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被许劭评为奸雄还哈哈大笑,解读三国曹

白癜风病友QQ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3.html
对于英雄人物,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备受人们推崇的,但是怎样才算是英雄呢?刘劭《人物志·英雄》有云: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在刘劭看来,“英”与“雄”就是智与勇,就是文与武。真正的英雄应该是一人身兼智和勇,文武双全,而有智无勇或者有勇无智都不算英雄。三国地图三国绝对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那时候俊才云集,英雄辈出,很多人凭借着自己的才智武勇,在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示其英雄本色,其中的“英”或“雄”人物不少,有:袁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荀彧评)庞统:“目庞统为半英雄”(傅巺评)吕布:“匹夫之雄”(程昱评)……而曹操绝对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那么,曹操到底是“英”?还是“雄”?或者是枭雄?奸雄?英雄?《赤壁》曹操剧照一、解读曹操的“英”曹操认为的“英”=智谋=聪明才智=(“奸”)曹操,在年轻的时候不仅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他更博览群书,特别喜欢兵法谋略,将古代诸家的兵法韬略熟记于心,还写有《孙子兵法》的注释《魏武注孙子》等著作,这些都为他在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评曹操:曹公故人杰也。雄略冠时,智谋出世,摧袁氏於官渡,驱孙权於江外,逐刘备於陇右,破乌丸於白登,其馀枭夷荡定者,往往如神,不可胜计。由此可见,如果曹操没有过人的韬略计谋,就不可能在乱世中运筹帷幄,一步步地消失敌人,走向人生巅峰。《赤壁》曹操剧照除此,曹操对身边的人也有“英”的要求,其中:1、对儿子曹彰的教导,体现曹操对“英”的理解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曹操批评教导儿子曹彰要好好读书,不能只有匹夫之勇,这样是不能成大事的。2、对将领的要求,体现曹操重视“英”夏侯渊,东汉末年名将,作战勇猛,个性刚烈,但忽视运用谋略,被称为”白地将军“。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为此,曹操常常告诫夏侯渊要多动脑筋,以计谋为先,不然会死得很惨,结果,夏侯渊死得不值。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补之。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曹操慨叹夏侯渊之死:身为主帅尚且不应该亲自去作战,更何况是去修补鹿角这样的小事!夏侯渊本末倒置了。由此可见,曹操反复强调不能只有匹夫之勇,要以计谋为先,也就是要以“英”为先。《赤壁》曹操剧照二、解读曹操的“雄”曹操认为的“雄”=“勇”“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上述的记载,起码说明曹操是会武功的,而且很勇敢,他能够挥戟而战,退到墙边纵身一跳,逾墙而出。曹操的“雄”还体现在战争中:魏书曰:公攻谭,旦及日中不决;公乃自执桴鼓,士卒咸奋,应时破陷。在建安十年,曹操亲率大军与河北袁氏大战,袁绍之子袁谭据要塞顽抗,战斗极为艰难,从凌晨一直打到午时,如果日落西山还不能取胜的话,就很难再胜了。为此,曹操心中大急,于是跑到鼓卒处,夺过鼓槌,亲自擂鼓助阵,当看到主帅亲自擂鼓,将士们的士气马上高昂起来,很快就打败了袁军,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曹操人生中不缺乏“勇”,也就是“雄”。《赤壁》曹操剧照三、解读曹操的“英雄情怀”曹操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身兼两种元素:既有卓识远见(也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又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才能。为了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见解,曹操曾问当时的名士许劭: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当被许劭评为奸雄的时候,曹操并不生气,还哈哈大笑,为什么呢?《赤壁》曹操剧照一文君认为:在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局势,给了不少能人异士建功立业,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而当时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被视为正统的儒家人生观,不再被当时的人所看重了,整个社会充斥着对英雄的崇拜,即使在现实中很多人都不具备英雄的特质,但是他们都向往英雄的功业,渴望在风云际会的时代中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时代的英雄。在曹操的意识里面,“奸”正是“英”即“智谋”的体现,而“奸雄”或“枭雄”实质就是“英雄”,所以听到被评为“奸雄”时也不生气,觉得自己就是“英雄”,更是开心地哈哈大笑。曹操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力挽狂澜的气魄和匡救天下的雄心壮志,使他的行为规范已经超出了儒家的道德规范,更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开创进取的能力,处处显示出他的英雄情怀。《赤壁》曹操剧照对于曹操的英雄情怀,陈寿的《三国志·武帝纪》有完整的描述: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段话十分精确地揭示了曹操的丰功伟绩和英雄情怀,成为后世对曹操的经典性评价。参考资料:陈寿《三国志·武帝传》陈寿《三国志·刘表传》陈寿《三国志·程昱传》《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七◎兵部六十八·鹿角》引《魏武军策令》孙盛《异同杂语》陈寿《三国志·先主传》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苍海一文”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历史文章:2个字!三国的曹操除了唯才是举,原来还有这个成功秘诀为什么?曹操的选择给了司马懿一生的荣耀,论投名状的重要性帅死?《孙子兵法》的后人孙坚因它成名,也因它生命定格在37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