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珍在意大利
文学“情结”让他步入人文社科研究廖美珍的故乡在湖北省黄梅县。黄梅分“上乡”和“下乡”。上乡属于山区,下乡则为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原。廖美珍的家在下乡,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下乡河流多,湖泊多,水多,但是没有什么矿产之类的自然资源,农业为主,主要靠种水稻和麦子,是一个不怎么富庶的地方。小时候廖美珍家境很差,母亲身体不大好。但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父母却倾力支持廖美珍上学读书。廖美珍小时候特别喜欢文学,喜欢看小说,即便是那些简单的小人书(连环画),也爱不释手,总是梦想当作家。“我的形象思维能力明显要胜过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力比较丰富,多愁善感,总是想入非非,常常异想天开,喜欢做白日梦,特别是作家梦(当然也做学术梦,还有百万富翁梦)”。他笑言,“这种做白日梦的坏习惯也有一点好处:它常常会帮助我创造性地、新奇地想一些问题”。廖美珍数学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读高中时作文写得不错。在黄梅小池三中念高中时,廖美珍的语文老师毕业于国内一所名牌大学,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文质彬彬、身材高挑、风度翩翩,经常把他的作文当范文在班上讲评。年,廖美珍考入湖北师范学院英语系。当年上大学时,压根儿没有想到会学外语(英语),也没有想到以后会研究语言学,特别是法律语言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那时的个人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上大学时,因为喜欢文学的缘故,特别喜欢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这带他以后走入了英语语言文学的殿堂。毕业后他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给学生教了几年翻译课。年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廖美珍选择的是语言学专业方向,并一直坚守下来。交叉学科研究让他开拓法律研究新路径廖美珍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领域:篇章隐喻丶法律语言和话语语用。在这三个领域里,尤以法律语言的成果更加突出,在中国语言学和法学界开创了法庭话语的实证研究。在法律语言研究这一块,廖美珍始终提倡并坚持法律语言简明化,坚持“立法、司法和执法是(也就是)为了去法”的法哲学思想。很多人都奇怪廖美珍为何会走上研究法律语言的道路,这主要结缘于顾曰国教授。年廖美珍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顾曰国教授。跟着顾曰国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时,廖美珍本来打算选择隐喻的篇章功能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因为在这一个领域廖美珍多少有一点基础,发表过一些文章。但是顾老师当时有一个重要的社科院资助的课题: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建设。廖美珍和他的两个同学(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王彦和来自韩国的留学生梁敬美)都参与了这个课题,帮助收集口语语料。梁敬美负责收集韩国人在中国讲汉语的语料,王彦收集商场买卖互动话语语料。想了好久之后,廖美珍决定去法庭听一下,看看能否收集法庭审判的互动语料,就骑着这辆自行车去北京的一些法院去旁听,特别是西城区和海淀区的基层法院。结果发现法庭话语不仅十分有意思,而且国内几乎没有人涉猎(而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已经有学者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于是决定把研究法庭话语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为了收集和转写这些语料,廖美珍吃了很多苦头。为了研究的需要,他还额外读了很多法学著作,特别是法理学和法哲学方面的著作。现在想起来,廖美珍十分庆幸自己走上了法律语言研究的道路。这一研究帮助他建立了与国内外法学界,特别是法理学和法哲学学界的联系,有了更多的学界朋友,特别是跨学界和跨领域的朋友。现在廖美珍还应邀参加他们的学术会议(尤其是法学方法论和法理学的会议),廖美珍的文章和著作也受到了法学界的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