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6大经典语录,若能悟透一句,便可不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成为圣贤,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立下志向,在生活中就只能随波逐流,一事无成。

这世间就算是各种的工匠手艺,也都要在坚定的意志下才能学有所成,凡事志不坚则事难成。

在王阳明十二岁的时候,他就问老师,人生的头等大事是什么?

老师就回答他,当然是读书考取功名了!

可是王阳明竟反驳说:人生的头等大事是读书成为圣贤。

这正是王阳明的志向所在。在后来的经历中,不管他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依然初心不改。

他认为考取功名只是外在的成功,而读书成为圣贤是追求内在的精神人格的完善。

事实上他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内在的丰富和完善也会成就外在的成功。

2、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王阳明在回答学生提问的时候说,相信圣人的道理固然没错,但是不如自己反省探究来得彻底和真切,要学会自己去探究正确的答案,而不是简单的因循守旧。

王阳明在十八岁的时候,拜访娄亮先生,经过先生的指点,得出来成为圣人的方法就是要不断的努力,读书,然后实践,才能成为圣贤之人。

虽然得到先生的指导,但是王阳明仍然认为靠自己去探究和实践经历得到的答案,会更加的深刻和真切。

这正如《天道》中芮小丹说的那样,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

3、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王阳明所说的天理是指“心”,心即是理,本心既是天理,良知即是天理。

王阳明说的念常存天理,就是要我们用自己的意念去影响我们的思维。时刻将天理铭记在心里,这就是立志。

久而久之心思就自然会排除杂念,心无旁骛,慢慢达到的宏大圣神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我想就是知行合一的境界。

而这些都从最初的那个意念不断的发展而来的。

因此,不要小看那些停留在我们大脑中的细小念头,要不断的去格物,去掉那些恶的念头,留下那些善的念头。

4、譬如树木,这诚孝之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王阳明用树木来做比喻,一个人的诚孝之心就是这树木的根,有了这个根才去谈枝叶。

我们在确立志向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天理之念常存”。

如果发心不正,即便外在条件再优秀,看起来再繁华,也早晚会出问题。

而志也要存高远,才不会为眼前浮华一叶障目,心浮气躁,目光短浅,计较得失。

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王阳明指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圣人与普通的人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正如佛家所说的,一念觉即是佛,一念迷就是凡夫,圣人也是道德不断的自我修炼完善而成,其中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而儒家的思想,佛家的智慧,老子,庄子道家的学问,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对自己有帮助的,都是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这就是大道。

千万不要有太多的分别之心,执着之心,一味的迷信外在的现象和表象,忽略了圣人的可贵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

6、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从自己的良知上去觉察认识发展自己要做的事情,却强求他做不到的事情,只是贪求多仰慕高大,心里全是贪心与虚荣,不知道自己桀纣的心地和心量,有怎么可以做成尧舜那样的事业和成就呢?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要自知是何等的难,没有经历过社会和生活的毒打,谁会愿意去面对这个残酷冰冷的现实,谁愿意冷酷的省视自己虚弱苍白的内心。

人总是在无数次的跌倒爬起中,无数次的希望与失望甚至绝望中,才能理智的看到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从而对天地万物生起敬畏之心。

可见,这个“贵”字来得不易!

以上6句经典出自《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想全面深入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智慧,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这本书通俗易懂,语言简单直白,还有很多有趣而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帮助理解,阅读顺畅,相信一定能启发你的智慧,让你的人生顺风顺水。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图解版+王阳明全书(全4册)精选月销量73¥39.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传习录》是王阳明弟子对其语言和信件来往进行整理而成的一本哲学著作,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就曾经说过,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和著作中,最重要的就是《传习录》。

王德峰教授接着说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成果,中国哲学本质上就是人生哲学,因此王阳明心学就是中国人生哲学最高成果,《传习录》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读的书。以上内容只是王阳明心学智慧中的一小部分,想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39.html