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崔栢滔为政篇第十章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①所以:所基于的动机。以,因,依据。一说,以,为的意思。②所由:所循由的路线,所走过的道路,人生的经历。由,经由。③所安:保持心绪宁静、精神愉悦所需要的环境,所安的心境,不同人会有所不同。安,安定、安乐。④廋(sōu):隐藏、藏匿。孔子说:“看他的信仰、理想、动机、目标;观察他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前的所作所为、人生经历;考察他安于什么样的心境和生活状态,就能够全面地了解这个人了,人哪里能够隐藏得了呢?”《论语》的篇章安排,在介绍了孔子如何花工夫识颜回的案例之后,本章对识人之法进行了理论提升,并对前章中的“省其私”予以具体化。为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论语》对此非常重视,这也是孔门之中重要的学问之一。在三国时期,这一学问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人物志》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历来为政者对此非常重视。近人之中,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理解并因此而建立卓勋者,曾国藩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位。而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功成于世,也在于他的识人之明和用人之术都有坚实的学问基础,确实有他高过常人的地方,关于曾国藩的识人之术,现有他著的《冰鉴》流传于世。本章《论语》提出孔子观人的方法,经过这样多方面的观察,就能够全面完整地了解一个人。学者对此,也要深深的自我省察,在观察别人的同时,也要知道自己也是被别人观察的对象,既然知道没有什么人可以有所隐藏,那么就要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不自欺,也不欺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包含了人行为做事的三个关键环节:目的动机,心念所起之处;为实现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心路历程;心境安于什么样的状态可以使心念平服。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我们现代人往往注重前面两点,而事实上,最后一点,也就是能够使此人心念平服的心境状态,才是了解把握这个人最关键的因素。很简单,心念不平,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才会施展手段。至于会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就是这以后的事情了。孔子杏坛讲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