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曹操握人物志称霸天下,也因此而

纷纷扰扰争雄乱世,务以人才为先。千百年来姜子牙、管仲、张仪、韩信、诸葛亮、狄仁杰奇士高才层出不穷,君王闻之三顾茅庐以求。科举最普及的人才评定方式,出现在隋朝。而秦汉时普遍以门客养士的形式召集人才,也有隐居市井名望著盛的高士。再早一些,尧舜禹选贤能而立,人才更是能得天下。但人才的定义,人才的结构,内外原理,如同化学结构,一直暧昧不清。第一次系统的解释出自三国时的一本书《人物志》。《人物志》作者刘邵,曹操谋臣,赐爵关内侯,是早期追随曹操争霸天下的部下之一。天下分裂,四方豪杰,袁绍势力强大,有一吞九洲之势。曹操求贤若渴,刘邵常参与查访举荐名士,其对高等人才做了系统分析和总结,成书《人物志》。此书十二篇,上中下三卷。上卷:论人才性情,采用三才、九征分类判定才能;对性格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描述了各种人才缺点和所长,将来的前景预计和必会存在的缺点。中卷:归纳了人才大小,单方面偏才和虚假才能;怎样推理人才隐藏的危害;专论了才能最高的英雄之材。下卷:叙述了道德口碑,爱敬、勇怯、忠贪,和选才不易;最后叙述了人才贤让与覆亡。书中每篇都是有多个内容的论述,细节知识很多,在此叙述多有不详。我感兴趣的内容节录:上才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夫智出于明,明之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亦大亦明。智意之类,本是推演源头本质的东西。聪思之人,谋略成功后彰显其才,未达时,不为众见,其用也,功劳足以运筹通变,其智奇而少用,故而微寒不彰,分类皆有之规律。夫人情莫不趋名利,避损害。好指责他人过错,且有欺骗之意,此人必无公正之心。观察其人救挽与夺强之行,可知暗杂的内心。有朴素坚志者,必获名声。曹操用此书选用了诸多人才,至称霸三国,但也选拔了司马懿,后果千秋大业拱手他人,令人感叹和惋惜。《人物志》这本书,唐朝李德裕,宋朝阮逸,明代郑昊,清朝纪晓岚,以及现代的钱穆都对它有很高的评价。书中很多思考,对于人才贫穷不显和得势将来的结局,很有独特的归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