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但要注

01真正的圣人是自己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王阳明

王阳明十八岁之时,于江西成亲后同夫人回老家途中拜访了娄谅先生。娄先生十分欣赏王阳明,并且告诫他:圣人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这句话王阳明深深记在了心底。它不仅坚定了王阳明成圣的志向,还让他得出了一条成圣的标准: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读书和实践,最终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境界,就会实现成圣的愿望。

自古以来,因圣人指点迷津而成功的故事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期望如王阳明遇到娄谅先生的点拨一样,在迷茫时能够得到圣人指点,在困境中能够遇到他人相助。然而圣人的指点往往并不明朗,仍需要自己去琢磨推敲;他人的帮助更不是无条件的,或是你才华横溢,或是你勤奋好学,即便是看中你天生的敦厚正直,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积累、去创造。

“圣人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实际上,真正的圣人,并不在于经典、神佛抑或他人,而是自己。在做学问方面,王阳明认为,虽然做学问也需要老师的指点教化,但始终不如自己去探究来得彻底。在为人处世方面,只有自己肯上进,不断完善自我,关键时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闯出一片蓝天。历史上诸多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也说明了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提携和帮助。

一个书生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世音菩萨撑着伞走过,便说:“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观世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屋檐下,而檐下无雨,你无需我度啊。”书生立刻走出屋檐,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观世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雨,是因为我有伞,你被雨淋是因为你没有伞。所以不是我度你,是伞度你。你要想得度,请找伞去!”说完就走了。

如何靠自己:

一般人都是心向外求,一心只希望靠别人、靠亲友、靠社会、靠国家,自己内心没有一点力量,一旦失去外在的支持就丧失前进的力量,这太脆弱了。所以人还是要靠自己,自己才是最可靠的。但是应该如何靠自己、健全自己呢?

第二天,书生又遇到了难事,便去庙里求菩萨。走进庙里,发现观音菩萨像前也有一个人在跪拜,那个人长得和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书生很惊讶,问他:“你真是观世音菩萨吗?”那个人说:“我就是。”书生又问:“那你为什么还自己拜自己呢?”观音菩萨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啊!”

王阳明曾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道:“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他认为,相信圣人固然没错,但不如自己反省探究来得真切。如果自己心里都没有搞清楚,又怎么可以因循守旧,而不去自己探究正确的答案呢?做学问如此,处世同样如此。

有人相助固然能够令人一夜成名甚至功成名就,但没有他们的帮助,有志者同样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自己。此所谓“天助自助者”。

道理虽然浅显,但人们往往不能彻悟。孔子便是少数深谙此理的人之一。在面对士大夫的刁难时,他能够轻松地以此向对方还以颜色。

卫国的王孙贾曾问孔子:“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但作为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此言差矣。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

王孙贾想要告诉孔子,他与其跟各国诸侯往来,不如来拜访他们这些士大夫,祈求他们在君王面前替他说几句好话!孔子却认为,一个人若真的做了坏事,那他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他。言下之意就是他不需要那些王孙贵胄帮忙,因为自己没有做错事,君子坦荡荡,无愧于心。

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求人不如求己”的古训则略显乏力。即便如此,也应如王阳明所言:“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个人的成功应从完善自身入手,不断地主动创造条件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即便是上天的眷顾,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

0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阳明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对立志与人生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否则就只会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是要靠着坚定的意志才能学成。

确实如此。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尽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不知道去千万里之远有何用,自然对能够触及榆树和枋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翱翔于九天之大鹏一般,王阳明从小便胸怀大志,要读书做圣贤之人。

一天,年仅十二岁的王阳明在书馆里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竟持着怀疑的态度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老师反问他什么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做圣贤”这样大的志向正是出自少年王阳明,他认为登第当状元只是外在的成功,而读书做圣贤是追求内在的修养,才能够永垂不朽。大人看来,王阳明这样的口气未免有些张狂,甚至和他的年纪一比较,还带着点滑稽可笑的味道。但是这崇高的志向,对王阳明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他常常以这为标准来要求自己。

只要有了高远的志向,那么无论想成就什么事业都有了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王阳明作为一位洞悉心灵奥秘、响彻古今中外的心学大师正是在自己志向的带动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即便后来受到种种磨难,他也没有放弃。不只是王阳明,古往今来,每个有所成就的人在努力奋斗的同时都为自己树下远大的志向,告诉自己要去哪里。

班超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从小胸怀大志,不拘小节。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因哥哥被聘为校书郎,而随同母亲一起来到洛阳。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写文书,以此谋生。为了将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直到很晚才睡。

立志的注意事项:

人生当立志。无志则人难做,事难成。但在立志时这些事项你要知道: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班超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50多年,心中非常忧虑。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无聊,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来,将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大丈夫即便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的外交作贡献,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朝廷采取他的建议,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他也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班超投笔从戎,建立了千秋功业,正在于他没有满足于抄抄写写、安稳度日。他把自己的境界和志向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名垂青史的成就。可见,人生的志向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

“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说明了人们对于志向的一种追求。不要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而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