中“之”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有白起之风B.尺表能审玑衡之度
C.闻君有箕山之志D.子适知邪径之速
3.区别下列句中的“何”。
A.何必在大——
B.何以在此——
C.但问识如何耳——
D.君与仆有何亲——
4.翻译下列句子。
(1)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2)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
5.向子期留给你的印象是怎么样的?
1.A.遗憾、可惜B.只C.呈送D.听说2.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A.为什么B.什么(何以:因为什么)C.怎么样(如何:固定结构)D.什么4.(1)为什么一定要大呢?只要看他识别能力怎么样就好了(2)嵇康已经被杀掉了,向子期呈送郡的账簿到洛阳5.可从正面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要生存,就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积极入世,不要跟统治者唱反调。也可从反面说:背叛了自己,丢掉了自己的信仰,没有节气,也让死去的好友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